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本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进展情况

2017-04-12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4月12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介绍了上海增强城市核心功能,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进展情况。市商务委副主任吴星宝、申卫华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十次党代会以来,上海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持续深化贸易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向纵深发展,以贸易集聚、资源配置和贸易创新为代表的核心功能基本形成,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贸易集聚功能基本形成,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

   五年来,上海以贸易投资制度创新为引领,持续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虹桥商务区、各级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园区的重要载体作用,着力提高对各类贸易要素的集聚能力,推动贸易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对外贸易保持领先。在全球贸易形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上海口岸贸易近年来占全球和全国的比重稳步上升,2016年口岸货物进出口达68820亿元,占全国的28.3%,占全球的3%以上,规模已超越香港、新加坡等传统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深入推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服务进出口由2011年的1293亿美元扩大到2016年的2019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25%、全球的2%以上。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突破30%,达31.8%,比2011年提升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3.8个百分点,并已显著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流通规模稳步扩大。全面完成国家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各项任务,内贸流通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商务信用为核心的现代流通治理模式等9项试点成果纳入全国可复制推广经验清单。2016年商品销售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0793亿元,年均增长10.9%,规模居全国中心城市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迈入万亿级时代,2016年达到10947亿元,年均增长9.9%,消费成为上海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压舱石。2016年,商业增加值、商业税收分别占全市的16.1%和15.3%,占第三产业的22.8%和21.2%,贡献了全市近300万个工作岗位,有力助推了上海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贸易主体加快集聚。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4.4万家,年进出口规模10亿美元以上的51家。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超过14万家,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124家;国际零售商聚集度达54.4%,全球排名第三位,仅次于伦敦和迪拜。运营中的城市商业综合体189家,连锁经营企业网点总数超过1.7万个,其中超市3140家、便利店6125家,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配套完善的现代商业网点体系基本形成。累计引进外商投资项目87466个,约占全国10%左右,其中过去五年新增23640个,占历年累计的27%,外资企业贡献了全市逾1/4的生产总值、1/3的税收和近2/3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货物进出口。

   贸易展览快速增长。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建成运营推动上海成为国际展览业发展的热土。2016年展出总面积突破1600万平方米,是2011年的1.7倍,其中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展览面积超过420万平方米,上海国际车展、法兰克福汽配展、中国医药系列展等国际知名展会落户国家会展中心。2015年、2016年上海各有11个展会入选世界百强商展,连续两年位居全球会展城市之首。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已成功举办四次,今年即将举行第五届,作为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个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型技术贸易展会,上交会影响力、辐射力、竞争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国际技术贸易领域的一大盛事。

   二、资源配置功能基本形成,国际贸易投资枢纽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五年来,上海不断提高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推动上海成为全球经贸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城市。

   市场能级持续提高。聚焦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既有商品市场又有要素市场,既有现货市场又有期货市场的配套齐全的市场体系,上海已成为全国乃至亚太区域的资源要素配置中心和集聚、处理并支配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物流等关键流量的节点城市。上海金融市场日均交易额近4万亿元,货物运输量近250万吨,港口日均货物吞吐量近2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万国际标准箱,浦东、虹桥两大机场日起降航班超过2000架次,进出港旅客逾30万人次。全国1/3左右的进口汽车、钻石、葡萄酒、乳品,1/2左右的进口化妆品、医药品、医疗器械,超过60%的进口服装服饰、70%以上的进口手表等商品均从上海关区进口并销往全国各地。大宗商品方面,石油天然气、矿产、棉花等面向国际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相继成立,有色金属、石化、钢铁现货贸易额分别占全国的60%、20%和15%左右,钢铁价格指数、有色金属现货价格指数等被国际市场采纳,上海钢联"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成为国内外市场风向标。

   总部经济服务辐射功能不断提升。五年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7家,累计达580家,超过95%地区总部具有两种以上功能,56家地区总部成为亚太区总部,仅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1%的地区总部,贡献了全部外商投资企业9%的营业收入和15%的利润总额,辐射带动效应明显。新增外资研发中心77家,累计达411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120多家,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成为上海获取和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认定首批94家贸易型总部,2016年营业收入(交易额)4.3万亿元,占全市内外贸总额的三分之一。

   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战略,上海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意愿和能力大幅提高,走出去网络已覆盖178个国家和地区,并与新加坡、捷克、土耳其等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部门和重要节点城市建立了经贸合作伙伴关系。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实际对外直接投资额分别达到536亿美元和251亿美元,分别是2011年的20.1倍和13.6倍。通过投资并购海外品牌、技术、渠道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链,上海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仅2016年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互联网、文化娱乐等领域实际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并购项目就达21个,国际产能合作深入推进,制造业实际投资额增长59%。

   三、贸易创新功能基本形成,成为各类新型贸易发展的高地

   五年来,上海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发展。依托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推动电子商务全面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代表的"四新经济"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联合各区开展"互联网+"商务创新实践区建设,在生活服务、产业服务、科技服务等领域实施重点项目100多个。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2万亿元,是2011年的3.6倍,建成4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7个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快递年业务量突破26亿件,日均超过700万件,仅阿里巴巴旗下平台每天从上海发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就达300万件,货值9亿元左右;网订店取、网订店配、社区配送综合服务点、农村电商服务站、智能快递柜等"最后一公里"服务模式更加多样化。

   新型贸易业态不断涌现。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流通和交易模式创新深入发展,成为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培育形成100多家平台型企业,其中千亿级平台5家、百亿级平台21家,2016年平台交易额1.8万亿元,增长14.1%,平台交易撮合、金融服务、价格发现等功能进一步增强,有力促进了流通效率的提高和流通成本的降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提速,开展通关服务、外汇支付、零售出口等业务试点,2016年跨境电商试点模式业务量近25亿元,比上年增长6倍,开辟了国际贸易新渠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平行进口汽车、国际中转集拼、保税维修、保税展示交易、保税融资租赁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展顺利。

   "互联网+"引领消费加快升级。聚焦商圈、业态、企业三大核心要素,连续三年滚动实施90项总投资达793亿元的商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特别是商业大数据的发展为传统零售插上数据的翅膀,推动消费市场向全渠道、全品类、全时段、全体验、全客群变革,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新零售企业不断涌现,主题型百货、品牌旗舰店、高端定制等体验型、个性化、场景化的商业业态加快发展,K11、大悦城等成为融文化艺术、餐饮、娱乐、社交、亲子、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消费新地标。2016年,包含商品和服务的网上购物交易额5604亿元,是2011年的9.6倍,已相当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1.2%。

   未来五年,是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的决定性阶段,将落实《"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规划》的要求,着力提能级、强功能、补短板,深入推进以优进优出为核心的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深入构建与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贸易制度环境体系,进一步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深入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国际国内要素自由流动,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竞争力和辐射力,助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为此,将着力从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打造贸易制度环境新高地;二是促进对外贸易优进优出,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三是推动投资贸易深度融合,激发贸易增长新动能;四是提升内需市场能级,促进新消费创造贸易新供给;五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贸易流通能级迈上新台阶;六是增强服务辐射功能,拓展贸易发展新空间。同时,为使目标更明确、举措更有力、任务更翔实,将重点推进八个专项行动计划,即新消费引领、优进优出战略引领、市场流通创新、服务贸易创新、总部经济提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贸易便利化提速工程和装备走出去提速专项行动计划。力争通过全市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与我国经济贸易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如期实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