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青计划”今年迎多个“首次”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逐渐构建完整艺术成长闭环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近日发布2025年全新版图,计划推出8部委约作品、1部特别推荐作品及31个邀约项目。步入第十三年的“扶青计划”,今年迎来多个“第一次”:首次设立融合类别的作品申报,首次迎来全外籍主创团队,首次增设大师辅导环节,首次组建全新艺委会。
“融合”成为今年“扶青计划”的年度关键词。首度创设“融合”申报类别旨在鼓励青年艺术家打破领域壁垒,在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探索中激发创意。
作为本次“扶青计划”唯一的舞蹈类作品,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青年讲师程龙的《春之祭》,以全新视角和多元科技手段为锚点,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以肢体语言对经典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入前沿舞台特效,探索多媒介融合下舞蹈创作的可能。
从建筑师职业跨界而来的实验戏剧与影像导演程雨阳,带来的实验环境戏剧《山海浮生|八荒祭2.0》深度嫁接国际化科技语言与中国人文精神,借助机械臂装置、生物传感技术与即兴声场的交互,构建虚实交织的东方宇宙图景,成为多学科融合创作的生动范本。
突破传统戏剧边界的多感官剧场作品《风之痕》,将剧场转化为“记忆实验室”,从根本上重新定义“观看”的维度。跨文化团队协作的电子音乐剧场《星潮胜览》则融合了印尼甘美兰音乐的演奏元素,来自不同学科的创作者相互激发艺术灵感,共同将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声音与视觉符号,构建起跨领域对话的“发声器”。
个展《天空呼吸的频率》依托跨学科合作,将宇宙气象学、信息技术、数字艺术与装置、影像、剧场等传统艺术形式进行深度融合,有效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社会的距离。群展《出神之境》通过装置、影像、声音与行为表演等媒介构建多感官通道,创造一种可被身体感知、被情绪牵引的全新观看方式。
委约作品实验川剧《芙蓉大饭店》以“话剧为骨,戏曲为魂”,采用沉浸式小剧场先锋样态呈现布莱希特经典话剧《四川好人》。音乐剧《消灭多余的我》聚焦三个灵魂的奇幻历程,探讨自我认知与生命轨迹。邀约演出系列也呈现多元、丰富、精彩的格局,包括以刘慈欣的《三体》为灵感的“来自星空的未来音乐会——三体世界的召唤”音乐会,“世界和平颂歌——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上海和伦敦轮流举办的“未来·观——中英青年数字创意展”,以及以传统杂技为基点,融合现代舞蹈、戏剧、肢体剧等艺术形式的当代杂技剧场《站台》等。
2023年,“扶青计划”首次面向全球青年艺术家进行委约作品招募。今年,首个完全由国外青年艺术家申报并入选的项目正式诞生。委约作品《乌库帕查:来自非洲安第斯的呼唤·放克律动》深度融合南美非裔安第斯的传统音乐,巧妙运用木箱鼓、安第斯排笛等传统乐器,展现非洲拉丁文化韧性与集体记忆,由非洲安第斯放克乐队演绎,秘鲁歌手阿拉塞利·波马与贝斯手兼制作人马特·杰拉格蒂共同创作。
今年继续推出“扶青计划·一带一路”特别展演,旨在挖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通的文化元素,扶持主题艺术创作,着力培养艺术人才。历史悠久的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携女性题材话剧《妈妈》再度参加“扶青计划”邀约板块,这也是该剧院作品第四次与上海观众见面。
如今“扶青计划”已逐渐构建起从创意孵化、资金资源扶持、专业创作指导,到作品首演、国内外交流推广的完整艺术成长闭环。新一届艺术委员会由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艺术领军人物组成,其中包括柏林剧团艺术总监奥利弗·里斯、作曲家和指挥家谭盾等。
今年“扶青计划”首次推出“大师辅导”环节,启动“一对一”孵化培育机制,扶持模式从“广度覆盖”向“深度精耕”迈进。“扶青计划”还将面对广大青年艺术爱好者推出艺术讲座、专题对谈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人才—扶持创作—推广成果”的良性循环,让充满艺术气息与创新锐气的原创作品不断涌现,激励更多青年艺术家自信地站上世界艺术舞台。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