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要闻推送 外宣动态 今日上海

南昌路上推出几组设计新奇的户外装置艺术 有人沉浸其中有人表示缺少“日常感”

 

  南昌路151弄一墙之隔,有个弧形的转角花园。这几天,花园空地搭起一间半透明的房子,还有彩色线条勾勒出的白云、绿树、飞鸟,以及藏在角落的一只猫。“房子”延伸过去,是红砖建筑民居的两扇对称大门,顶着三角形屋檐,镂刻出圆形玻璃窗。民居外墙如波浪般在这里弯出半圈,梧桐树影在墙上拉出长影。

  正在举行的小红书设计周活动中,设计师在这条小马路上推出了几组户外装置艺术,与周边的展览、工作坊等共同探讨设计与日常的关系。不过,在周边居民和上班族眼中,设计虽然新奇有趣,却少了“日常感”。“我们希望留下的不是几张打卡照片,而是长久相处的坐标。”

  如今上海街区的浪漫,需要的是惊鸿一瞥,还是润物无声?

  步行在南昌路上,人行道一侧民居外墙上铺满的设计海报虽色彩淡雅,艺术感依然引人注目,抬眼又能看见居民楼窗户里晾起的被单。“艺术氛围与生活气息有种微妙的冲突又融合的感觉。”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乔亦是这条小马路的常客,这里毗邻淮海路,矗立着不少历史建筑,6个小微公共空间经常举办各类展览,还有数不胜数的咖啡店、小酒馆和服装店。作为上海旅游节黄浦区系列活动之一,今年首次向公众开放的小红书设计周又在这里设置多个打卡点位,几个街心花园的公共装置是其中一部分。

  南昌路165弄隔壁的街心花园里,半透明的材料层层叠叠被悬挂在半空中,裁剪成一个拱形的房间,玻璃风铃从拱顶垂下,仿佛雨滴欲落。雨夜又赋予这一装置别样的魅力:水汽凝结在拱顶材料的末端,将周围明亮的灯光折射得柔和;站在其中望向马路,像欣赏一幅被云雾包围的流光溢彩画作。乔亦在英国留学时接触了许多当代艺术作品,“相比常见的金属或石材的城市雕塑,能把非常规材料制作的装置艺术放在日常街区,上海很前卫。”

  街角泰戈尔铜像处,同样围上了半透明的房子和飞鸟、白云、花朵图案。参与这一系列装置设计制作的建筑师、艺术家夏慕蓉介绍,灵感正是来自泰戈尔的《新月集》。近年醉心绘本创作的她,又以这些如孩童手绘般线条拙稚、色彩明快的图案,致敬瑞士画家保罗·克利。

  不过,这样的诗情画意未必人人都有感受。上午10点30分,街角的花店还没亮起橱窗,夜里欢声笑语的小酒馆还没营业。正在修缮南昌大楼的工人们已端着午饭来到街心花园里,把可供休憩的椅子当吃饭的台面。他们偶尔望向近在咫尺的半透明拱形房间,“连雨都不能挡”。住在附近的陈阿姨驻足拍照,忍不住摸了摸透明材料,“我以前在超市里做过,这就是便利店、超市挡风那种塑料片,长久肯定不行,要变色的。”另一位阿姨则向前来打卡的年轻人介绍,“老早卖葱油饼的呀!”

  夏慕蓉曾参与设计改造延平路上的“现所”。这一老厂房改造而来的创意园区,以纯白的建筑和对称几何线条构筑的极简风格,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打卡。相比商业空间明确的功能定位和风格预设,公共空间需更多包容性。“既不完全是日常的,也不仅仅是展示给游客看。”在乔亦眼中,这样的空间和装置面向的是不确定的“他者”。

  一些从事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研究的业内人士坦言,近期一些城市天价雕塑引发争议背后,是人们视野不断开阔、审美不断提升,具象雕塑已不足以吸引人;过于前卫的话题之作或许能带来流量,但脱离生活反而会给居民带来困扰;如果只能满足居民需求,很可能沦为又一平庸之作。

  此次南昌路上的装置,原计划只有5天展出时间。随着到访的人渐多,街头亮相有望延长。在夏慕蓉眼中,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再设计,也要成为舞台和美术馆,“当光影落下,人们愿意反复前往。”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