2025-10-21
光明日报:闵行是上海的制造大区,正在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闵行将如何服务上海的整体发展?
吴强:闵行是上海的工业大区,科创资源集聚、产业基础雄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52.6%,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全市第一。为打造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我们深化“六个一”工作做法。每个产业以“一支专业队伍、一个行动方案 一套专项政策”加速推进,不断做强“一个集聚区,一批优质企业、一支产业基金”,创新多元应用场景,营造“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圈,形成全区产业发展“一盘棋”。
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产业突破千亿产值规模。得益于国家和上海市上世纪50年代就在闵行对“四大金刚”的布局,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先进能源装备产值占全市三分之一。我们依托上海电气集团,协同打造上海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在氢基能源、长时储能、先进核能等赛道创新突破。在镁基固态储氢、燃气轮机、成套大锻件等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航空航天加快锻造“国之重器”。得益于航天八院、中航机载、航发商发等央企的集聚,2024年产业规模达630亿元,集聚了100多家企业和机构,深耕火箭研制、机载系统等细分赛道,聚力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高地。完成国内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加快研制主力火箭;加速研制大飞机发动机,建设机载系统集成。
生物医药构筑生命科学新高地。“十四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翻一番,从327亿元跃升至676亿元,在制药装备、基因检测等细分赛道形成领先优势。依托临港科技城和虹桥医学中心,打造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其中,临港科技城得益于张江地区的溢出,虹桥医学中心得益于交通便利、长三角地区企业的引入。成立全国首支“养老科创产业基金”,金融赋能养老科技、银发经济发展。
面向“十五五”,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路径,持续推动主导产业规模突破、优势产业能级跃升、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海科技报:“十四五”期间,大零号湾从区级布局升格为市级战略,请介绍一下大零号湾建设取得了哪些亮眼的成绩?
吴昌飞:“十四五”期间,闵行区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核心,持续推进“大零号湾”建设,实现了从“创新平台”到“创新生态系统”的跃升。一是激活高校“创新引擎”,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我们深知,高校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与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建立了常态化的对接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精准对接科研需求和产业方向。实施“合规创业”等突破性改革,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五年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通过“合规创业”注册成立的公司近200家。与高校共建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时空智能研究院等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高校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吸引优秀校友企业“回家”发展,布局建设研发中心,落地了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等项目。
二是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为科创企业“保驾护航”。为了让创新幼苗茁壮成长,我们构建了覆盖“从0到1到N”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我们集中力量建设科创园区,从大学生创业基地到概念验证中心到科创企业孵化器到特色产业园区,我们链条打通,目前已经建成156万平方米的体量。我们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为其提供适合的载体、专业科创服务和政策支持。在“海聚英才”创业城,我们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提供了最长三年的免费办公空间。同时,我们出资百亿组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基金矩阵,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三是优化产城融合生态,打造人才“幸福港湾”。我们编制了专项规划,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布局,目前在“大零号湾”区域已经集聚了1.3万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06家,经济规模达到965.2亿元。更重要的是,我们用心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建成了一批高品质人才公寓,为人才“拎包入住”提供便利;我们积极引进优质的办学资源,妥善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问题,让他们在“大零号湾”安居乐业。如今,科创水岸、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公共空间相继建成,瑞金医院闵行院区也在加快建设,一个宜居宜业的国际化科创湾区正在加速崛起。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三区联动”理念,加速形成校区不断迸发高质量原创成果、园区不断涌现引领性创新企业、城区全面构建全要素创新生态的发展格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目前正在建设人才高地,闵行不断迭代自己的人才计划,请问闵行拿出什么实招吸引更多人才来到闵行、扎根闵行?
陆方舟: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闵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十四五”期间,闵行坚持以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重点区为总抓手,在工作方式上我们是建机制、搭平台、优生态,基本实现了高端人才充分集聚、人才环境加速优化、人才贡献持续提升的目标。
“十四五”期间,区内集聚了两院院士75名,约占全市40%;累计引进国家级、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1759人,较“十三五”末增加192%;入选国家级、市级领军人才90人,较“十三五”末增加6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1.2件,较“十三五”末增加73%;供应人才公寓5.17万套。闵行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各项指标均顺利完成,全区人才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均稳居全市领先行列。
关于“拿出了什么实招、硬招”,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强政策。“十四五”期间,闵行两次迭代升级“春申人才计划”,已构建起多维度支撑、强力度保障、精细化服务的人才政策体系。特别是今年7月,推出“春申人才计划”5.0版,构建“五层三类”人才分类框架,建立“目录认定、条件认定、授权认定、专才认定”四维评价机制,以授权认定为例,我们给予龙头企业、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等重点单位一定额度的人才自主推荐权,并对引进或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点单位额外追加额度,人才的评价认定,真正让用人单位说了算、让市场说了算。此外,重点聚焦青年人才“居不易”“创业难”,推出低租金青年公寓、零成本创业社区等创新举措。同时,还探索实施企业自主认定、“免申即享”等新模式,让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再一个是优生态。秉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人才工作理念,在大零号湾地区,上周刚刚揭幕的“海聚英才”创业城,导入海创学院、海创基金等市级人才创新创业资源,形成“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重点打造“五个零”创业支撑体系,包括空间使用零成本、安居乐活零负担、专业服务零距离、资源对接零障碍、事务帮办零等待。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正着力打造虹桥国际青年创业港,为海内外青年人才提供创业孵化、产业对接、国际合作等全链条服务。此外,先后建成大零号湾国际科学家社区、华漕国际人才社区、七宝文化人才社区等一批高品质人才社区样板,打造人才工作、生活、社交一体化宜居宜业空间。我们从2023年起,连续举办三届“大零号湾”国际人才月,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
面向“十五五”,我们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构建人才发展的新高地,将用发展集聚干事创业的好伙伴,用机遇搭建实现抱负的大舞台。这里也向广大人才发出邀约,欢迎大家来到闵行这片热土,与我们一道共筑精彩、共赢未来。
解放日报: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中“一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南向拓展带”的起点,闵行如何放大国家政策赋能优势,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晓雯:实际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正是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擘画蓝图、启航建设。这五年来,闵行依托大虹桥战略和国家政策的赋能,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也实现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变。
一是核心功能之变。作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虹桥已集聚各类贸易主体近千家。第八届进博会即将在两周后举办。我们将进博会期间的创新政策固化为常态化制度安排,让进博会“6天”的展品,变成了“365天”的商品。无论是虹桥国际咖啡港,还是虹桥国际酒窖,都通过“前店后仓”的保税展示模式,让全球好物即时可达。借助虹桥品汇等常年展销平台,许多展商已将业务拓展至全国26个城市,累计贸易额近700亿元。在政策支持下,“丝路电商”的“朋友圈”正越扩越大,我们已开设10个“丝路电商”国家馆,联动虹桥直播电商基地,让“丝绸之路”的古老驼铃,变为数字贸易时代的“高速路由”。政策赋能海外贸易中心集聚贸易促进机构43家,已成为链接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会客厅”。
二是开放格局之变。对内,我们构筑了“长三角国际会客厅”,吸引徽商长三角总部中心等平台集聚,形成“长三角制造+闵行研发+虹桥总部”的产业协同新格局;对外,我们也畅通了“长三角制造+虹桥服务+全球市场”的出海新通道,集成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中央法务区、人力资源产业园等服务,联动超500家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出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上个月,我们启用了“大虹桥医械出海生态联合体服务基地”,目标就是打造“中国医械企业出海的首选枢纽”。
三是营商环境之变。五年来,我们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更多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试点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放宽外资设立投资性公司准入,落地面向海外人才的出入境、停居留便利化措施。在市级部门支持下,我们发行“虹桥债”支持虹桥前湾建设,10平方公里建设空间正加速腾出,威高、信达等10余家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在此设立研发总部,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日新月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虹桥院区加速落地,共同勾勒出了“虹桥医谷”的宏伟蓝图。面向“十五五”,闵行将继续紧抓虹桥这样一个历史性机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举措,全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让这座联通世界的“彩虹桥”更加宽广、更加精彩!
文汇报:在“家门口”找份好工作,孩子能上好学校,家人看病更方便,老人养老更安心,这些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关切问题上,闵行做了哪些工作,“十四五”以来,普通市民的生活又有哪些变化?
吴强:闵行是人口大区,我们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有一分改善”,“十四五”期间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67%以上,实施民生实事项目168件,努力推动劳有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劳有厚得方面,“十四五”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48万元提高到9.26万元,6个零工市场、61个社区就业服务站为老百姓提供“家门口”就业服务。线上打造“易就业”平台,累计发布岗位3万多个,让好工作“触屏可及”。
学有优教方面,闵行是一座青年之城,我们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十四五”期间新开办中小学及幼儿园14所,基础教育学校达298所,居全市第二。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6.8%,24个社区“宝宝屋”实现街镇全覆盖,让宝贝有处可托、家长安心无忧。病有良医方面,全区共有市区两级医疗机构30家、床位超9000张,瑞金医院闵行院区、区中医医院等也正紧锣密鼓建设中,让闵行的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完善。我们把优质医疗资源“搬”到老百姓家门口,建成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站48个,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T检查随时能做,“晚门诊”适配上班族需求,市级社区康复中心、慢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护理中心、标准化口腔诊室等“家家配齐”。
老有颐养方面,积极推进科技赋能养老,上海首个养老科技产业园落地闵行,君莲养老院成为全市首个“乐龄智享院”,在这里外骨骼机器人成为行动不便老人的“隐形扶手”,艾灸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化身老年人的“智能养生助手”和“暖心伙伴”,让养老服务更加智慧便捷。同时,为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体娱乐和消费需求,我们正积极推动打造“锦江乐园哈利·波特制片厂之旅”、马桥网球小镇、上海电竞中心等项目,今年还推出“春申美好生活季”系列活动,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也欢迎大家到闵行来走走看看,总有你感觉眼睛一亮的地方。“十五五”期间,闵行将继续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品质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五年来闵行关于拥堵治理有哪些提升,有没有具体的例子?
周晓青:闵行地处上海地理中心,横跨黄浦江、连接7区,坐拥虹桥枢纽,是链接长三角、沟通全球的重要枢纽门户。“十四五”以来,闵行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把交通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奋力跑出交通发展的“加速度”。体现在三个维度:
规划引领,绘就交通发展“新蓝图”。我们高起点、前瞻性地编制了《闵行区综合交通规划(2022-2035年)》,构建以“两网一枢纽”为核心的“45-30-15”出行圈,即45分钟通达长三角、30分钟贯通全区、15分钟覆盖社区,守牢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主阵地”,打造营商环境交通“新高地”,这是全市首个区级综合交通规划。
建设攻坚,按下重大工程“快捷键”。我们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投入约176亿元,打通“关键动脉”。对外,机场联络线建成后,闵行成为衔接虹桥、浦东两大机场“最便捷”的城区;沪苏湖铁路助力闵行融入长三角“1小时通勤圈”。对内,银都路越江隧道通车,极大缓解“过江难”;S4入城段抬升竣工,以及外环西段抬升实施,将同步贯通沿线23条横向通道,如同为城市“舒筋活络”,彻底根治我区东西向交通“肠梗阻”。当前,我们迎来史上“最密集”的轨交建设期,同时在建线路多达7条,数量全市第一!全部建成后,轨交里程将翻倍,结构从“放射状”升级为“网络化”,从根本上改善“换乘难”。此外,外环西段抬升、漕宝路快速化等市级重大工程加速推进,骨干路网正由“堵点多”迈向“通达快”。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推动闵行从曾经的“交通堵城”蝶变为“区域畅城”。
管理提质,打造宜居乐业“幸福城”。我们坚持从民生出发、向幸福着力,让交通更有温度、更具品质。一是疏通“毛细血管”,实施“畅通路”项目93个、推进“区区通”道路13条,全市领先;二是优化“公交网络”,运营公交线路246条、站点500米覆盖率达94%,并打造10条敬老爱老线路;三是升级“慢行系统”,在七宝生态商务区等地建设高品质慢行精品区,让步行、骑行成为市民享受生活的新选择。
展望“十五五”,我们将打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活力牌、“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动力牌,完善“强核引领、内外联通”的大交通格局,让闵行交通骨架更强健、血脉更畅通、功能更融合,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行的现代化主城区。
新民晚报:闵行是人口大区,有很多新上海人在此居住,为了让不同的群体都能在此住得好,闵行具体采取了哪些举措?
阳勇建:我们把老百姓的安居梦作为我们的心头事,我们房管系统从四个方面进行着力:买好房、修好房、租好房、管好房。以这四个方面建设有高度、更有温度的宜居安居现代化主城区。
首先是买好房,让老百姓在闵行买到的都是好房子。我们很重视房屋的设计、房屋建造的品质,房屋质量好,再加上闵行的地理位置好、闵行的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好、绿化环境好,所以闵行的房产一直是上海购房的优先选择区域。商品房销售面积总量也是占到全市的1/10左右。今年9月份,我们举行了春申美好生活季“闵行好房狂享GO”主题活动,也是深受市场的欢迎。
第二是修好房,把老房子修好,我们一直重视旧区改造和美丽家园建设,累计到现在,不成套房屋的改造累计改造55万平方米,惠及一万多户的老百姓。近三年美丽家园建设涉及30个项目,240万平方米,总投入12多亿元。我们在改造修缮过程中,不仅仅注重解决房屋渗漏、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还注重解决公共空间不足、公共配套不足的问题,比如在古美平阳四街坊等多个小区修缮的过程中,因地制宜、见缝插针,新建公共空间,再植入养老、托幼、助餐、文体等一系列的便民服务设施,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与此同时,还注重老旧小区、老房子历史文化保护与挖掘,比如七宝老街青年路周边改造与七宝老街千年古镇特色风貌相结合,让老房子和千年古镇的特色风貌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融共生,通过一系列的改造、修缮,让老房子、老小区在改造中焕新,在保护中传承,在蝶变中新生。
第三是租好房,让各类群体在闵行能够租得到适合自己的好房子。我们一直在努力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在“十四五”期间,总筹措了保障性租赁住房7.1万套,供应5.8万套,占到全市总量的1/8,也是走在全市前列。我们在今年已实现14个街镇、工业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点位全覆盖,已经筹措八千多张床位,并且以马桥华润有巢租赁社区作为样板,重建设、重配套、重管理、重服务,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人才服务活动,让租赁人群在闵行切身感受到家的温馨、第二故乡的温情!
第四是管好房,闵行住宅总量很多,大概超过一个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住宅小区1140个,怎么把这么多的小区、这么多的房子管好,这也是我们面临的大的难题。首先是建立闵行“数字房管”信息化系统,首创“物业服务直通车”,及时解决老百姓物业服务诉求方面的问题。在“十四五”期间,已经解决了三万多条老百姓物业方面的诉求,解决率高达99.5%。建立人房共管系统,得到市里的认可,并且在全市推广应用。最大的社区康城社区首创“业委会审核信息化系统”,帮助业委会在使用维修基金方面,规范审批流程、规范业委会的运作。在“十四五”期间,已经形成了物业治理的闵行经验,并且在新虹街道建立了全市唯一一个以物业治理为主题的新时代上海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创新实践基地。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措施,让居住在闵行的人既安心又舒心。
展望“十五五”,闵行区将加快城市更新的进程,也将迎来新的腾飞,闵行是好地方,欢迎大家来闵行安居创业,来闵行共谋发展,共创辉煌。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