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要闻推送 外宣动态 今日上海 历史专题

上海完成第四次“貉口普查”

 

  记者 陈玺撼

  过去两个周末,300多位全国志愿者随机组队,在上海112个小区陆续完成了上海第四次“貉口普查”。

  城市快速发展,城区与郊野的边界逐渐模糊,使很多野生动物原有的自然栖息地不复存在。于是,一种被称为“野生动物进城”的现象出现了。

  并非所有“原住民”都能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与人同住“屋檐”下,“皮实”“懂变通”是必要特质。貉就是上海“野生动物进城”最典型的案例,它们逐步适应了城市环境,渴了喝小区景观河、喷泉池的水,饿了更是荤素不忌,小区绿化带里的嫩叶、种子、果实,居民种的菜,还有猫粮、湿垃圾都吃,顽强地在上百个小区扎根。

  2019年,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联合发起了“貉以为家”项目,并在2022年启动“貉口普查”,这是我国第一个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科学的组织方式进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动物调查活动。

  “貉口普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解答公众关切:貉有没有失控?

  第三次“貉口普查”给大家吃了“定心丸”:98个有貉小区貉的平均密度为0.44只/公顷,志愿者实地样线调查中遇到貉的平均值为1.06只/公里样线,这两个数据和2023年近似,均显著低于2022年的1.08只/公顷、2.8只/公里样线,分别降低59.3%、62.5%。

  这说明社区环境中貉局部密度过高的情况得到改善。“而且是在调查范围扩大且集中在有貉社区的前提下,貉的平均密度保持稳定,调查中遇到貉的平均值甚至达到历年最低。”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放认为,貉减少了对人类的主动接近,潜在的与人冲突风险进一步降低。

  上海的“貉口普查”活动正在考虑升级。据透露,上海林业部门已与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吸引更多孩子参与公民科学活动,同时加强与有貉社区的沟通,培育发展一批“常驻观察者”,让“貉口普查”获得更多宝贵的持续监测数据。

  未来,公民科学活动贡献的真知灼见将为上海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野生动物保护策略提供充实依据。“每公顷多少只貉才合适?具体怎样的情况需要人为干预?具体怎样干预才是合理有效的?要通过不断调查去接近答案。”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表示,随着调研深入,将逐步明确全市各区域野生貉的“承载界限”,经过评估,如果貉的密度超过了标准数值,社会共治力量就要积极采取行动。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