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气象服务之变,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风云“先知”,智慧气象网越织越密

2022-08-10

  “开幕式之前的雨,下得脸会湿,地不会湿”“傍晚时云量7至9成,看不见蓝天,但云高不会遮挡住地标上海中心大厦”,2018年首届进博会举办期间的两则天气预报,让许多媒体感到讶异:这精细到近乎不可能。

  “‘不可能’的背后藏着必然。”上海市气象局负责人表示,进博会对精细化气象服务有着很高要求,如果没有滚动式天气预报预警、1公里网格化降水量预报、边界层垂直廓线预报等科技手段来支撑,便不会如此有底气。

  在当时,要给出如此精细的结论,对专业气象工作者来说仍是巨大挑战。只不过短短5年,进博会气象服务的“天花板”再被突破,通过叠加AI等技术,甚至做到了“未卜先知”。

  进博会气象服务之变,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从精细预报到智能感知

  2018年,那一次“脸湿,地不湿”的预报,被完美论证。11月5日7时,进博会馆区飘起零星雨丝,但很快止住。按照气象科学的定义,这一场雨的雨量为“0.0毫米”,无法计入有效降水。它悄悄来过,被人精准捕捉。

  相比这次成功预报,气象部门的另一个尝试显得低调。当天16时,保障现场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雷达回波显示,一次弱降雨过程正向进博会馆区方向移动,预报员根据传统预报分析,认为降雨约在18时30分,但人工智能预报判断为20时。秉着谨慎的态度,预报员决定用实际情况去验证。最后,大家发现人工智能预报更加接近实际——这是上海气象部门第一次把人工智能预报系统用于实战,在此前,这套系统已经学习了3年的气象数据。

  作为进博会气象服务的辅助系统,人工智能预报系统在重要特殊场合的历练,带来了深远影响。只有提前了解天气可能对交通、住宿、旅游、高楼大厦等方方面面带来的影响,才能更好保障进博会顺利召开。仅靠有限的人力无法满足如此大体量的预报和判断,由此催生了更智能、更全面、更前沿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气象先知系统”。这套先知系统既可以提供气象实况、预报预警的可视化服务,还能呈现气象对城市运行的影响,提供智能决策支撑,为展会组织管理部门、参展方等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产品。

  从2020年至今,系统不断“进化”,接入10多个气象服务场景,如健康气象、城市网格化管理、交通和建筑工地,以满足更多使用需求。AI技术在海量数据处理和目标图像识别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也让气象工作人员更精准地识别灾害天气。

  5年间,进博会加速了上海气象技术能级提升,一张智慧气象网正越织越密。

  从特殊需求到常态化服务

  今年6月5日,上海出现暴雨大风,上海住建部门应对从容有度。“相较于过去传统的天气预报,新系统会直接告诉我们风雨会影响哪里,各个工地将面临何种灾害风险,等级是多少,以便提前部署。”上海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在大屏幕上,全市数百个建筑工地被标注不同数字和颜色,代表工地面临的风险数目和等级。住建部门据此向不同工地的安全负责人推送预警信息和防范提醒。

  他所说的新系统,正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气象先知系统”。系统把气象数据与城市管理事件数据深度融合,建立气象要素对城市运行管理事件的影响模型,通过预测天气变化,推导城市运行各方面的变化,把被动防范变为主动预防。

  “进博会的创新机制和先进技术已逐步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奠定基础。”上海市气象局局长董熔说。随着功能不断拓展,先知系统也从保障城市运行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在浦东新区的先知系统内,当气温出现剧烈波动,一张可视化的COPD风险地图立刻被系统“制作”出来。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还会收到疾病气象环境风险预警。在冷空气到来前几天提醒患者注意保暖,在污染时段提醒患者减少长时间外出。

  目前,一套正在基于天气气候的上海传染病和慢性病预警预报体系正在研发,并加快推进实现针对季节性多发传染病、突发不明传染病的风险和发展趋势的智能研判,为上海的公共卫生事件决策、健康风险预防等提供支持。

  从上海到长三角联动

  精细化预报的背后,和高密度的气象监测网络密不可分。在四届进博会的气象预报里,很多数据来自江苏、安徽、浙江的探空站和十多部天气雷达。除了技术上的练兵和飞跃,进博会气象服务体制机制的顺畅,更加体现了管理现代化的红利。

  在首届进博会中,长三角三省一市共用一体化平台,大幅提升区域联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第三届进博会期间,气象保障服务增设长三角预报预警联动岗。上海市气象局还牵头组织长三角各省在污染输送通道上实施加密观测,密切监视污染气团的输送路径和强度。据悉,先知系统未来也将在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进行复制推广。

  未来,长三角区域将统一发布气象预警,保障气象预警内容一致、发布渠道统一。和常规气象保障相比,长三角一体化气象服务不仅实现地域突破,而且更为智能化。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一体化气象服务会是这样的图景:以交通气象服务为例,当一艘来自欧洲的海轮徐徐驶向港区那一刻,它便有了由交通气象服务分中心提供的涉及长三角区域的海上交通、水水转运、公路交通、轨道交通等形成的一揽子气象服务保障方案。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