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5-10-22

新华社:推动五个新城高质量发展,是上海稳定经济大盘、优化空间布局、服务辐射长三角的重要举措。请问嘉定在新城新一轮规划建设中,是如何一步步将施工图变为实景画的?

高香:嘉定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制定实施《嘉定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着力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上海新城样板,2024年嘉定新城常住人口达68万人,近年来人口导入全市最快且最多。具体成效可以概括为“123”。

“1”,就是一整套工作框架基本形成。我们推出一系列规划、政策和行动方案,构筑形成新城工作的“四梁八柱”。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完成新城总体城市设计,聚力打造“一脉七星”,远香湖中央活动区、西门历史文化街区、嘉宝智慧湾三大示范样板区已率先出功能、显形象,马东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嘉定科创核、联影小镇、聚能小镇四个重点区块取得实质性进展。政策机制建立健全,组建成立区新城发展管理办公室,出台实施新城高质量发展16条政策举措,依托市级支持先后导入21项重大功能性事项,与静安建立区区结对关系。专项行动有力实施,产业发力、交通引导、蓝网绿脉等十大专项行动取得实效,2021年以来新城累计实施重大项目265个、总投资1700亿元以上。

“2”,就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类产业加快发展。我们持续增强新城产业功能,积极布局深耕新赛道,新城增长极作用日益显现。先进制造业能级不断提升,2021年以来新城范围产业项目“四个一批”累计完成出让88个、开工93个、竣工74个、投产55个,去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772.7亿元,汽车“新四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产业总产出1297.4亿元,建强汽车芯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械谷等一批园区载体。新城之新、在于创新,我们发挥11家国家级科研院所、7所高校资源集聚优势,打造新能源总装生产线等核爆点项目,今年新城范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达1400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稳步推进,做强企业总部、研发创新、要素平台等各类功能,布局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园、上海·嘉定人才港等高能级平台,过去三年新城规上服务业营收年均增幅达6.2%。

“3”,就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配套逐步完善。我们有序推进一批促均衡、提品质的配套项目,新城城市面貌发生积极变化。交通配套方面,S5嘉定段功能优化、嘉闵线、嘉定快线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新城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91%,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4.47公里。公共配套方面,我们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资源配置,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向便捷,活力,品质提升,新城范围内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1.4%,F1中国大奖赛、上海汽车文化节等高品质文体资源向新城延伸。生态配套方面,建成新城绿环一期等重点项目,累计建设绿道68公里,去年新城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6平方米。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更大力度、更快步伐推进各项工作,推动新城建设进一步上台阶、上水平,真正成为希望之城、理想之城、未来之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年来汽车产业加速变革,特别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全球瞩目。汽车一直以来都是嘉定的支柱产业,“十四五”以来嘉定是如何把握汽车“新四化”变革机遇,推动汽车产业创新转型的?取得的成效如何?

肖文高:嘉定是智慧汽车城、国际汽车城。新中国第一台轿车出自嘉定,第一台合资品牌轿车也出自嘉定,目前全国唯一F1赛车场也在嘉定。正如刚才记者提到,汽车也是嘉定最闪亮的城市名片和最深厚的发展基因,在全区产业体系中占据着绝对重要位置,主要体现为“76543”:即汽车产业产值贡献率70%、销售贡献率60%、GDP贡献率50%、就业贡献率40%、税收贡献率30%。

近年来,面对汽车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汽车嘉定”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战略敏捷,主动应变局、抢先机、开新局,加力推进世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建设,着力打造更富竞争力的“新汽车”产业生态。汽车“新四化”总产出由2020年的943亿元快速跃升至2024年的2672亿元。具体来讲,主要是强化“四个力”:

一是强化链群扩张力。坚持引育企业与引导转型并重,加大延链强链补链力度,构建起覆盖整车及软硬件研发制造的汽车全产业链条,目前全区已集聚重点企业600余家、其中智能网联汽车企业220余家。我们携手上汽大众、安波福、采埃孚等链主企业,共育产业生态,形成了链主引领、链群共生的产业群落。

二是强化产业控制力。强化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关键平台支撑赋能,进一步做强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比如固态电池方面,启动上汽清陶全固态电池项目建设,目前中试线已实现贯通,正加快量产线规划布局。又比如数据平台方面,建强全市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双数据中心”功能,放大数据价值,形成了全国“独一份”的优势。

三是强化园区承载力。重点打造“三港两园”。在汽车新能港、氢能港、创新港基础上,“十四五”又布局了上海智能汽车软件园和汽车芯谷两个特色园区,着力以“物理集聚”促进“化学反应”。目前汽车软件园已集聚200余家智能汽车和软件企业,汽车芯谷已形成芯片研发设计、制造、封测与认证验证的完整生态链。

四是强化示范引领力。作为全国首个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十四五”期间,嘉定持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验证测试、示范应用和商业化运营的全场景生态。我们在全市率先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全域开放,示范运营车辆超1000台。代表全市以排名第一通过国家“双智”试点验收,智慧交通“嘉定标准”已上升为上海市地方标准。

澎湃新闻:立足全市发展大局,作为制造大区、工业重镇,在“十四五”期间,嘉定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融合化、数智化、绿色化发展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

项平:嘉定作为制造大区、工业重镇,制造业始终是嘉定经济的核心支柱与转型引擎。2024年全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704.5亿元,位列市郊第2;全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40%。完成工业投资252.7亿元,增幅全市第1。我们坚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干在先、走在前,推动制造大区向制造强区跃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高端产业链条加速延伸。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实现国内首个城市级自动驾驶车辆规模化示范,覆盖全域、全场景、全类型,以总分第一完成国家“双智”试点任务。全力攻坚大众转型升级,构建汽车产业发展新生态。集成电路自主创新根基持续夯实,基本形成“上游材料设备-中游中试制造-下游产品应用”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条,已揭牌启用上海汽车芯片工程中心检测实验室,组建区域集成电路产业链联盟。生物医药协同发展动能有效激活,集聚了联影医疗等高端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第一集团军”,以及中生复诺健等精准医疗领军企业,先后引入了国药器械、上药现代药械等重点产业项目。

二是科创产业耦合深度升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打造了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2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和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数量位列全市第2。创新联合体示范引领,依托上海汽车芯片工程中心支撑赋能,有效缩短创新转化链条;强化生物医药产业共享实验室平台优势,汇集各类平台35个、各类实验设备254个。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累计培育国家级和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3家(位列全市第2);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5家(位列全市第3);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量位列全市第2。

三是数智绿色协同纵深拓展。智能制造水平全面提升,在全市,率先完成“规上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全覆盖,建成103家智能工厂;成功立项国家级新型技改城市试点;拥有5家上海市“工赋链主”培育企业。绿色发展理念践行有效,2024年新增绿色制造体系国家级10家、市级16家,数量全市第2。

四是特色载体建设扩容提质。产业集群队伍加速壮大,累计培育“3+16”特色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个。智造空间进程接续深化,全力跟进衔接、更新招标模式,助推法雷奥项目1天内实现“拿地即开工”,打造项目落地全生命周期的“嘉定服务”模式;32个项目成功认定市级“工业上楼”优质项目。

展望“十五五”,我们将全面融入全市“10425”市区协同重点产业发展格局,精耕细作主导产业及细分赛道,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制造强区建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解放日报:嘉定区拥有多家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同济、上大等校区,科创资源丰富。“十四五”期间,嘉定是如何发挥这些科技力量资源禀赋,培育创新策源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什么亮点举措?

张静萍:“十四五”以来,我们围绕上海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目标,全面深化创新机制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创新效能整体提升。2020年以来,嘉定全区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在5%以上,2024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2578家,较2020年增长41%;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11.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51.4%。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放大创新策源优势。依托我区丰富的科创资源(嘉定有11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持续深化校地、院地合作,建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切实保障驻区高校院所全身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十四五”期间,高校院所为“天宫”巡天、“嫦娥”探月、第四代核能开发等“大国重器”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在嘉定研发成功并投产,于2023年进入临床应用。

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我们搭平台。每年举办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辐射长三角41个核心城市,交易额累计超17亿元。2023年起举办“颠覆性技术大赛”,“政产学研用金介”多方参与,多项成果已落地转化。同时,我们建载体。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堵点,布局和建设一批专业化创新载体,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2个市级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1家A类评级的新型研发机构,1家高质量孵化器,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是激发科技产业动能。我们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先导产业,2024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365.8亿元,较2020年增长122.5%。在高端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嘉定被赋予打造市级产业集聚区的使命和重任,我们推动建设联影小镇和上海械谷,全力培育发展医疗器械的“大装备”和“小器械”。同时,在量子技术、新能源、细胞治疗等前沿科技领域,我们也抢抓机遇,正在加快布局和积极培育一批细分赛道的未来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活力动力充沛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目标,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人民网:近年来嘉定常住人口增长迅速,面对人口快速导入,嘉定如何聚焦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优质均衡发展?

高香: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十四五”以来,嘉定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切实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变化相协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重点抓了三件事。

一是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新建学校40所,持续推进高中特色办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教育综合水平达到市郊领先。比如义务教育方面,嘉定在全市首批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认定,我们先后引进开办上海实验学校嘉定新城分校、交通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学校、上师大附中嘉定新城分校等14所名校,今年又成功落地复旦附中嘉定学校,累计共建11个基础教育集团,实现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又如学前教育方面,嘉定在全市首批通过教育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认定,目前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6.6%,到今年底我们将推动实现公办幼儿园高质量占比100%。此外,“十四五”期间嘉定千人托位数从1.0提升至4.8,区域托育服务水平也大幅提高。

二是建设“社区里的好医院”。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的健康城市,嘉定以成功申报2023年国家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契机,构建“顶天、强腰、立地”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新体系,三大健康指标持续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顶天,就是放大3家在地三甲医院技术支撑功能,这两年我们先后建成启用市中医医院嘉定院区和瑞金医院北部院区二期,联手打造瑞金国家医学中心和械谷、杏谷等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园区。强腰,就是发挥8家区级医院核心带动功能,区中心医院积极创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南翔医院转型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快建设4个区域性医疗中心。立地,就是做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网底功能,推动形成首诊在社区的就医新格局,目前社区卫生15分钟慢行可达覆盖率达90%以上,基层诊疗量占比达58.2%。

三是布局“身边的邻里中心”。我们着力构建以“我嘉•邻里中心”为载体的“15分钟社区综合服务圈”,目前已建成运营63家,到年底前还将开放5家,中心已成为全区为民服务主阵地、资源下沉承载地和治理创新实践地。我们聚焦“三全供给”优服务,布局“我嘉餐厅”、社区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护中心等8大类16项基础设施,整合下沉2700余项服务项目资源,实现全方位、全龄段、全时段服务供给。我们聚焦“三网融合”优治理,设立63个“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站下沉190余项服务事项,嵌入54个“一网统管”分中心,打造“一网优服”线上邻里中心。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进一步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构建完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

文汇报:嘉定一直比较注重教育品质的提升,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有哪些?

管文洁:嘉定区锚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聚焦三个核心领域,一是全面育人,二是资源供给,三是强师兴教,我们坚持系统设计,深耕有质量、有温度、充满创新活力的“品质教育”,积极迈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在“全面育人”系统化设计这个领域,我们将“立德树人、全面育人”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探索打通“五育融合”最后一公里,大中小一体、校内外融合、家校社协同的“大思政课”重点试验区建设机制在我们嘉定已经基本形成。

全面实施《嘉定区深化“品质课堂”变革行动方案》,探索区校两级新教研领导力项目研究,持续推进课程整合、课堂教学变革,落实“双新”“双减”政策,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引擎”“育人生态”的转型。加快区域教育特色建设,在科创、阅读、体育、艺术等方向发力,形成了“科创引领”“人文见长”“体艺融合”等特色,区域优质教育供给选择日益多样和丰富。

在资源供给系统化设计这个领域,我们坚持提供普惠优质教育公共服务,构建开放、共享、智慧的教育生态。2023年嘉定区首批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一是优化“两圈四区”学区集团办学科学布局,成立11个教育集团和4个学区,覆盖10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立7个学前教育集团,全面推进高质量幼儿园建设。二是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样态,引进开办上海实验学校嘉定新城分校、交大附属嘉定实验学校等“14+1”优质学校,实施百年老校焕彩计划提升本土品牌学校引领力。三是拓展产教融合深度,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成功建设了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新建开放大学汽车产业学院,为企业定制培训计划,技能人才适配度与贡献度显著提升。四是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提升行动,打造区域教学资源中心,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助力师生个性化学习和成长。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获评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嘉定一中等4所学校获评上海市人工智能实验校。

在“强师兴教”系统化设计这个维度,我们坚持激发教师“第一资源活力”,重视高端教育人才引育用流,实施干部教师队伍领航计划,建构了五个阶梯递进式的培养体系,关注教育家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培育。现有市级“双名工程”高峰计划工作室5个,攻关计划工作室18个,种子计划主持人190个,区级“双名工程”工作室152个。

“十四五”以来,新增特级校长9名,特级教师12名,正高级教师43名,区级优秀教师总数突破1000人。投入超千万元人才奖励,引进教育名师80余人、高层次教育人才超200人,为品质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一批教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工匠、上海杰出人才等称号、入选东方英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应该说嘉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进入了快车道。建设教育强区是嘉定教育发展的蓝图愿景,我们将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嘉定区在2023年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嘉定作为“示范区”,具体提出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老百姓在看病就医中感受到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

方云芬:“十四五”期间,嘉定区以示范项目为抓手,学习三明“敢为人先”医改精神,依托“八大工程”“20个项目”,聚焦“十大举措”,全力构建整合型、智慧化、高品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健康嘉定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改革创新为切入点,打造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新样板。嘉定区建成覆盖全区的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逐步实现医疗集团内“人财物”一体化管理,将更多优质专家资源精准输送到社区一线,目前已在社区开设专家、专病门诊20余个,每月安排300余名市、区级专家下沉社区。医疗集团内医疗机构常见病、慢性病药品吻合度达100%,方便老百姓在家门口配药。

二是以分级诊疗为着力点,加速构建“顶天、强腰、立地”医疗服务新格局。在三甲医院“顶天”方面,先后引进3家三级医院,让更多患者能够在“嘉”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区级医院“强腰”方面,4家区级综合性医院都已完成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近三年来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50余项,嘉定区中心医院在上级医院的技术支持下,设立泌尿外科、心内科、妇产科等6个“名医工作站”,率先应用国产单孔机器人开展手术,覆盖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等。区级医院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社区卫生“立地”方面,全区建成医学影像、临床检验、超声诊断等五大区域集约化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检查实现“社区分布检查,中心集中诊断”模式。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及“三中心”“两诊室”以及儿科、心理科。口腔医生聘用采用“区管镇用”模式,促进全区口腔服务和管理同质化。

三是以人民健康为落脚点,加紧建设更加公平可及的医防融合新体系。全区建立重点癌症筛查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推进重点人群癌症“早筛-早诊-早治”筛查项目,2024年开展的肺癌、大肠癌及肝癌筛查项目,累计筛查4.6万人。打造“我嘉健康一小时”品牌项目,以新落成的市民健康促进中心为平台,营造“健康嘉定 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面向“十五五”,我们将努力建成与嘉定现代化新型城市相匹配的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