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3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解放日报:刚才介绍《行动方案》时提到了12个重点发展领域,包括无人工厂、生鲜电商零售、“无接触”配送等,请问选择发展和培育这些重点领域是出于什么考虑?这些领域和本次疫情有什么关系?

  刘平:前期,我们联合专家学者、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对在疫情中得到爆发式增长并有望持续发力的行业进行分析研判,同时对比2003年SARS后经济复苏情况,可将这12个重点领域大致分为3大类:

  第一类是“无中生有”,因疫情倒逼而新催生出来的新业态新模式,包括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等,重点体现“新”。这些领域疫情发生前规模很小,或者说是基本没有,但疫情以来顺应广大市民对“无接触”生产生活的需求,催生了一批新的企业和新的模式。例如,华平信息推出云视讯平台,共为近1000家政企单位提供云视讯服务;叮咚买菜、饿了么纷纷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订单量倍增;美团点评、富友等公司推出智能储物柜、保温外卖柜,满足社区、办公楼的多样化需求。

  第二类是“有中启转”,将线下成熟的业态模式转移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包括在线展览展示、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重点体现“转”。受疫情影响,现场逛博物馆、参加展览会、学校上课、健康诊疗等线下活动基本停了,而借助新兴技术手段,实现线上服务不停步。例如,爱姆意为企业提供线上展示交易服务,帮助上下游企业实现互联网链接;疫情期间,每天有大量的老师和学生在晓黑板直播课堂上学习互动;还有,徐汇中心医院疫情期间获得我市首张公立互联网医院牌照,方便患者不出家门即可获得诊疗服务。

  第三类是“转中做大”,已有模式在疫情期间得到发展壮大,包括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在线文娱、生鲜电商零售等,重点体现“大”。这些模式疫情前已经大量存在,但因疫情产生的线上需求激增。例如,在线文娱出现井喷式增长,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用户数分别同比增长30%和110%;又如,上汽通用金桥工厂无人车间实现100%焊接自动化,保障无人生产线始终“不掉线”。拼多多日均在途物流包裹数稳定在5000万以上,同比增长60%。

  总的来说,这3类12个领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但又各有特色,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通过软件化、平台化、智能化等技术锁定场景应用,通过应用场景带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固化应用场景,并在更多行业复制推广。同时,市区联手,积极探索有利于在线新经济创新发展的“沙盒”监管措施,精准、连续、滚动支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的在线新经济创新型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打造上海在线新经济发展新高地。

  中新社:这次在线医疗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哪些作用?上海未来在完善互联网诊疗服务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郑锦:上海依托“互联网+”,持续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高服务品质,改善患者体验。在疫情防控中,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及时满足市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和疫情防控需要。

  一是加快全程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发展。聚焦群众就医的“堵点”“痛点”“难点”,在医院内部推进电子就诊卡使用,方便患者“扫遍”挂号、就诊、支付、取药等门诊全流程,实现院内就诊“一卡通”。深入推进医学检验结果和影像检查资料的互联互通互认,已实现市级医院44项常用检验检查项目跨院互认。

  二是规范互联网医院管理,搭建网上诊疗服务平台。发布《上海市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支持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允许第三方机构依托实体医疗机构设立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将“健康云”作为上海“互联网+医疗”公共服务的统一入口,不断完善功能。

  遵循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海医保、卫健部门发布文件,及时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对基于互联网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属于基本医疗服务的,按照基本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执行,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竞争较充分、个性化需求较强的项目,可实行市场调节价。

  推出首批11家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疫情发生以来,为患者在线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已累计开展诊疗服务1.4万人次,开具处方4300余张,社会反响良好。

  三是开展“互联网+”防疫服务。通过“健康云”“随申办”等生成健康码,运用三色动态健康码进行人员分类管理,实现“管住重点人、放行健康人”。设立“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开通热线电话、心理援助热线和“新冠工作室”小程序,组织127名专科医师轮流排班,提供新冠肺炎、发热门诊等在线咨询服务。37家市级医院1560多名专家在线提供新冠肺炎、发热门诊及慢性疾病咨询和科普服务,分流患者。已累计接听热线咨询电话1.98万人次,“新冠工作室”平台浏览23.98万人次;市级医院累计互联网访问量239.83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一方面将大力发挥互联网诊疗服务优势,为市民提供更好的防疫服务和日常诊疗服务。另一方面将加强互联网诊疗服务监管,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如何运用金融科技创新,优化在线金融服务?

  葛平:近年来,金融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为在线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上海高度重视利用金融科技促进在线新经济的发展,今年1月8日,本市出台了《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沪府办规〔2020〕1号),明确提出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的总体目标,并从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

  本市充分发挥金融基础设施完备、金融机构集聚、高科技企业众多和场景应用丰富的优势,积极利用金融科技开展在线金融服务创新。

  如中国银联充分发挥“云闪付APP”电子支付非接触优势,提供转账、零手续费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公共缴费等各类在线支付服务,疫情期间支持610家商业银行借记卡余额查询、近150家商业银行信用卡账单查询。

  建信金科开发上线“建行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综合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实现社区疫情防控移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浦发银行加快完善线上金融服务,建立线上贷款绿色通道等举措,为各类企业提供包括授信、融资、结算、理财、供应链金融等一揽子线上、无接触金融服务。

  国泰君安将知名专家和优秀投顾资源搬到线上,展示自身投研水平。目前国泰君安“君弘APP”日活跃度提升了70%,线上开户数量提升了近160%。

  众安保险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保险服务和产品创新,实现了智能核保与大数据风控,在线解决客户问题。

  支付宝开发了全国首个智能社区防疫小程序,帮助社区一线人员开展“无接触式”出入登记、健康随访、疫情通知等工作。

  下一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将会同本市相关部门一起,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促进本市在线新经济发展。

  澎湃新闻:为了促进在线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健康发展,市场监管部门在市场准入和日常监管等方面做了哪些相应调整?或者有什么新的探索和尝试?

  陶爱莲:市场监管局创新监管方式,为线上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主要体现在市场准入的无纸化、日常监管中的信用修复和轻微违法的免罚清单。

  首先,率先在全国实现电子执照电子印章同步发放,为企业“无纸化”经营创造可能。企业在开设成功后,可以通过全国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下载电子营业执照以及电子印章。申请成功后,企业可以在网上办理登记注册、年报公示、涉税事项、“五险一金”等各类业务,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开办的便利程度。

  截至3月底,本市共有市场主体274.35万户,同比增长6.8%。就3月而言,新设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总量达到1884.28亿元,增长了16.5%。此外,市场监管局还优化了“三品一械”广告审批程序,完善“一网通办”全流程服务,在线提供办事指南、进度跟踪、结果反馈。

  开通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线上申请通道”,特种设备一般作业项目及焊接作业项目可通过“一网通办”、上海市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系统进行线上申请。此外,上海市场监管局近期推出了第一代专门服务企业年报的聊天机器人,帮助企业在线解答申报过程中包括股权变更、对外投资、资产担保等各种填报问题,这在全国市场监管范围内属首创。

  其次,推出“零跑腿、零见面”的信用修复机制,为企业复苏提供机遇。市场监管局制定了9条助力复工复产的信用修复政策。特别对生产经营疫情防控物资的重点企业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的,只要企业提交的申请及其相关证明材料齐全,书面承诺公示的信息和提供的资料真实、合法、有效,就简化流程帮其尽快移出。比如,闵行一家企业因年报填报有误被列异,签订合同时被相对方质疑信用。我们综合其往常信用良好,没有违法记录等因素,通过不见面审批,帮其移出异常名录。截至目前,全市移出异常名录的企业,共9461户。

  再者,落实“免罚清单”,为企业发展减轻负担。对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行政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尤其对一些“无心之过”,采取容错机制,尽量减小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对企业招投标等重大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立案3700余件,其中不予处罚决定的案件达400余件,主要涉及广告用语不规范、未明码标价、标签不符合规定等轻微违法行为。当然,在包容监管同时,对侵害重点企业名称权、名誉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今年以来,累计查处保护企业名称权、名誉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违法行为的案件200余件。

  培育壮大新兴消费,推动上海在线新经济发展Q东方网:疫情期间,电子商务在市场供应保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用手机下单买菜,已经成为消费者日益青睐的消费方式。请问市商务委在促进在线消费方面将采取什么举措?

  刘敏:疫情发生后,电子商务凭借线上优势,促进了居民的消费方式转变和企业经营方式创新。

  一是新兴消费发展迅速。以生鲜电商为例,一季度,全市生鲜电商平台交易额达到88亿元,同比增长167%,订单量增长80%。在疫情严重的2月份,主要生鲜电商平台每天订单有50万单,销售猪肉约150吨、蔬菜约500吨。越来越多的市民使用智能手机线上买菜,订单客单价由原来的40元增加到100元以上,有的电商平台活跃用户数量同比增长了127.5%,线上订单的比重也大幅增加。

  二是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快。电商平台不断赋能商圈、商街、商户转型升级,云逛街、云购物、云展览、云走秀、云体验等新模式正在形成。如,上海时装周联合电商企业举办了全球首届“云上时装周”,吸引了150多个国内外品牌参与,一周直播观看量1100万人次,销售额超过5亿元。再比如,有的大型购物中心和老字号企业积极探索线上直播,节假日期间销售额成倍增长。

  下一步,市商务委将按照《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有关要求,加快培育一批示范效应好、带动作用强、市场影响大的电商平台,培育壮大新兴消费,推动上海在线新经济发展。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大力促进消费新业态发展。鼓励各大电商平台对重点商家、重点品牌入驻给予流量、数据等专项支持,积极推广直播电商、社群电商、“小程序”电商和音频、视频分享平台等新业态。同时,鼓励电商平台与商场超市合作,推动传统商业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与农贸市场合作打造一批“数字菜场”。

  二是加快发展“无接触”配送。目前,生鲜电商企业已在全市近1600个社区安装完成共享货架,提高了配送效率,减少了人员直接接触。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无人配送在零售、餐饮、酒店、产业园区等广泛应用。在社区推广快递自提点,支持企业在高校、医院、商务楼宇等实施智能取餐柜试点,推广无接触式共享货架试点范围。

  三是鼓励发展智慧零售终端。在本市已有3万组智能快件箱基础上,继续做好智能快件箱的推广使用,加快在社区、高校、商务中心、地铁站周边等末端节点布局。推动智能售货机、智慧微菜场、无人回收站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发展,着力提升智能化、集约化服务水平。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