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9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本市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相关情况

2016-09-19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下午(9月19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税务局局长过剑飞、副局长胡兰芳分别介绍了本市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相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

  近期,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关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就上海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正式印发了实施方案。

  一、背景意义

  2015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并向社会公布,拉开了税收管理领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改革大幕,明确了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目标。

  根据税务总局部署安排,上海是全国首批5个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重要使命是充分发挥国地税合一的机制优势,税收征管基础好、环境优、配套全的先发优势,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更新领域探索尝试,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形成一批前瞻性、引领性的制度性成果,为全国改革后续推进探路奠基。

  二、理念目标

  上海实施方案在全面对接落实国家改革任务的基础上,重点结合本市"十三五"规划目标、重大改革落实要求和税收工作实际,明确了三方面改革理念目标:

  一个核心:聚焦税收共治。构建多部门综合治税、全社会协税护税的共治格局,加强税收治理领域相关服务、执法、信息高效联动。

  两个导向:以发展为导向,立足服务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保障。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现行税收征管体制中存在的突出和深层次问题。

  三个提升:提升纳税人获得感。通过回应纳税人关切、消除纳税人"痛点"、顺应纳税人期盼,提供更规范、更便利、更高效、更放心的涉税服务。提升税收征管效能。实现税收管理由主要依靠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管理转变,由无差别管理向分类分级管理转变,由对所有纳税人都实行属地管理向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层级转变。提升国际税收管理。创新管理模式,防范跨境风险,维护国家税收权益;优化服务平台,对标国际准则,支持"走出去""引进来"企业,形成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征管服务体系。

  三、总体情况

  2016年以来,上海改革推进节奏快、幅度大、步伐稳,印发了全市实施方案,在市政府层面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深化征管改革与各项重点工作同推进、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组织收入工作稳中有进,服务自贸、支持科创、助力小微、落实优惠、倡导诚信、跨区域合作、信息化建设等改革项目成效较好,有力助推了本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

  2016年以来,市税务部门在全面对接国家改革任务过程中,始终坚持将细化改革任务与服务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承接重大改革任务相结合,与落实2016年重点工作相结合,细化形成了69个具体改革项目予以推进落实,涉及内容丰富、领域广泛。结合本市重大改革、重点工作,简要介绍一下部分社会影响面较广、纳税人关注度较高、体现上海特色亮点的改革项目推进情况。

  一、服务"双自"联动,创新举措全面落实

  2014年以来,税务总局共计已推出30项支持自贸区、科创中心建设的创新服务举措,目前都已全面贯彻执行。除个别举措由于客观原因在自贸区外暂无实施条件,全市复制推广率已达90%以上。

  出口退税"无纸化"。已覆盖浦东新区全境,2016年以来累计审核通过退(免)税额近250亿元,办理时间缩短近30%,每年可减少企业各类纸质发票和报表报送逾350万张。

  增值税申报"月转季"。全市范围已有40万纳税人享受"月转季"优惠政策,近1000户软件类科创企业通过延长申报周期,增加科创企业周转资金5.6亿元。

  内外贸税收征管"一体化"。聚焦特殊监管区内对外分拨中心、自营进出口贸易、物流园区和集拼加工等四类企业,放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准入,使企业在原保税贸易、现代物流服务等基础业务上叠加国内贸易,并逐步尝试开展货物出口等新业务,促进经营领域不断扩展。目前,特殊监管区内拥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及增值税发票购票资格的企业近1800户,占总户数近五成,正逐渐形成内外贸业务、货物与服务业务有机融合的多元化格局。

  二、支持科创建设,鼓励创新激发活力

  2016年以来,市税务部门将支持科创中心建设作为改革推进的重点方向,加大优惠政策落实力度,有效激励企业研发投入和人才创新活力。

  扶持企业创新的税收减免力度不断加大。根据2016年5月底完成的上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数据统计,全市共有6800余户企业的3.6万多个研发项目享受了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123亿元,同比增长47%。

  鼓励人才引进的税收优惠力度持续释放。深入推进中央和本市"千人计划",中央和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高层次外国专家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政府补助金额逾6亿元,极大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落户。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效应逐步放大。制定《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政策备案事项操作规程(试行)》, 2016年1-8月,全市受理个人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52人次,涉及转让收入74亿元,应缴税款14亿元,有效缓解创业个人初期资金支付压力。

  三、推动税收共治,奖惩并举倡导诚信

  2016年7月,市政府正式成立国地税改革联席会议,纳入市发改委等26个成员单位,推动首批14个协同事项数据互享、管理互助、资质互认。

  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通过"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累计向有关单位推送52件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提示对违法企业涉及的投融资、政府土地供应、进出口、出入境等10余个事项严格审核,启动对4户欠缴查补税款企业法定代表人的阻止出境程序。在收到相关信息后,海关部门对1户企业相关信用等级实施降级;银监部门也提示商业银行谨慎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加强联合惩戒后续管理,2016年6月,将缴清相关税款、罚款、滞纳金的25家黑名单企业从上海税务官网公告栏中撤出,并及时告知了各联合惩戒成员单位。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上海银税合作签约已涵盖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4大类28家银行,基本实现全市覆盖;与签约银行共享信息逾30万条,帮助1.5万余户小微企业获得融资,合计227亿元。

  四、下一步举措

  从提升市民、纳税人获得感、满意度,助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近期三项重点改革任务分别为:

  推动协同项目落地生效。2016年底前,力争首批14个协同共治项目落实到位、取得成效。这个成效不是简单的信息共享,还要突出成果应用;不仅包括跨部门的联合惩戒和打击威慑,还包括跨部门的扶持奖励和诚信激励。同时,要力争通过跨部门协同合作,最大限度为广大市民办事提供便利。例如,积极推动《个人所得税纳税清单》在全市范围内与个人所得税《税收完税证明》具有同等证明效力,今后市民在购房、签证、信贷、社保办理等过程中,无需专程到税务部门开具纸质完税证明。

  推进办税事项全市通办。建设标准化、专业化、电子化、便利化的办税服务体系,实现"网上为主、实体为辅"的办税事项全市通办,这既是"十三五"时期重要的税收基础工程,也是重大的涉税便民工程。201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税务总局的关心指导和纳税人的大力支持下,金税三期系统正式在沪上线,为推进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市税务局已初步制订实施方案,计划到2016年底,实现大部分常用办税事项网上通办;2017年中,实现办税事项线上线下全覆盖、全通办。

  提升大企业管理层级和能效。上海历来是大型企业集团的聚集地。全国"千户集团"实际在沪成员企业总计近5500户,按2015全年收入测算,税收收入规模超过3000亿元,接近全市税收收入的30%。可以说,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经济影响大。当前,财税体制改革步入攻坚期,营改增等重大税制改革全面铺开,大型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财务核算体系等也处在调整适应期,着力提升税收管理层级和能效是当务之急。年内,市税务局将专门制发实施意见,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层级,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创新个性化纳税服务产品,建立协同服务工作机制,为本市大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