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1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下午)

2022-05-30

  界面·财联社:2020年是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决胜冲刺之年。请问人民银行在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将有何举措?

  孙辉:2020年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性时间节点。人民银行始终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2019年陆家嘴论坛上,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同志提出,要进一步加快以人民币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为基础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同志明确表示,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的改革开放。

  这些都为上海如期实现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目标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2020年2月,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围绕中央决策部署,以及人民银行总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主要做了如下具体工作。

  一是推动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人民币资产配置,大力支持商业银行代理境外机构投资人民币资产。在临港新片区推出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试点,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资者在上海配置人民币资产。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利用利率、汇率衍生品管理风险,以个案方式支持外资银行跨境转让不良资产,扩大外资机构信用评级业务范围。

  二是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上海总部会同相关部门发布全面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50条创新举措。出台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4.0版。探索风险导向下的货物贸易分类管理体系,扩大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范围。

  三是以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服务。2019年陆家嘴论坛上,上海明确提出建设金融科技中心,上海总部发布促进金融科技发展、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指导意见;探索建立上海市科技企业融资指标体系和融资条件指数;推动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应用试点;推动G60科创走廊9座城市与金融机构联合发布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方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支持成立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

  四是推进优质营商环境建设。开展动产担保统一登记和查询试点;以服务进博会为契机,出台便利涉外金融业务、优化支付环境等多项措施;探索与金融开放相适应的金融司法诉讼机制,在推进困境企业重整等方面加强监管协调。

  今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目标实现之年,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起点。尽管我们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与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相比,还有一些短板和弱项。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如下方面继续加大努力。

  一是继续加快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推动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增强金融市场服务功能,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二是继续大力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进行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金融开放,力争建立与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相一致的金融开放政策和管理制度。

  三是继续推动金融与科技联动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四是继续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深化长三角金融合作,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完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五是继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强化金融法治建设,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中心软实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目前,上海正全力实施"三大任务、一大平台",请问上海银保监局采取了哪些举措支持这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周文杰:"三大任务、一大平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银保监会高度重视,就相关问题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对有关重点工作和重要领域提供金融支持。上海银保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根据银保监会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多措并举为战略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支持临港新片区发展方面,5月8日,我局会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和在沪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发布《全面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新片区引进具有专业特色、契合新片区发展需要的外资金融机构。

  同时,为更好发挥临港新片区在金融创新风险压力测试方面的试验田作用,我局支持辖内银行保险机构通过个案试点的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更好地参照国际通行规则,为新片区内的企业和非居民客户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尤其是在新片区战略新兴产业与企业的跨境金融活动方面,将重点予以支持。

  在支持科创中心建设方面,我局在去年8月发布了《关于上海银行业保险业进一步支持科创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科技金融的五大支持目标,建立科技金融创新机制的五大完善举措,以及多方合作开展科技金融的五大联动措施,全力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户数8177户,同比增长27.7%;贷款余额3028亿元,同比增长21.4%。

  辖内已有服务科创企业的科技支行7家、科技特色支行92家,仅这些服务科创企业的机构从业人员就已逾千人。辖内保险机构积极开展"科技贷""微贷通"等业务,累计服务2569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通过保险增信的方式,支持贷款金额95亿元;通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为156个重点项目提供风险保障488亿元。

  今年2月,我局与上海市科委、市金融工作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生物医药人体临床试验责任保险、生物医药产品责任保险工作的通知》,将试点对象扩大至提供合同研发和生产服务的企业,并将预防用生物制品(疫苗)扩展纳入药物临床试验责任险承保范围。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累计服务78家本地医药企业,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0.8亿元。

  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方面,我局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沪苏浙三地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推进先行先试若干举措》,紧扣示范区的"生态绿色"定位,引导和鼓励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助推长三角打造绿色发展新增长点。

  同时,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在跨省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等方面,加大融资支持和风险保障。

  在服务进博会方面,我局指导在沪银行保险机构及时总结前两届进博会的良好经验,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为进博会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

  一是提供专业金融服务支持。指导银行机构在满足企业及个人展会期间各环节日常需求的基础上,为参展企业和个人提供跨境撮合对接、跨境支付汇兑、专属税款保函方案以及专属融资解决方案等专项金融产品及服务。

  二是加强场馆风险保障。指导保险机构与国家会展中心联合对大型展会主要阶段进行风险检查,为进博会量身定制全流程专属保险方案,全面覆盖财产、人员及相关责任,并打造进博理赔绿色通道,做好应急赔付。三是加强外部联动,联合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创新交通管理机制,保障进博会场馆周围交通顺畅。

  目前,距离第三届进博会还有140多天,上海银保监局将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积极部署、认真谋划,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增强服务意识,全力支持进博会服务保障工作,不断扩大进博会溢出效应。

  第一财经:科创板开板即将迎来一周年,如何评价科创板一年来的运行情况?未来科创板还有哪些举措能继续推广至存量市场?对于"分步骤推进注册制改革"有何计划?

  李钢:开板一年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开局良好,推进比较顺利。主要制度安排经受住了市场检验,总体符合预期,各方反响积极。

  一是运行基本平稳。截至6月5日,106只科创板股票较发行价平均上涨159%。交易活跃度较高,开通科创板交易权限的投资者达527万。交易秩序良好,市场博弈较为充分。

  二是支持科技创新效果逐步显现。科创板坚守板块定位,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发挥了示范作用。截至6月5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106家,总融资1230.60亿元。这些公司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之比、研发人员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市场板块,板块集聚效应正在形成中。

  三是试点注册制的运转平稳有序。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紧紧抓住信息披露这一核心,督促发行人真实、准确、完整披露信息,中介机构切实负起核查把关责任,由投资者自主进行价值判断,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取得了较好的试点效果。发行上市的包容性明显提高,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红筹企业等原先难以在境内上市的企业陆续登陆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注册的标准、程序、内容、过程公开透明、高效、可预期,各环节都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基本得到了市场认可。

  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按照错位发展、适度竞争的原则,统筹科创板发展与资本市场其他板块改革的关系。支持科创板尽快形成一定规模,树立良好品牌和示范效应。支持科创板在基础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推动科创板审核提质增效,推进产品创新,提高科创板投融资的便利性,更好发挥"试验田"作用。

  注册制改革是这一轮资本市场改革的龙头。资本市场已经在科创板试点了增量市场的注册制改革,正在扎实推进创业板存量市场试点注册制改革。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按照新《证券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修订后的证券法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0〕5号)的要求,坚持"尊重注册制的基本内涵,借鉴国际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特征"原则,在市场各方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下,稳步推进、分步实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一是持续推进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制度规则,提高注册审核透明度,优化工作程序。二是推进创业板试点存量市场注册制改革平稳落地。当前,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主要制度规则已经完成公开征求意见,将尽快向市场发布。三是在及时总结评估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经验基础上,稳步在全市场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人民日报:请问解局长,在过去几年中,上海市的金融开放大踏步前进,我想知道,目前我们在金融机构的开放和引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又会有哪些开放举措推出?

  解冬:的确,随着中国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有很多的外资金融机构都纷纷选择在上海设立新公司,无论是外资控股的合资公司,还是经过监管部门允许开放的全资外资金融机构。我举几个例子,我们发现在众多的外资机构选择上海设立、参与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过程当中,上海出现了很多"首家"或者是"首批"效应。

  比如去年12月14日,先锋领航投顾投资咨询公司在上海开业,这是第一家获批的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投顾试点资格的合资公司;12月20日是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叫汇华理财,获批筹建;今年1月16日,首家外商独资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保险(中国)控股公司开业。首批外资控股新设的合资券商,像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和摩根大通证券也分别于去年12月底和今年的3月中下旬开业了。

  特别是在今年4月1日,国务院和中国证监会允许证券期货类的外资金融机构可以百分之百申请控股设立机构以后,据我们了解,首批三家已经向中国证监会提交申请设立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国际资管公司,它们都选择落户在上海。特别是疫情发生以后,很多外资机构来向我们咨询,他们觉得中国政府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包括保障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的过程当中,给他们提供了很大的信心,所以纷纷表示愿意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在上海的投资,他们非常看好中国和上海的市场。

  下一步,我们也会继续推动这些好的项目落地。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我们最重要的一块工作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集聚国内外各类金融主体,进一步提升上海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能力。

  文汇报: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一系列金融对外开放政策措施,请问上海地区落实情况如何?有哪些外资银行保险机构获准在沪设立机构?

  周文杰:近年来,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2018年以来,银保监会已陆续推出了34条扩大开放措施。目前,上述措施涉及的法规制度修订已基本完成,下面以上海为例,介绍一下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扩大对外开放相关情况。

  一是进一步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推动外资银行保险机构落户上海。去年以来,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沪开创了多项全国或上海"首家"。比如,法国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和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合资设立我国首家由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在我国设立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创兴银行上海分行成为辖内首家开业即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新设分行;中信国际中国上海分行成为辖内首家完成人民币业务报备后成功更换营业执照的外资金融机构;西班牙对外上海分行成为辖内首家按照新规开展人民币业务报告制的外国银行分行。

  二是促进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沪稳健发展,形成集聚规模效应。银行方面,目前共有全球6大洲31个国家和地区的营业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沪落地,各类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共计230家。其中,在沪外资法人银行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数的一半以上。截至今年4月末,上海辖内外资银行总资产1.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81%;不良贷款率0.65%,低于辖内银行业整体水平。保险方面,截至今年4月末,外资保险法人及省级分公司共计58家;今年1-4月,在沪省级外资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47亿元,占整个上海保险市场的1/5。

  三是引导外资银行将自身优势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发挥自身所长,扩大对外开放效应。一方面,鼓励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更多聚焦中国本地市场,全面推进业务本土化,服务更多的本土企业。另一方面,鼓励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更好地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如,2019年法巴中国获得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A类主承销业务资格,成为首批获得该项资格的两家外资银行之一。

  下一步,上海银保监局将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继续大力推进已出台政策落地,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拓展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保险机构来沪发展和拓展业务,支持外资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鼓励中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产品、股权、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合作,以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全面深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目前,上海正加紧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证监会将采取哪些措施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李钢:近年来,证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改革和创新举措,顺利启动科创板,持续优化沪港通, 正式启动沪伦通, 完善QFII/RQFII制度, 推动期货期权新品种上市,支持外资机构在上海开展业务。

  一是引导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2019年,上海经济证券化率138.9%,直接融资比重36.4%,均高于全国水平;22家公司首发上市,66家次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分别募资208亿元、18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150%;17家次上市公司完成并购重组,同比增长42%。

  二是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自贸试验区建设联动发展。辖区资本市场和行业对外开放走在全国前列,已有合资证券公司7家(占全国50%),合资基金公司23家(占全国53%)。2019年以来,首批2家新设外资控股证券公司(摩根大通、野村东方)在沪成立;首家外资参股基金投顾公司获准在沪开业。

  三是强化中介机构能力建设,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支持综合运用股东增资、定向增发、发行债务工具等方式,不断增强资本实力。2019年,上海3家证券公司首次获得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发行资格,融资210亿元。支持资管机构提高主动管理能力、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截至2020年4月末,上海基金管理公司股票型及混合型公募基金规模达1.6万亿元。引导辖区机构积极服务国家战略。2019年,上海地区证券公司共承销(分销)绿色债券51只,融资675.5亿元;帮助2家企业发行"双创债"融资5.2亿元;16家期货公司开展"保险+期货"业务104单,为三农企业赔付1.06亿元。

  四是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水平,推动监管服务更有温度。围绕服务民营企业、长三角一体化等重点领域,细化措施,推动政策落地。加强政策宣导,新冠疫情爆发后,强化监管柔性服务,积极推动复工复产。持续强化监管协作,为市场平稳运行与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环境。

  下一步,证监会将持续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一是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上市融资,推动科创板形成一定规模,推进科创板产品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二是加快证券期货行业对外开放。支持外资机构设立或控股证券经营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在上海落地。三是支持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创新创业公司债。四是支持期货期权新品种上市,进一步发挥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

  新华社:请问央行上海总部目前推动落实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方面有哪些工作安排?

  孙辉:稳企业保就业是"六稳""六保"中非常重要的方面,金融支持稳就业保就业是当前人民银行系统的首要工作任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人民银行于5月11日召开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会议,积极推动相关工作。

  实际上,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已着手开展企业纾困相关工作。自2月份开始先后提供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5000亿复工复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后又增加1万亿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近期,人民银行再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一是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对于今年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和应付利息,最长可延至明年3月末。二是创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为中小金融机构支持普惠小微企业提供零成本资金。此外,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金融支持政策更好适应市场主体的需要。

  年初以来,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一直在延续和深化,尤其是有关金融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精准性不断提高。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方面,截至目前,上海地方法人银行实际发放优惠贷款82亿元,加权平均利率2.38%,财政给予50%贴息后,实际利率仅为1.19%左右,低于1.6%上限要求。5000亿元复工复产专项再贷款方面,截至目前,已发放优惠贷款72亿元,加权平均利率4.26%,低于4.55%的上限要求。小微企业融资覆盖面进一步增加,金融支持不断向小微企业渗透。截至4月末,上海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比年初增长8%,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户数增长5%,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增长速度快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户均贷款余额为884万元,同比下降约三分之一,同期大中型企业户均贷款余额为1.5亿元,同比增长2.4%。4月,上海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4%,同比下降57个基点,比全市一般贷款利率低9个基点,比全国一般贷款利率低76个基点。小微企业贷款实现了"扩面、增量、降价"目标。

  上述各项金融政策有效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为当前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部分上海市场主体仍然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年初以来,新登记市场主体企业数增速同比下降明显。部分行业企业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面临流动性紧缺、订单萎缩等复杂情况。因此,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最突出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支持对象要准。重点支持外资、外贸、制造业、文化旅游、交通运输、餐饮等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企业,小微企业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有发展前景但是受疫情影响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同时,要防止资金流向严重失信、经营异常甚至有重大违法违规的企业及僵尸企业。二是政策运用要准。企业受疫情影响面临的困难情况较为复杂,涉及资金流动性、用工、物流、订单等方面,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纾困需求,要有针对地给予政策支持。

  把握好"准"的工作要求,需要重点强调政银企对接这一重要环节。银企对接是金融服务企业的常态化工作方式,政银企对接则进一步涵盖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首先,产业主管部门最了解企业情况,可以帮助银行筛选重点目标企业,使金融支持更加有的放矢。产业主管部门可以提供很多线上线下对接渠道,这些都是下一步实现政银企对接的重要方式,甚至提供一对一会诊式对接服务。其次,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推动财税优惠,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增信,对银行端提供激励等方式,形成金融政策与金融配套政策相结合的工具组合,有针对性地支持企业。

  上海市十分重视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目前专门成立了由各个方面组成的市级工作协调机制,相关工作在市领导的亲自指挥下,由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市金融局、市经信委等部门具体落实。希望广大媒体朋友更多地关注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支持配合我们加大政策宣传,积极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案例,共同落实好政策,增强社会信心。

  解放日报:围绕三项重大任务,上海金融领域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积极推进?

  解冬:我从地方金融监管局角度再简要就金融领域贯彻落实三大任务做一个简短回应。

  一是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不断深化。刚刚孙辉主任说到,今年2月14日,正是在疫情期间,人民银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包括外管局等,在国务院批准同意之下,发布了"金融30条"。在这当中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其中有一个部分是专门针对新片区金融创新改革服务。文件出台后,部委层面和上海市一起成立了一个工作机制,正在积极推进和落实,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的实施细则,比如出台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的实施细则,推出了人民币的利率期权,还有一些新的政策都在一步步落实当中。

  二是金融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力度不断加大。除了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合作、共同推进外,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推动了"一市三省"签署《长三角科创板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合作协议》。从政府角度,把长三角金融服务同城化、健全长三角金融监管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等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落实。

  三是进一步支持服务科创板和注册制试点。刚刚证监会李主任也做了很好的回应,从政府角度,我们更多是孵化后备的一些企业,在我们企业库和政策库的支持下,使更多企业能够不断成长壮大,对接科创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加强与各方的联系,把这项工作落地落实。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