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从创新热土到数字云端 “多维”杨浦正打开新格局

2025-11-04

  过去五年,杨浦的变化有着属于自己的多维坐标。

  平面上看,15.5公里的杨浦滨江围绕“一岛两翼”加速转型;立体上看,280米的新江湾城云际尚浦双子塔成为城市科创新地标……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从创新热土到数字云端,杨浦区正在不断沿着多维坐标,打开城市的新格局。

  这片土地就像一支离弦的箭:若从射手的视角追望,目之所及不过是其渐渐缩小的背影;唯有站在一个与之平行的视角,方能见其疾驰破空的姿态与一往无前的勇气。

  维度一:生活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今年8月,昆剧名家谷好好做客“人民城市·杨浦大师课”讲述艺术人生。位于杨浦滨江的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现场座无虚席。

  展馆由1902年“祥泰木行”旧址改建而来的,曾是中国最大的木材加工厂,如今则成了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屋内,市民们围坐一堂,共同聆听新知;屋外,人们则沐浴暖阳,漫步杨浦滨江。

  从物理空间的维度看滨江,时光仿佛静止,种种工业遗存一如当年模样;但从生活空间的维度看滨江,“锈带”变“秀带”,道一句沧海桑田并不为过。绿之丘、东方渔人码头、皂梦空间、永安栈房旧址等一处处城市更新的新地标,串联起市民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以市民感受和意见为坐标,五年来,杨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累计征迁改造旧住房42.1万平方米,让2万多户的居民圆了“宜居梦”“安居梦”。今年6月,随着定海路街道136街坊旧改项目签约,杨浦最后一户市民告别了“拎马桶”。

  维度二:创新

  今年,杨浦两个“五分之一”的故事让不少人津津乐道。

  上世纪,杨浦是上海著名的工业城区,曾创造了全市“五分之一”工业产值;2024年,杨浦再次创造了一个新的“五分之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超3200亿元,规模占全市五分之一。

  两个“五分之一”的变化背后,是杨浦将创新作为立区之本,从“工业杨浦”迈向“创新杨浦”,并不断在创新维度上大踏步前行。

  淞沪路2005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20年前,在高校发展空间受限时,杨浦以“三个舍得”原则(舍得腾出最好土地,舍得拿出商业和地产项目,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支持大学就近拓展、建设大学科技园、优化创业环境,走出一条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新路子。

  三区融合,当然不止于物理空间的维度,而更在创新发展的维度——高校成果走出围墙,企业需求走进课堂,一批原创科研成果在这里加速转化为产品、孵化为企业、蝶变为产业。

  在湾谷科技园,当年“背着书包”走出复旦大学的创业者,已成为全球第三3D打印机企业的掌门人。复志科技创始人封华说,三区融合让创新要素交汇、创意无界生长,他的事业也早已离不开杨浦。

  近期,杨浦进一步提出“全域创新”方案,将用全域资源、举全区之力,让创新在每个街角、每个园区、每个课堂自由绽放。

  维度三:数字

  去年12月,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在杨浦区复兴岛开启。自此,曾作为“战略留白”多年的复兴岛,便开始通向赛博城市空间的星辰大海。

  今年下半年,三大活动轮番登岛——8月,小红书Red Land活动举办,全球首座二次元“痛岛”三天10万人登岛。9月,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区将启幕,集中展示“量子城市”智慧治理的未来图景。10月,哔哩哔哩“干杯音乐节”火热开场,以音乐为媒打造多元融合的青年文化盛会。

  在五角场、在新江湾城、在B站总部、在叠纸大楼,类似的场面比比皆是。物理世界天南海北的玩家,可以在杨浦相遇并成为朋友。

  今年7月,杨浦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启动。新的空间载体V聚场投用,支持政策“Young立方”同步发布。有人这样评价V聚场:“在物理空间,是平平无奇的三层办公楼;但在数字维度,却是不折不扣的千亿流量场。”启用三个多月,V聚场已吸引50家优质主体签约入驻,全网粉丝数总和超1亿。若论入驻创作者的作品全网流量,合计则可能突破千亿。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