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7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19-09-27

  1、东方城乡报:蔬菜生产供应关系到千家万户,如今居民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大家不仅要求“吃得上”蔬菜,还要能“吃得好”,请问在实现蔬菜生产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方芳(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为了确保上海市民吃上好的绿叶菜,我们这几年主要采取这几方面的措施确保蔬菜供应。

  一是划定蔬菜生产保护区。去年以来,划定了三个保护区,其中一个就是蔬菜生产保护区,划定了面积50万亩的片区。

  二是朝着规模化的方向推进绿叶菜生产。目前我们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的绿叶菜比例还相对比较少,大概只有20%,80%都是一些个体的农民在生产。下一步,我们要逐步聚焦龙头企业、合作社规模化的生产方式,把小而散的生产模式向规模化、组织化的方式来推进。

  三是推进蔬菜生产“机器换人”。最近几年,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技术储备。蔬菜生产的劳动力需求是非常大的,随着我们城市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步缺乏,我们积极探索和尝试,用全程机械化的方式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明年开始,我们基本确定了要全面启动,推动“机器换人”措施。

  四是推进蔬菜精加工以及粗加工方式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蔬菜新鲜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计划在“十四五”期间,逐步健全冷链系统,实现蔬菜从生产、加工到最后的储存运输都能够控制在比较适宜的温度,确保蔬菜的新鲜度。

  五是推进绿叶菜的绿色认证。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大力推进绿叶菜的绿色认证,去年开始,作为我委重点工作来全面推进,今年开始我们想在去年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绿叶菜生产基地绿色生产水平。在50万亩蔬菜保护区的生产基地里全面推进绿色生产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行绿色防控技术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模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建立一个全程的生产操作系统和追溯系统,目前,有一批规模化的合作社已经上线。到明年,我们想把每个生产绿叶菜的农户都纳入到管理体系和食品生产的追溯系统中。大力培育绿色蔬菜的经营主体的培育,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产销合作组织,特别是培育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鼓励地产蔬菜向绿色优质的方向推进。

  在政策措施上,我们将调整现有的普惠制的补贴政策,改变之前“撒胡椒面”的补贴方式,朝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绿色化、产销一体化方式转变,加大政策调控引导力度。

  2、农民日报:上海的农地主要在郊区,而郊区又毗邻江浙,请问上海如何通过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来开展区域合作,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

  张国坤(市农业农村委主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对农业来讲,同样也面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重要课题和重要任务。

  从大的方面讲,上海是一个农产品的输入型城市,粮食、畜禽产品、水产品包括除绿叶菜以外的大部分蔬菜的供应,我们都要依靠周边地区。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协作的水平,需要形成区域互动,让更多更好的绿色农产品引入上海,满足上海市民的消费需要,这也是我们农业农村委面临的重要的任务和课题。我们和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农业农村部门,目前正在积极探索,与各地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和架构,比方说绿色农产品的认证等,我们目前正在研究江浙皖沪四地合作的工作架构。

  从小的方面来讲,上海有崇明、嘉定、宝山、青浦、金山等五个区和江浙接壤,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在如何推进共谋发展格局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在推进当中也有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如金山区推行的“田园五镇”的发展,青浦区和昆山、吴江、嘉善等推行的环淀山湖合作机制,嘉定安亭和花桥也形成了工作互动的局面,其他几个区也正在积极谋划这方面的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上海与江浙毗邻地区乡村区域一体化发展主要呈现几个特点:一是合作共建的工作机制正在形成。毗邻地区从战略层面形成了战略合作的框架思路,也明确了路径,成立了联合的议事机构,对合作事宜共商共建,统筹协调全方位推进。

  二是合作共建的模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已经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产业合作,发展形成了交通公共服务、环境整治、社会治安、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机制,也探索了在党建引领下怎么样更好采用融合互补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的发展。

  三是毗邻地区合作共建的项目已经逐步落地。田园五镇在金山的先行区已经推进了20个合作项目,环淀山湖的青浦、昆山、吴江、嘉善形成了77项具体的事项。

  接下来,在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当中,我们想围绕农产品质量、绿色农产品发展、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信息共享、乡村休闲旅游包括种业和渔业资源保护等,进一步扩大合作和交流的领域,使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当中农业也能够取得更多更好的进展。

  3、新民晚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更多人才加入。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已经开始,听说这次选派了200名优秀干部支持薄弱村发展,请问这些干部是怎样选派产生的?将如何起到帮扶作用?

  王国忠(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经济相对薄弱村的发展更需要一批有思路、有能力的优秀干部来引领。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全市薄弱村的帮扶需求是千差万别的,每个村对希望谁来帮助村里发展,对选派干部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薄弱村的需求和我们选派干部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等结合起来考虑,尽量把符合经济薄弱村发展需要的干部,把薄弱村急需的人才派驻到各个村里去。这项工作得到了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中心城区、各涉农区和市属国有企业的大力支持。

  按照派驻方案,从2019-2022年,打算分两批,每批选派200名干部到薄弱村担任“驻村指导员”。其中,市级层面每批选派65名干部,主要由市级机关、中心城区和市属国有企业选派,同时还有崇明、金山、奉贤、青浦、松江、浦东等6个涉农区,从本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135名干部。经过个人自愿申请,组织审核把关等相关程序,首批200名“驻村指导员”已于今年6月上旬全部到位。此外,通过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动”方式,挑选一批“挂村联系员”,加强直接联系服务薄弱村工作力度,实现全市薄弱村全覆盖。

  这批200名优秀干部到村里担任“驻村指导员”主要围绕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履行好强村富民主要职责。可以概括为抓党建、促发展。抓党建就是在镇党委领导下,宣传贯彻中央和本市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级治理,通过党建促进乡村振兴。促发展,就是要分析所在村发展制约因素和资源要素条件以及生活困难农户致困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帮扶发展思路,并重点谋划能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带动生活困难农户增收的帮扶措施。同时,这些干部不仅要发挥自己的力量,还要依靠派出单位的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为所在村谋发展。驻村干部到村里已经将近三个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作效果初步显现,特别是在党建引领下,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以及解决农村实际生活困难方面都得到了认可。

  4、解放日报:上海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请问如何让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结合,更有效支撑和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张国坤: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上海农业的科技引领和支撑是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上海要建设都市现代绿色农业,设施农业、装备农业,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未来上海在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大背景下,农业要迎头赶上,围绕都市绿色农业的发展,用科创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是继续深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基础研究和成果的推广、示范、应用都是上海农业科创的重要组成部分,齐头并进下要更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示范,积极探索形成农业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科创引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企业主体和市场化运作的配合态势。同时,在科创的重点领域中,在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背景下,紧密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以绿色农产品为主要目标,以绿叶菜作为导向,提升瓜果桃李经济作物的绿色农产品质量,水产和畜禽倡导绿色养殖,进一步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加强优化科研体系建设和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实施科技兴农的重点项目。围绕重点技术突破、绿色农产品发展的品种保障,支持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作为主攻方向,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加大科技产业化力度,支持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示范,提升上海农业的竞争力和核心能力。

  三是大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要着力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在吸纳、转化、应用、推广科技成果的服务能力,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农业成果转化成示范引领项目,推动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同时,涉农资金整合要聚焦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引领和示范,使资金更精准地为上海乡村振兴服务。

  5、上海电视台:刚才在介绍中提到上海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请问取得了哪些成效,对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否具有示范作用?听说全市已经启动了第二批示范村建设,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黎而力(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今年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正在推进当中,2019年,本市共确定了2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计划于今年4月下达各区。第二批示范村在发展模式上各具特色,初步可以分为五种:特色农业型,比如浦东老港大河村以祥欣畜禽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以雪菜产业为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休闲旅游型,比如青浦朱家角张马村,正在同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产业融合型,比如嘉定华亭联一村,携手地产集团合力打造乡村全景产业链;区域联动型,比如金山廊下山塘村与浙江广陈山塘村共建“明月山塘”;生态保护型,比如宝山罗泾海星村,串联河湖水系、农田景观自然生态要素,打造长江口生态渔村。目前,各村村庄布局规划均已编制完成,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均已形成规划成果,建设工作已经陆续启动,力争在2020年6月完成建设工作。

  6、中央广电总台央广记者:请问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有哪些资金方面的支持?

  张国坤: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资金支持。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支持,就农业方面,我们有50多个专项。如果从目前推进的工作来讲,我按照“三园”工程来逐渐展开:

  美丽家园方面:黎而力副主任刚才回答了乡村振兴示范村,按照中央相关工作要求,基本上我们政策都是比较完善的,比较典型的是现在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海基本完成了“厕所革命”,这些专项工作,我们的政策是全覆盖的。同时,上海对乡村振兴工作过程当中的一些示范项目,比方说,我们前一轮推进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去年开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采用了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的覆盖,同时这一轮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当中,无论是农民宅基地的平移还是农民的上楼,政府在基础设施、环境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也是做了周密的计划安排,也采取了市、区两级政府为主的政策保障体系,包括到2022年,完成5万户农民的相对集中居住。

  绿色田园方面:我们原来50多个专项,在这个方面,从大的角度来讲,国家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这一轮机构改革当中划到农业农村委来的“小农水建设”,同时还有各位副主任刚才的回答当中已经提到的几方面的资金。一是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包括了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的示范引领转化,政府都有资金扶持。二是都市现代农业专项发展资金,应对上海的农业结构调整,在科技引领下提升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三是农业综合补贴,包括农机补贴等,在农业农产品安全方面也都有一定的支持和扶持。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来讲,农业农村各项资金统筹是未来的方向,统筹的层面,我们想更多的发挥区一级政府统筹涉农资金。

  幸福乐园方面:刚才王国忠副主任说了农村的综合帮扶,我们这一轮筹集的资金不少于50亿元,希望能够提升远郊经济薄弱村当中的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时,我们在研究新一轮新时代乡村功能定位下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在这个发展当中,政府也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整个农业的涉农资金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政策体系,目前的焦点是在于它怎么样进一步的聚焦、统筹,使得财政性的资金能够更好的发挥示范引领和突破的作用。

  7、上海日报:上海近年来一直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请问这项工作目前的成效如何?我们听说有不少农民已经被全日制高校录取,有些人还取得了职称。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王国忠:推进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主力军。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其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综合施策,扎实推进,培养了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和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目前,全市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万余人,到2020年,计划培育2万名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我委以就地培养和吸引、提升并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全面培养,构建成长通道。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综合素质,全市培育了400余名青年农场主,在推动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起组织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提升农业企业竞争能力。同时,构建“技能提升+学历提高+职称评定”全方位的职业成长通道,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建设农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农业工匠。组织了3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大学成人教育学习,81名通过高职扩招录取了全日制高校,22名申报并取得农艺师职称。二是多措并举,加大扶持力度。围绕强化农业产业扶持,支持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对接。今年有37个项目获得我委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科技创新技术研究或示范项目立项,投入资金1850万元。联合邮储银行上海分行推出“职业农民综合金融服务计划”,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金融支持。各涉农区结合实际,相继出台各类产业扶持政策。三是完善保障,稳定农业就业。围绕加大社会保障支持,营造良好的农业就业发展环境。会同市人社局出台相关政策打通缴纳职保的渠道,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本市社会保障体系中。宝山、奉贤、金山区对本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缴纳职保,给予单位职保缴费最低基数80%至100%不等的补贴。

  下一步,我委将积极宣传先进典型,推动高素质农民培养,提升务农兴业含金量,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尹欣(市政府新闻办):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各位记者如有进一步采访的需求,可以和市农业农村委或者和市政府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