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生态环境工作的进展成效

2022-09-27

今天(9月27日)下午,市委外宣办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鹏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主题,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生态环境工作的进展成效。市农业农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夏明林,市水务局(市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阮仁良,市绿化市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家富共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人民城市”两大重要理念的深度融合与实践。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了从补短板到提品质、从重点治理到综合整治、从重末端到全过程防控的转变,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明显提升。2020年反馈的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指出,“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走在全国前列”。党中央对各省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上海连续两年均为优秀,其中2020年度排名全国第一。

这十年,上海坚持高位推动、制度先行,逐步构建全社会大环保格局。上海以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分阶段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成立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领导。印发《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和《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开展各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体系不断健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升,全社会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

这十年,上海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布局优化等源头防控。坚持以亩产、效益、能耗、环境论英雄,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充分发挥环保引领、倒逼作用,不断加大能源、产业、交通和农业等“四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十年来,累计完成市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万余项,“五违四必”、金山地区、桃浦、南大、吴泾等重点区域加快绿色转型;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66.8平方公里,减出来的土地主要用于生态建设;2010年以来,上海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均超过50%。截至2021年底,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67.7万辆,轨道交通通车运营里程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绿色建筑规模达到2.89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全国领先。

这十年,上海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心与时俱进,由污染物减排逐渐转向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坚持清水为民、还岸于民,依托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完善水质考核监督、信息公开机制,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能力。2018年基本消除黑臭河道,2020年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从根本上解决了河道污染。2021年主要水体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达80.6%,为历史最好水平。四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黄浦江、苏州河、淀山湖等重要河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鱼类数量均呈增长趋势,土著鱼类种群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再次显现。黄浦江、苏州河中心城区核心段两岸全线贯通,苏州河水上旅游航线正式开通,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从黑臭河道到水上漫游,“一江一河”已经成为上海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努力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水晶天变多了,蓝天白云渐成常态,2021年PM2.5年均浓度达到27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56%,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坚持以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准则,努力解决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的土壤问题,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秉承“人民城市”理念,生态空间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1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8平方米,“环、楔、廊、园、林”生态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变得更休闲、更宜居。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超大城市新模式,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逐渐恢复,貉、震旦鸦雀等野生动物已成为大家的邻居。2021年开展河口生态考察时,在长江口记录到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

这十年,上海坚持多元共治、精细管理,持续提升城市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不断加强地方立法,制定修订了《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发布30余项地方性标准,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力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守牢生态环保底线。不断强化市场治污,在全国率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推动排污收费向环境税全面转变;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沪上线运行,上海地方碳市场是全国唯一连续8年实现企业履约清缴率100%的试点地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成交量始终稳居全国第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金融(Biofin)、绿色供应链等试点,浦东新区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全面实施排污许可、环评改革,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放大环评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优势效应。不断夯实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和基层“最小单元”监管责任,积极探索基层组织社会自治,加快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企业自治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这十年,上海坚持区域协作、联保共治,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契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推动长三角污染防治协作往深里做、实里落。推进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牵头推动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联动、柴油货车污染协同治理、重点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建立固废危废利用处置“白名单”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在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先试,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创新(用一套标准规范生态环境保护、“一张网”统一生态环境科学监测和评估、“一把尺”实施生态环境有效监管),基本实现区域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常态化共享。

十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上海初步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征、建设美丽城市的现代环境治理新路。

向未来,上海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对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月5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迈向建设美丽上海新征程的实施意见》,推动形成“1+1+X”污染防治攻坚体系,部署了水、气、土等8个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提出一系列约束性指标,包括到2025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稳定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以上等目标。

上海将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基,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把上海建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