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做客“民生访谈” “摸家底”发现1个新物种

2025-04-24

  记者 陈玺撼

  上海在2023年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这次上海史上规模最大的“摸家底”进展如何?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昨天做客“2025上海民生访谈”时表示,截至目前,调查已发现1个新物种——上海膝角隐翅虫,还发现了149个新记录,包括大型真菌10种、高等植物17种、昆虫122种。

  环境改善人人参与

  上海膝角隐翅虫是昆虫学历史上首个发现于崇明岛的物种,对于探索崇明岛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膝角隐翅虫属于鞘翅目隐翅虫科,是一类喜欢生活在湿地附近的小型甲虫,体长大多不到1厘米,全世界已知146种,中国已知6种。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是推动生物多样性的要素之一。

  比如在松江区小昆山镇发现的附生苔类植物,经鉴定为东方疣鳞苔,这是继上海在大金山岛首次记录到东方疣鳞苔后,在上海本土的第二次记录。东方疣鳞苔对环境空气质量极其敏感,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较高,便难以存活。东方疣鳞苔在上海“扎根”,反映了上海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积极变化。

  又比如在嘉定区浏翔公路以东的娄塘河段发现的小口小鳔鮈,是该鱼类在上海的首次记录。小口小鳔鮈对水质要求较高,繁殖能力较弱,原本在太湖及附属水体均有分布。它在上海出现,说明长江禁渔措施和嘉定区每年开展的增殖放流活动为它创造了更大的繁衍生息空间,随着种群的扩大需要新的栖息空间,因此随河流分布到了下游的上海嘉定水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晏波对参与本次上海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400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表示了感谢,还专门表扬了上海的中小学生。在崇明岛的昆虫调查中,一位中学生发现了上海昆虫新记录4种、中国昆虫新记录1种,体现了上海公众自然教育的显著成效与重要作用。

  PM2.5臭氧协同控制

  2024年,上海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8.5%,较十年前提升11.5%;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28.4微克/立方米,较十年前下降45.4%。

  晏波指出,移动源对上海PM2.5污染的贡献率在持续提升,已成为上海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

  知道污染从何而来,方能对症下药。上海本地大气污染源主要包括移动源、固定源、扬尘源、社会面源这四个方面。

  通过对PM2.5污染进行源解析,发现产生PM2.5的主要“原料”之一是氮氧化物,移动源是氮氧化物的排放大户,排放量占总量的八成以上。

  进一步分析,移动源中,国四柴油货车和国二非道路移动机械是排放氮氧化物的“主力”。因此,上海去年推出了国四柴油货车和国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更新政策,淘汰了国四柴油车1.1万辆、国二非道路移动机械2000多辆,预计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100吨。

  随着大气环境治理的持续深入,PM2.5在所有污染物中“一家独大”的日子已过去,在防止其“反扑”的同时,臭氧等污染物的问题开始突出。

  臭氧的主要“原料”除了氮氧化物,还有挥发性有机物。工业源对上海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贡献率超过了50%。

  因此,上海对2000余家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运行效果进行了全面检查评估,推动问题设施的改造升级和更新,并对排放量前五十位的企业制定了“一企一策”减排措施,还推动120家企业使用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更低的原辅料产品。

  公开禁设点位“排雷”

  餐饮环评前置审批取消,但开设餐饮店的选址要求没有改变。没了审批部门“把关”,一些经营者没有做足功课就选店、装修,开业后才知道根本开不了店,傻了眼。

  审批取消,但营商服务还在。上海生态环境部门已协同各区梳理出6万多个“禁设点位”,帮助经营者“排雷”。

  目前,这些餐饮企业禁设点位已接入“一网通办”平台,商家或居民可搜索“餐饮服务项目选址生态环境风险提示服务”,输入地址,便可知晓其合规性。

  晏波介绍,今年截至目前,经市场监管部门审批核发食品经营许可证的1.5万余家餐饮企业,只有9家涉及违规选址问题。

  在日常监管方面,上海餐饮企业数量众多,传统的监管方式依赖人力巡查和事后处理,存在一些弊端。以餐饮企业油烟净化设施清洗维护为例,国家和上海有关法律法规都对清洗维护提出了明确要求,而现状是,餐饮单位油烟净化设施清洗不及时且监督执法力量不足、效率低。

  针对这一问题,去年上海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了信息平台,目前已有1.3万家餐饮企业按要求定期上传油烟净化设施清洗维护记录,这些企业用自觉守法合规赢得社会信任,成为低风险单位,监管部门对其“无事不扰”。对于未按时上传的餐饮企业,系统将推送提示信息至执法部门,作为现场检查重点对象。

  目前,监管部门正在加快推进所有餐饮企业使用这一平台。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