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要闻推送 外宣动态 今日上海

长三角“一网通办”已推出138项跨省通办服务,为企业和居民带来实实在在便利 不管人在哪里,都能办成“老家事”

 

  记者 吴頔

  本月初,长三角正式开通核酸检测结果数据互认应用,三省一市实现核酸检测结果实时共享、一屏呈现、跨域应用,目前已调用数据5657万余次,为“扫码通行”提供了便利。

  8月11日,上海通天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顺利完成了变更登记。该公司的股东公司分别在南京、苏州、宿州,通过授权调用营业执照电子证照,减少了多地快递材料的麻烦。“营商环境越来越好,长三角一体化越来越明显!”该公司副总裁易耀华感叹道。

  上线3年多来,长三角“一网通办”让区域内的企业、群众享受越来越多的“同城服务”。截至目前,已推出138项长三角跨省通办服务,累计全程网办超543.8万件,567个线下窗口已服务逾19万次。

  高效协同推进“无感切换”

  8月10日一早,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的会议室里就一派繁忙景象。来自上海市及青浦区、苏州吴江区和浙江嘉善县的卫健、医保、公安、人社等部门工作人员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专题会议,启动了长三角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在示范区内的先行先试工作。

  “三省一市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做法,但跨省通办还未实现。希望通过一个小区域进行出生‘一件事’的试点探索,最后在长三角全域推广。”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党总支书记沙卫涛说。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三省一市之间人员流动愈发频繁,越来越多的民生保障和企业服务事项不断实现跨省通办,给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去年10月,苏州市民缪思婷与爱人拿到了跨省提取公积金偿还异地房贷的回执,这在以往是根本行不通的。“我老公在上海工作,但我们房子买在吴江,以前我只能自己用公积金贷款45万。”缪思婷说,“现在两个人可以贷70万,经济负担减轻了不少。”去年,长三角上线异地购房提取住房公积金业务,并实现零材料、网上办,目前总计已提取16886笔,金额达23.98亿元。今年6月,三省一市又推出长三角职工离退休提取公积金服务,目前已办理49笔业务,成功提取65.98万元。

  37类高频证照共享互认

  几天前,身在苏州的孙小姐需要为自己所在的上海建栋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办理注销业务,却无法赶来上海。宝山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后迅速与苏州市相城区行政审批局沟通,依托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完成线上线下“电子证照”融码调用,帮助她在免交材料的情况下成功办理了业务。

  2020年10月,全国首份聚焦跨省互认的文件《长三角地区电子证照互认应用合作共识》正式印发。文件明确,要推动更多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特定监管执法、社会生活等线上线下各领域的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共享互认应用。目前三省一市已实现37类高频电子证照高效共享互认,完成电子亮证1417万次。

  如今,三省一市居民通过当地政务服务App出示电子身份证,无须提交实体身份证即可在长三角区域宾馆快捷办理入住登记,公安交警部门在路面查验中对指定政务App渠道出示的驾驶证、行驶证等证照都予以认可。

  在行政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办理业务时,选择“随申码”“安康码”“苏服码”“浙里办”均可扫码授权或提供相关信息,窗口可根据所办事项的“用证清单”调取相关长三角范围的电子证照。不少办事人直言:“不管人在哪里,都能办成‘老家事’!”

  打造“跨省通办”样本

  “没想到来上海看病,也能和本地人享受一样的便捷。”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来自杭州的张先生使用今年新开通的“信用就医”服务,仅仅一次亮码,就完成了医保账户和自费账户的同时付费。

  近年来,三省一市在“一网通办”支撑下不断推动异地就医“同城化”。除了首创长三角“信用就医”外,三省一市还不断深化异地就医备案结算,987.52万人次完成了异地门诊结算,涉及费用26.43亿元。还有27个城市完成了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的双向在线办理,已累计办理10832余件。

  这些年来,一大批跨省政务服务已成为现实:在长三角区域的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1.19万个网点的2.28万台自助终端机上,居民可以在家门口跨省异地办理长三角的463项政务服务事项;3.9万名群众享受了“大中专学生毕业户口迁移”等5项跨省户口网上迁移服务……

  根据最新发布的长三角“一网通办”示范性场景应用清单,今年还将有包括新生儿入户、首次申领身份证“多地联办”等事项在内的一系列创新应用在长三角率先落地。“四地分别牵头、协同推进,其中很多都是全国首创或列入全国先行试点的项目。”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政务服务处二级调研员杨立娟说,“在不断提升为区域内群众企业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为国家推进‘跨省通办’探索经验、输出样本。”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