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来自东方的报道》(第一集)
“从六周到十三年”
上海延安东路 34 号,一栋诞生于 1921年的优秀历史建筑静静矗立。这是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当年在外滩附近筑起的电报大厦,如今这里挂着上海电信博物馆的牌匾。鲜为人知的是,这里曾留下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踏上中国土地后的最早足迹。
图1-2:上海电信博物馆所在的大楼
1928年,正在环游世界的斯诺在旅途中抵达上海。怀揣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沃尔特·威廉姆斯的介绍信,他在这栋大楼里找到了校友鲍威尔。斯诺在回忆录《复始之旅》中写道,彼时他告诉鲍威尔,自己在中国的行程安排仅有六周,一天也不多留。谁曾想,这句“六周之约”最终成了十三载的深情驻足,让他成为亿万中国人民最熟悉的美国友人之一。美国历史学者费嘉炯博士(Dr. Andrew Field)从电信博物馆出发,为我们揭开斯诺人生中这段关键历程的序幕。
图1-3:费嘉炯博士在上海电信博物馆
为还原历史肌理,导演组遍寻史料:在上海图书馆梳理出斯诺抵沪后发表在《密勒氏评论报》的所有报道文章,更觅得一张罕见的早期“标准照”。这张照片刊登于1930年9月21日《字林西报》周末增刊中。当时的上海报刊习惯将一些闻人的动态在报上发表。这张斯诺“标准照”下写道:“埃德加·斯诺先生,合组通讯社(Consolidated Press)上海分部负责人,不日即将赴美”。寥寥数语,已然勾勒出这位年轻记者在新闻界初露锋芒的模样。
图1-4:埃德加·斯诺早期发表在《密勒氏评论报》的报道
图1-5:1930年的埃德加·斯诺“标准照”
中国独特的魅力让斯诺一次次推迟离程,但年轻的他始终在去留之间犹豫徘徊。直到1931年,日本侵华的战火骤然燃起,次年,硝烟蔓延至上海,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在淞沪抗战前线,亲眼目睹日军暴行的斯诺,心中燃起道义之火与深切愤慨。循着历史足迹,费嘉炯博士来到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淞沪铁路天通庵站遗址,倾情讲述这段历史。
图1-6:费嘉炯博士在淞沪铁路天通庵站遗址
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真理的真切追求,驱使斯诺在宋庆龄的热诚协助下奔赴延安。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他记录下了红色中国的真实面貌,最终写下不朽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亦名:《西行漫记》)。为复刻这段传奇,导演组悉心寻得了这本名著的英文初刊本、中译本初刊本及在《密勒氏评论报》的首刊版,翻检出了1938年《纽约时报》对该书的书评,甚至觅得一台斯诺当年使用过的同款雷明顿打字机,也远赴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实地拍摄了当年斯诺与毛泽东对谈的窑洞。
图1-7:埃德加·斯诺所著《红星照耀中国》(亦名:《西行漫记》)
图1-8:毛泽东与斯诺对谈处 (今保安革命旧址)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埃德加·斯诺诞辰120周年,短片也借此契机,向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致敬。
系列纪录片《来自东方的报道》共5集,于8月29日起每日播出1集,通过各大主流媒体海内外平台全网推送;全集将于9月2日晚22:00,在东方卫视“新纪实”栏目完整播出。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