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60个社区或绿地有貉出没 松江青浦闵行分布数量最多,控制貉要管好猫粮和湿垃圾

2022-11-28

  经过3年努力,由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发起的“貉口普查”项目日前取得初步调查结论并发布。这是我国第一个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为参与主体的城市野生哺乳动物调查活动。

  “被调查的50个小区中有22个有貉分布,平均每个小区有10.82只貉,平均密度为1.08只/公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表示,1.08只/公顷是一个参考价值较高的“基准线”。

  调查发现,如果小区内貉的密度不超过该“基准线”,貉基本处于“潜伏”状态,居民遇到它们的机会较少,甚至很多居民完全不知道小区里有貉,即使“在同一屋檐下”,也能基本相安无事。

  但调查同时发现,貉最多的一个小区有超过50只,密度达到5.8只/公顷,相当于每1700多平方米就有一只貉,这样的密度会大幅度增加人貉相遇,甚至产生矛盾的概率。在22个有貉分布的小区中,7个小区有不少于10只貉,6个小区的貉密度已超过1只/公顷。

  王放表示,以平均密度1.08只/公顷计算出的貉总数,与前几年研究团队预估的上海野生貉数量较接近,约在3000只至5000只。

  根据2021年、2022年组织的问卷调查,结合走访调查、志愿者反馈,以及林业部门提供的12345平台相关投诉信息,上海目前至少有260个社区或绿地有貉分布,除了崇明,上海其他区均曾记录到貉出现,尤其是松江、青浦、闵行这三个区,貉的分布最为集中,数量最多。

  通过横向比较情况相似的小区,研究团队还发现控制貉的有效方法:管好猫粮投喂和湿垃圾。

  “植被指数、夜间灯光、人口密度等参数相近,属于同一个类型的小区,貉的数量却差了近一倍。”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冯一迪表示,分析貉密度更高的小区,每公顷多一只貉的原因就在于有人不听劝阻乱投喂,还有湿垃圾投放点位长时间无人值守。

  “这项研究再次证实了,管住吃喝是控制野生动物泛滥的最有效手段。”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志愿者孙恭昊表示。此外,在貉的非繁殖期,待洞穴内的貉全部离开后,填补建筑物底层的沉降缝,也能够有效地降低小区内貉的数量。

  这项研究也为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提供了一个“基准线”。“每公顷多少只貉才合适?这其实是一个生态承载力的问题,也是周边居民容忍度的问题,可是我们过去并不清楚具体答案。”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表示,现在有了“1.08只/公顷”这个数值,开了个好头,将来进一步细化,就能成为对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是否采取收容、野放等干预措施的参考标准之一。

  此次阶段性成果发布后,“貉口普查”项目还将继续深入下去。“对我们来说,还有非常多的谜团待解。”王放透露,已经有部分小区反映,即使减少人类的帮助,比如采取禁止投喂、截断小区内人工水源等措施,但貉的数量并未减少到理想水平。还有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关于貉种群的迁徙。近期研究显示,一般在貉密度较高的小区周边2公里的范围内,一定有其他小区也有貉分布,但不同小区的貉是否是“一家人”或存在亲缘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

  “等到明年二三月,貉大规模迁徙的可能性最大的时候,将选择一些健壮的貉,给它们佩戴追踪项圈。”王放表示,对貉的行动进行监控,有助于了解吸引它们迁徙的关键因素,将来可用于“引诱”它们离开城市地区,回归生态环境更好的郊野地区和栖息地。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