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5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3-09-15

人民日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上海改革发展全局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朱芝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交给上海的第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既是把先行先试的任务交给上海,体现了对上海的信任,也为上海改革发展注入新动力,体现了对上海的厚爱。10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既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也有力推动了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概括起来为上海发挥了四种作用。

一是有力发挥了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作用。自贸试验区的很多改革取得成功经验后很快就在全市复制推广。比如“证照分离”改革,自贸试验区先进行了两批198项审批事项的改革,2019年12月起对519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开展全覆盖改革试点,2020年8月起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的地方权限范围内的248项审批事项的改革在全市范围推广实施。比如自由贸易账户,最早只有自贸试验区内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开设,现在全市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参与,全市符合条件的四大类企业都可以开设(包括重点科技企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实体企业,总部经济相关的实体企业,以及相关的跨境股权投资企业)。

二是有力发挥了功能提升的“助推器”作用。自贸试验区的很多工作与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密切相关。比如,通过黄金国际板、原油期货等金融市场开放增强了上海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便利国际人才引进等举措强化了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通过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监管、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等试点提升了全市高端产业引领功能;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口岸监管创新等改革放大了上海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三是有力发挥了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十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新注册企业超8.4万家,新设外资项目超1.4万个,实到外资586亿美元。自贸试验区所在的浦东新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万亿元、商品销售总额5.9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0亿元、财政总收入5201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2.3倍、2.5倍、2.3倍、1.9倍。临港新片区自成立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2%,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7.8%。这些都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有力发挥了品质生活的“加油站”作用。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开放不仅关乎企业,也直接惠及市民生活。一系列开放措施把全世界的优质商品和服务更快捷地引进上海,市民可以在家门口更加便利地“买全球,逛全球”。比如,过去国际品牌的化妆品在国内上市一般比国外晚半年,实行进口非特化妆品审批改备案后,国内国外就可以同步上市。比如,口岸监管创新大幅压减了进口通关时间,国外新鲜的水果、牛奶就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价格进入寻常百姓家。

新华社: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请问下一步上海会如何落实?具体会有哪些方面工作考虑?

阮青: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站在十周年新起点上,未来我市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将继续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根本要求,在更深层次开展更大力度压力测试。实施这一战略,关键词是“提升”。结合上海实际,我们考虑要提升四个方面能力。

一是着力提升国际规则衔接能力。全面对接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贸易自由便利、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数据跨境流动、“边境后”规则贯通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不断丰富测试样本和试验内容,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如率先对接CPTPP关于货物的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部分条款,制定我市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方案,积极争取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再制造业务。

二是着力提升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以进一步促进全球高端和新型要素在自贸试验区安全畅通流动为改革方向,围绕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开放、提升经营主体全球运作水平、实施开放便利的人才政策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如加快推进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完善交易中心系统功能、规则制度和配套政策,引进更多高能级油气贸易主体,持续扩大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

三是着力提升高端产业引领能力。瞄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重点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在支持全产业链融合升级、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保障、应用测试场景开放等领域加强制度集成创新,助力打造多个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如扩大生物医药特殊物品通关便利化改革的试点范围,建立进出境全流程联合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特定血液制品、动物源性产品等特殊物品的审批验放效率。

四是着力提升临港新片区差异化探索能力。围绕深化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建设,提出一批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经营主体需求、区域定位特点的改革创新举措,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如扎实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扩区区域建设,深化区港一体化运作,推动保税研发设计、保税检测维修、保税展示交易等“保税+”新业态集聚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为契机,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再上新台阶,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破局,继续当好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风向标”。

解放日报:十年来,自贸区通过制度创新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在进一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方面有什么打算?

申卫华:十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坚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通过实施全国首份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对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高水平建设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全国首创性的投资贸易领域制度创新,为国家推动高水平开放、与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相衔接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通过这些制度创新,上海自贸试验区经营主体更加活跃,外资不断涌入,经济规模和能级不断提升。在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带动下,截止到去年底,浦东新区累计新设外资项目近1.9万个,累计外资注册资本超过2000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近750亿美元。货物贸易规模从2013年的1.5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5万亿元,十年间增长了万亿的规模。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上海自贸试验区有力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作用,有力践行了示范引领的初心使命。

稳步推进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和战略部署。今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当前,我国正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定,相关规则的要求与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的重点问题高度契合。在新的时期,坚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自贸试验区新的重大使命。

目前,我们正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对接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CPTPP、DEPA中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以及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边境后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规定,研究改革举措,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探索路径,为推动我国加入高标准经贸协定提供上海的实践支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十年建设过程中,自贸区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创新方面有何有益探索?

杨朝: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10年来,不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制度创新,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一,聚焦“宽准入”,“自贸区速度”持续刷新。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率先试点企业名称登记申报承诺制、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赋予企业更大自主权。如其中的高频备案事项改为自主公示政策,可让企业不需提交一份申请材料,网上完成监事备案的自主公示,第二天就能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到新监事信息。率先实行简易注销程序,最快仅需11日,企业就可完成从发布简易注销公告到拿到注销登记,用时仅为原来的1/5。二是在率先推出“证照分离”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业一证”试点,将改革的着眼点从“以部门为中心”的单个事项改革,转向“以企业为中心”办成一件事的改革,全面实施流程再造,减压办事时间,实现一张证就能开门营业,从法定时间95个工作日缩减到5个工作日就能开出便利店。在此基础上试点的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更是实现了信用良好的企业“承诺就拿证”,该项试点今年已扩围至22个行业。

第二,聚焦“优服务”,政府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一是线上全面推行 “一网通办”,实现企业办事统一认证、统一受理、统一反馈、统一监督等功能,政务服务事项100%接入总门户。二是线下率先推进“单窗通办”,将各部门单独的审批受理窗口统一整合为综合窗口,真正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三是深化政务服务数字转型,“政务智能办”依托人工智能实现自动生成申报材料,移动端“企业专属网页”、远程“直达帮办”、“远程身份核验”以主动、精准、智慧服务实现企业“零跑动”“零准备”“零材料”。

第三,聚焦“稳预期”,企业经营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持续强化综合监管机制。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已覆盖浦东57个主要行业领域。率先试点以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新机制,特别是涉及监管检查部门较多的行业领域,以往企业集齐各部门合规证明需耗费3-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现在已实现线上即时办理,让企业上市融资更加高效便利。二是完善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行专利快速预审、专利实施调查等“快保护”制度,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3年缩短至3个月,探索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率先构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三是加强营商环境立法保障。聚焦企业发展中的共性需求以及重点产业领域的特殊需求,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一业一证”“知识产权保护”等18部浦东新区法规,新区出台“商事调解制度”等17部管理措施,不断推动支撑自贸区营商环境建设。

下一步,浦东新区将以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为契机,全面落实国家和市优化营商环境部署,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系统化实施营商环境创新举措。欢迎海内外企业到浦东投资兴业发展,感受自贸区的速度和温度,共同打造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

文汇报:上海自贸试验区十年建设过程中,在工作机制和政策扶持方面有什么经验做法可以分享?

阮青:“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是我市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在充分发挥好市场主体改革首创作用的同时,相关工作可归纳为“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持续完善市级工作推进机制。我市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三名副组长分别由常务副市长、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任担任,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密切协作配合,坚持试点先行、上下联动、注重统筹,推动国家层面印发的三轮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和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落地实施,制定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明确改革任务。市级工作推进机制还在促进自贸试验区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协同联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坚持放权赋能,在市级权限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支持。我市将自贸试验区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营商环境建设的前沿阵地,先后向浦东新区政府下放超百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深化开展“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放管服”改革试点创造条件。市级层面分三批向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累计下放1215项市区两级行政事项,通过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临港新片区率先实行“一站式拿地开工”和“一站式竣工投产”,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环评、水保、排污许可证“两评一证”合一等改革举措,打造吸引全球企业创新创业的强大“引力场”。

三是坚持精准发力,量身打造一系列市级政策措施。如聚焦金融开放创新的重点领域,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等单位先后出台多轮政策实施细则,将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外汇管理制度等改革创新试点不断向纵深推进,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已有9家落户陆家嘴金融城;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海海关推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监管创新试点、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等浦东新区法规,多措并举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以解决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导向,市自贸办连续五年牵头制定市级支持政策文件,推动临港新片区持续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比如,今年制定的新一轮支持政策《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若干意见》包括6个方面29项任务举措,将于近期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公开印发。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市级层面的改革举措设计和配套政策完善,举全市之力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继续深化集成性改革和制度型开放,鼓励开展更多首创性、差异化探索,不断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把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加快打造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上海证券报:十年间,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金融改革开放排头兵”,有哪些金融制度创新和成就最具代表性?下一步政策层面还将如何发力?

孙辉:自贸区成立十年来,金融开放创新举措持续释放,一大批首创性金融制度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复制推广到全国其他地方,可以说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在金融方面起到了改革先行者和创新“试验田”的作用。这里有几个相对比较具体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是以自由贸易账户为载体的金融创新在惠实体、促改革、防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惠实体方面,为企业创造了稳定可期的涉外金融环境,企业可根据公开透明的规则实现跨境自由汇兑、自主决策,用好境内外本外币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改革方面,建立了事中事后风险监测体系,促进了监管思路的转型,推动了金融及要素市场的开放。防风险方面,通过分账核算管理,构建了可兑换试点的金融“电子围网”,在防控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由贸易账户启动服务以来,累计发生本外币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35%;境外非居民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办理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速为104.1%。

二是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方面发挥了“排头兵”作用。在上海自贸区率先开展人民币境外借款、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等试点,形成了一批首创性、引领性创新成果,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不断增强,自贸区人民币跨境收支总额年均增长33%。

三是持续深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先后发布了“1.0至4.0”四版逐级推进的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涉及创新举措二十多项,使上海自贸区在外汇管理改革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涉外收支规模大幅增长。2022年,上海自贸区企业涉外收支总额1.18万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8.5倍。

四是打造临港新片区涉外金融服务创新新高地。推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取消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专户管理、企业一次性外债登记等试点。2022年,又进一步启动国内首批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一次性推出涵盖跨境贸易和投融资的13条高水平开放措施,至今试点业务已超400亿美元。

下一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紧紧围绕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继续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可兑换改革,指导并推动金融机构用好自由贸易账户等特色金融服务,加快场景融合,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加大临港新片区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等政策推进力度,稳步扩大试点覆盖面,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年来,上海海关在促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贸易便利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如何进一步支持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发展?

张翼:十年来,上海海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全面完成国务院印发3版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涉及海关任务,在提升通关效能、深化功能拓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先后推出“批次进出、集中申报”“期货保税交割”“保税展示交易”“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68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其中33项已在全国复制推广,“改革试验田”作用显著。同时,上海海关坚持需求导向,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推出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一揽子监管服务措施,会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生物医药企业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进出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等创新制度,保障全国首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货物顺利通关,助力提升高端产业能级。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基本构建了一套对标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海关监管制度框架,试验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建立起国际自由贸易园区通行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监管模式,助力前沿产业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从设立之初2013年的0.7万亿元,稳步增长到2022年的2.1万亿元,规模扩容3倍。

2019年8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后,上海海关以建设全国唯一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为抓手,推动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进出境监管政策供给。创新实践以一线径予放行、二线单侧申报、区内充分自由、账册全面取消、统计高度简化、大数据充分运用为特征的全新进出境监管制度体系,使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成为我国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自由贸易园区的重要载体。

二是支持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以创新实践国产大飞机“一司两地”一体化监管模式为契机,促进了民用航空等重点产业在新片区高度集聚、蓬勃发展。

三是提升上海全球航运枢纽能级。推动国内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业务、国内首单外资班轮公司非五星旗国际航行船舶“沿海捎带”业务在洋山落地。创新运用“联动接卸”监管模式,进一步扩大上海港对长三角、长江经济带港口的辐射带动效应。

四是持续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上海海关全力构建安全与便利有机统一的进出境制度环境。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以来,进出口总值快速增长,2022年突破两千亿元,今年前7个月进出口总值1518亿元,同比增长51.9%,增幅位居全国前十大综合保税区首位。

下一步,上海海关将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全力以赴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大力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全力构建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衔接的海关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澎湃新闻:近期我们关注到媒体都在报道临港新片区打造“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请问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赵义怀:临港新片区设立以来,我们始终以“五个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求新、求实、求快,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根本,全面推进现代化新城建设,持续打造“开放新高地”“经济增长极”“城市样板间”和“创新创业首选地”。临港新片区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和年轻人一样,临港新片区充满活力、充满梦想、充满希望,我们要把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创业者的城,就业者的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这里成长、成才、成功。

一是打造年轻人创新创业之城。临港新片区着力建设及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科创平台以及科技型企业,目前已经集聚了临港实验室、上海交大智能制造基地、中科院微小卫星中心等科研机构,为年轻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设立了“投早、投小、投科技”、规模高达200亿元的临港科创基金;同时我们推动实施“人才筑巢工程”,未来3年将投入不少于3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希望有创新活力的年轻人来新片区尽情的发挥创业激情。

二是打造年轻人的就业乐业之城。临港新片区正在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为代表的八大前沿产业,集聚了一批代表性的行业领先企业,过去四年,前沿产业的项目累计签约超过了500个,涉及投资额大约为5630亿元,未来前沿产业的发展活力还将进一步的显现。同时,我们正在抢抓数字经济、服务贸易发展的新机遇,着力发展新兴金融、数字贸易、技术贸易等新兴服务业,为年轻人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职业选择。

三是打造年轻人的宜居安居之城。在住房保障方面,临港新片区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有商品房、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等,能够满足年轻人不同阶段的住房需求,过去四年新建了各类住房超过10万套。在教育配套方面,我们致力于提供更均衡、更优质的基础教育,目前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已实现集团化办学的全覆盖,优质幼儿园占比达到73%,到2025年我们争取建成100所中小学、幼儿园。在医疗资源方面,目前新片区拥有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等三甲医院。在文化休闲方面,新片区有美丽的滴水湖、全球最大的天文馆,还有“低头看书、抬头望湖”的朵云书院等一批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点”。

真诚欢迎有梦想、敢拼搏、会生活的海内外年轻人来体验这座“国际风、海湖韵、未来感”的滨海现代化新城,共同在临港创业、扎根临港,建设临港。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