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海通报新冠肺炎防控情况

2020-06-24

  邬惊雷:一、本市疫情和环境监测情况。6月23日0-24时,无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2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截至6月23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362例,治愈出院335例,在院治疗27例。现有待排查的疑似病例0例。截至6月23日24时,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41例,治愈出院334例,死亡7例。现有待排查的疑似病例0例。截至6月23日24时,尚在医学观察中的无症状感染者0例。

  按照《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相关食品及加工环境监测工作方案》,本市按照每月一轮全覆盖频次,对全市的农贸市场、超市等重点场所中的生鲜等重点食品,以及有关外环境、物品表面等重点环节,开展动态监测。自6月13日至6月23日,累计对16个区489家涉及生鲜的重点场所(其中批发市场23家、大型超市166家、农贸市场277家、电商和其他场所23家)的重点食品以及环境等进行采样,共采样8659件(其中水产品、肉类等4117件,外环境、物品表面等共4542件),经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目前8659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二、继续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做好疫情各项常态化防控工作,让市民更有安全感。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要坚持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防控结合,让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安定、群众更安心。

  一是按照“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原则,提供更便捷的检测服务,更好满足本市单位和市民的检测需求。6月23日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扩大核酸检测采样点,完善服务流程,全市核酸检测采样点由原来的33家增至83家。各核酸检测采样点周末至少开放一天,方便单位或个人“自愿自费”预约检测采样。

  二是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原则,在加强境外输入性防控工作的同时,做好对来自或途径高中风险地区人员的管理。截至6月23日14时,本市联防联控机制有关单位共排查到来自或途经高风险地区共195人,均已落实隔离观察,其中31人已解除隔离观察;来自或途经中风险地区共3345人,已落实社区健康管理3281人,正在落实社区健康管理64人,其中403人已解除社区健康管理。截至目前,对排查到的来自或途径高中风险地区的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全部阴性。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协同各区,继续加紧对来自或途径高中风险地区人员的排查,严格落实各项健康管理措施。

  三是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按照刚刚出台的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本市将聚焦4大重点任务:聚焦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健全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聚焦能力提升,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内涵建设;聚焦人群健康需求,实施惠民利民工程;聚焦支撑保障,健全公共卫生多元参与机制。

  三、进一步满足多层次、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民生需求,让人民群众更有健康获得感。围绕建设健康上海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目标,本市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既要补短板,又要提高品质,着眼满足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要,努力实现“病有良医”。

  一是持续推动构建高效、便捷、有序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市级医院层面,重点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医疗中心,提高危重疑难病症诊疗水平。例如,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瑞金医院血液科、仁济医院小儿肝移植、儿科医院危重新生儿救治、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等一批专科。区级医院层面,做优做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成为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疑难病转诊、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和指导等的主要载体,目前第一批22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已经通过认定,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缓解了部分郊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层面,着力推动建设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平台,优化完善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1+1+1”签约服务的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全科医生能力水平,做好与区域性医疗中心建立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同时,加快社会办医,构建多元化医疗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的医疗需求。

  二是聚焦互联网医疗,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品质。在医院内部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做好电子就诊卡、院内导航系统、住院患者一站式管理、临床检验信息共享等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减轻群众负担的工作。加强分时段预约,优化付费流程,让患者少跑路、少等待,改善就医体验。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制订出台《上海市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和“互联网+护理”试点方案,支持互联网诊疗发展,目前已经有26家互联网医院开展了互联网诊疗服务。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医疗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已累计开展诊疗服务3万人次,社会反响良好。在长宁、静安、普陀、浦东等4个区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专项护理、健康教育、安宁疗护等方面的护理服务,已累计开展上门护理服务近1万人次,满足了市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三是做实家庭医生制度,满足居民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2018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式,本市居民尤其是年轻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率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家庭医生签约居民数近780万。通过做实家庭医生制度,签约居民的感受度不断提升,服务更精准、配药更方便、转诊更顺畅。通过优先转诊渠道,每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超过80万人次。

  通过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我们希望市民的安全感、健康获得感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会进一步努力,使市民生活品质更好、使卫生健康服务更凸显,让市民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