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增长平稳运行”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上海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

2015-06-25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2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裴晓介绍了本市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

  (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建管委重点聚焦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

  一、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进的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

  (一)完善顶层设计。一是明确发展目标。2014年6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由市建管委等六部门制定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对绿色和装配式建筑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二是构建保障体系。成立了由蒋卓庆副市长担任第一召集人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联席会议,市建管委、市发改委、市规土局、市财政局等相关委办局作为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大大提升了政策制订的协调力度和落实的有效性。三是首次公开发布《上海绿色建筑发展报告(2014)》。报告涵盖本市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管理组织架构、专项政策及能力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系统地展现2014年本市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发展成果和发展方向。

  (二)强化政策效应。一是提出"双控"推进机制。即:继续在土地供应环节落实好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和预制装配率(简称"两个强制比率")的同时,在2014年底发布的《关于推进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又对不同类型项目提出超过一定建设规模时必须全部实施装配式建筑的要求。二是加大激励力度。对达到要求的新建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装配式建筑等都制订了相应的补贴和激励政策;在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绿色建筑发展推进力度,提升建筑性能的若干规定》中,进一步对新建装配式商品住房项目预售形象进度进行了调整,并对装配式建筑的分层、分阶段验收提出了明确的意见。

  (三)优化监管机制。一是建立标准体系。本市的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已涵盖设计、施工、构件生产、质量验收等建设和生产环节,截止目前,《住宅和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等标准和图集已陆续发布,基本能够满足本市现阶段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求。二是整合管理资源。市建管委已完成建管信息系统的调整工作,按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实施要求,在报建、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验收等环节设置管理节点,并在施工图审查备案证书、竣工验收备案证书上标注绿色建筑星级等级、装配式建筑面积、结构形式、预制率、装配率等信息,确保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项目得到有效实施和监管。三是加强监督考核。要求市、区县两级监管部门加大对施工图设计文件、预制构件生产、现场安装的抽查、巡查和专项检查的力度,严格落实责任,对达不到设计或施工标准要求的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项目不予办理施工图审查备案、竣工验收备案,确保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质量可控。同时,通过稽查制度,加强对各区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任务落实的考核力度。

  (四)加强示范宣传。一是加强试点示范。截至目前,累计有145个项目(总建筑面积938万㎡),获得上海市绿色建筑或节能建筑示范称号;虹桥商务区、奉贤南桥新城已获得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称号,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申报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已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评审;今年年初,住房城乡建设部专家组还通过了"上海市申报‘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的评审。二是开展宣贯培训。市建管委已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编制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各类培训教材,建立施工人员装配式建筑施工实训基地,积极宣传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营造全社会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良好氛围。

  应该说上海的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14年,全市装配式建筑任务落实量达到303万㎡,是2013年(134万㎡)的两倍以上;获得国家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项目70个,建筑面积达670万㎡(其中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所占比例达到84%),全市绿色建筑总量近1500万㎡,在规模、数量和质量上都位居全国前列。

  二、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下一阶段推进工作设想

  (一)以依法管理为目标,推动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

  一是开展《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立法调研。目前市建管委已会同市人大城建环保委联合委托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组织开展立法的前期调研,力争2016年,通过立法程序将《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列入修订计划并更名为《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

  二是开展十三五专项规划研究。市建管委已将《上海市绿色建筑2016—2020年发展规划》、《上海市建筑工业化2016—2020年发展规划》作为重点领域研究的课题。力求在对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发展瓶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5年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对策措施。

  三是发挥建筑能耗监管平台的作用。目前,已有951栋建筑完成了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安装并实现了与市级平台的数据联网,覆盖建筑面积4248万㎡,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信息的收集面,加强信息的分析、比对、归类,加快开展《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研究》,为今后更好地以经济、市场的杠杆加快推动公共建筑的节能、绿色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二)以创新发展为引领,不断拓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和深度

  一是拓展发展深度。着手研究把钢结构、钢-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其他结构体系纳入装配式建筑发展和管理的范畴。同时,要求所有工业建筑都要按装配式建筑要求进行建设。市政建设也要在现有隧道工程、排水工程实施装配化的基础上,在桥梁主体结构建设中探索、完善装配化的技术措施并加以推广应用。

  二是提升发展品质。今后本市的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外环线以内及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六大重点功能区域装配式商品住宅应同步实施全装修;装配式建筑外墙与保温材料、外窗、外墙面砖饰面等部品构件应一体化预制。对建筑外门窗的传热系数、门窗气密性能、楼板厚度及隔声要求、排水管道降噪、建筑外遮阳等提出明确的指标要求,进一步提升建筑品质。

  三是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率。目前市建管委正抓紧研究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并将在近期出台《上海市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管理暂行规定》,从建筑废弃混凝土强制回收、合理处置、鼓励资源化利用、推广再生建材应用等一系列制度入手,推动收、运、处、用一体化运作新模式的加快形成。

  (三)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加快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形成和技术进步

  一是加快形成产业链。继续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创建国家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围绕建筑产业化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件生产、研究、专业服务等方面建立产业联盟,开展技术、管理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强化能力建设。编制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的示范文本,进一步强化对设计、施工、监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市、区县两级监管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建筑一线工人的宣传、培训,促进建筑农民工向建筑产业技术工人转型。要针对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模式,并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率先采用。

  三是促进技术创新。重点针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材料与构造防水措施等薄弱环节进一步开展研发,逐步完成多类型结构体系的标准化、构件的模数化、施工的机械化和管理的信息化,并及时将相关成熟技术转化为标准、规范,更好地适应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二)

  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徐强介绍了绿色建筑技术相关情况。

  上海是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推广的先锋,早在2004年上海就诞生了我国第一座绿色生态办公楼,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我国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雄厚的绿色建筑研发力量和相应的技术体系,可以支撑整个上海绿色建筑的规模化推广与建筑业的绿色化转型升级。

  从绿色建筑的技术发展趋势看,过去的10多年,关注如何建成、建好绿色建筑,未来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城市功能提升的要求看,不仅要关注如何建成高品质的绿色建筑,更要关注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使绿色建筑的生态、节能、健康、高效的绿色效益能够切实体现出来。国外发达国家借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开始进行建筑的智能智慧化绿色管理的研究与开发。比如澳大利亚组织了产学研团队对悉尼歌剧院进行基于数字化信息模型的设施管理系统研究开发,通过海量在线运行数据和基础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和挖掘,使这座已经服役了四十年的闻名于世的大型公共建筑,通过运行管理技术的集成,进一步提升其能效、安全和休闲娱乐功能,并确保能够再安全运行200年。

  上海对于绿色和节能建筑的运行高度重视,比如上海即将落成的新地标建筑"上海中心",这座600多米高的垂直城市也是我国首座超高层设计标识的绿色三星建筑,目前也在策划进行绿色运行标识,在这个高层建筑中,运用智能技术与物联网、互联网技术,集成31个智能化子系统和25000多个监测点数据,形成集智慧能源应用、智慧运行管理、智慧安全管理和公共信息发布等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指挥管理平台。另外,上海世博园区B片区、虹桥商务区等绿色生态园区,也在进行互联网+绿色建筑的绿色运营管理探索。

  上海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已经对本市950多幢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积达到4200万平方米)进行了用能监测,通过对楼宇用能的分项计量和实时监测,并运用互联网和数据挖掘技术,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用能效率的管理。

  互联网+绿色建筑,将使繁复纷争的系统和数据更加有序,建筑的个性化需求与节能运行有机结合,终端用户对于建筑的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绿色效益可视、可感、可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