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链主企业“口口相传”:闵联临港园区懂企业敢担当 园企沟通 就像志同道合的伙伴

2025-07-14

  记者 戚颖璞 见习记者 段心玫

  产业园区要向外开拓,就必须有吸引企业的“不可替代性”。占地仅4平方公里的闵联临港园区就找到了让沪外企业“非上海不可”的理由,园区里随处可见头部沪外企业。2024年,园区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90%。

  有事不撒手

  “有事不撒手”是许多园区的招商标配,园区管理方要对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主动跟踪服务,从落地到运营全程响应需求、解决问题。在光脉医疗运营总监周誉看来,它有更具象的解释:“园区能不能解决企业碰到的关键问题?”

  光脉医疗成立在海外,在全球择址筹建生产基地时,临港还是管理团队“认知以外的地方”,万万想不到如今成了公司总部所在地。转折在于一个“懂”字:懂一家科技企业面对行业竞争、产品迭代的焦虑,于是提供现成的、符合生产需求的厂房,让企业省去拿地开发时间,快速落地投产;更懂一家医疗装备企业在投产时会面临十分繁琐却关键的问题,危废和敏感物处置,于是全程跟踪协助,相应审批快速合规通过。

  “从双方接触到谈判完成,只用了短短一个月。”周誉说,因为园区“见得多、懂得多”,企业能与之无障碍沟通,像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心也落得定。

  没有地价洼地,就需要打造服务高地。比起嘘寒问暖,救急纾难更为企业所需;比起周到妥帖,专业高效或许才是价值所在。闵联临港园区内,ABB、中微公司、延锋等头部和链主企业云集,服务它们的只是一支20多人的团队。闵联临港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英豪说,工作人员不在多而在精,一支学习型、专家型团队对招商引资至关重要。

  无事不干扰

  把“提升企业感受”落到实处,需要极大的管理智慧。

  审批速度快了,政策条款细化了,企业还需要什么?在闵联临港看来,是回归“初心”:一个稳定的、可预期、少折腾的生产环境。郑英豪告诉记者,最近两年,园区持续给企业“松绑”。和主业不相关的调研检查,园区工作人员就不会“一键发包”给企业,而是主动担当,扮演好“桥梁”角色,让企业能够安心搞研发、管生产。

  好企业都愿意去“服务好、敢担当”的园区。口碑传开,好项目自己就来了。石油行业头部民企中曼石油,在一次活动中对闵联临港园区团队的服务意识印象深刻,决定投资到上海临港,后来在那里建成了石油装备制造基地,集团总部也入驻其中。今年,中曼石油因海内外业务规模快速壮大,计划为公司的全球总部进行选址,但附近已无足够场地。在调研中得知此事,闵联临港公司决定搬家,把自用的办公楼让出来,“以楼引凤”,让企业能够安心地长期在此发展。

  招商更精准

  关键产值增长近3倍,背后是一套稳定且精准的运营策略:战略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闵联临港园区精准卡位,依托临港新片区“东方芯港”的独特定位与政策红利,加速抢占未来产业高地。

  招商团队没有铺摊子,甚至婉拒了主动上门的传统行业巨头,将资源集中于破局新赛道,为龙头链主企业准备好一批高标准载体和企业服务政策,例如芯片制程和集成电路设备企业需要的洁净厂房、水处理设施、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很快,一批头部企业云集,还有不少由领军者们“口口相传”引荐而来。

  以集成电路领域为例,园区目前有中微公司、拓荆科技、天岳等20家企业,形成集成电路设备与零部件及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工艺和材料生态链,企业之间能互相协作,形成“滚雪球”效应。去年,全球第三的芯片封测龙头长电科技的临港汽车芯片基地开工,打造专业的汽车芯片成品制造“灯塔工厂”。

  拆解数据可以发现,闵联临港园区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这3大重点产业呈现“高爆发力”。其中,以中微公司、拓荆科技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产值2024年同比增长367.73%。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