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要闻推送 外宣动态 今日上海 历史专题

“十四五”期间 闵行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开放与发展双向赋能 基础更厚实 优势更巩固 后劲更充沛

 

  昨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围绕“高水平打造开放创新强磁场、产城融合新高地”主题,闵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闵行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

  闵行区委书记陆方舟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闵行全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900亿元,总量均位居全市第二;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8%左右,保持全市首位;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经过“十四五”的这五年,闵行发展的基础更加厚实,发展的优势更加巩固,发展的后劲更加充沛。

  全力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作为上海传统的制造大区,闵行全力推动产业迭代升级,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济规模结构双提升。2024年,闵行地区生产总值达4119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0.6%,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73.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6%,高于全市9个百分点。预计“十四五”末,园区单位土地面积税收产出将达16.5亿元/平方公里。

  主导产业筑牢根基。闵行聚力打造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形成从研发、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链。“航天闵行”品牌持续打响,商业火箭、商业卫星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构建起“火箭—卫星—终端—服务”全产业链。作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重要承载区,已形成“南部策源、北部研发、东部制造”的三位一体布局。

  未来产业积蓄动能。闵行前瞻布局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产业,加快推进聚变能源、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等引领性项目;集聚沃兰特、时的科技等低空经济领军企业;上海首个养老科技产业园、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启动建设。

  创新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十四五”时期,闵行紧抓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推动开放与发展双向赋能,着力构建连接长三角的国际会客厅和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桥头堡。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部分)累计落户企业近2.8万家,其中总部型企业达275家。

  闵行全力打造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创新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持续迸发。“十四五”以来,全区共荣获1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210项(人)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9家、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665家,数量在全市领先。

  闵行全力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上海交大2024年转化金额达17.19亿元,转化金额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华东师大转化金额达4.76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115倍。全区建立32个国际技术转移渠道,挖掘技术需求6000余项,服务企业超3000家。

  目前,大零号湾已建成华谊万创新所、龙湖淡水河畔等一批科创载体,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落地;连续三年获评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示范区,打造“百亿基金、千亿矩阵”的母子基金集群;天工之家—科学家创业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启用。

  让每个闵行人住得舒心

  “十四五”时期,闵行全面提速“两旧一村”改造,累计完成不成套房屋改造55万平方米、“美丽家园”建设240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和无卫生设施改造提前“清零”,加快推进7个“城中村”整体改造,累计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7.1万套,“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可用床位达8000余张,努力让工作、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闵行人都能住得舒心、安心。

  在公共服务方面,闵行建成9个教育集团、14个学区,持续引进市级三甲医疗资源,14家社区医院在全市率先实现CT全覆盖。全区累计建成养老床位17552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10家、助餐服务场所194个。同时,新增公园121座、绿地488公顷,40座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生活新常态。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