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代表委员:打造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2023-03-10

undefined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今年全国两会上,廖昌永、辛丽丽、谷好好等来自上海文艺界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个春天,要以文艺繁荣回应时代召唤,为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而奋力奔跑。


undefined

廖昌永委员

廖昌永:

打开围墙,使优质文化资源融入街区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带来了两份提案,分别聚焦人民城市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这次参会我围绕校园优质文化资源如何融入城市街区建设,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与文艺创作服务和回馈社会等主题建言”。据廖昌永介绍,目前,上海音乐学院校区提升工程项目一期已竣工开放,部分围墙拆除与街区直接相连;二期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往前推进,今年年底按计划能够收尾。

打开上音围墙,让校园优质资源融入城市文化建设

贯彻人民城市理念,上海音乐学院“淮海路校区提升工程”在去年9月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在,广大市民游客已能看到,融入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的3300平方米的“上音花园”、美轮美奂的“音乐城堡”等历史保护建筑与上音歌剧院交相辉映。这些都成为上音校园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市民游客可以在这里休憩、学习、看展览,到上音歌剧院听音乐会,观看歌剧芭蕾,也可以到淮海中路1131号的“音乐城堡”偶遇大师。

“高校要通过校园开放,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目标,与周边单位、地标等充分融合,形成多维度的城市文化空间,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打开校园围墙,就是希望把学校的文化资源分享给更多百姓,让大家可以在这里感受到艺术氛围。”廖昌永表示,上音始终秉持“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办学理念,既要培养职业音乐家,也要肩负起城市文化建设的责任。

以位于淮海中路1131号的“音乐城堡”为例,廖昌永说未来这里将成为上海城市音乐会客厅。“上音歌剧院演出季里包括音乐会在内的各类演出,可以在‘音乐城堡’定期进行节目导赏,市民游客有机会在其中感受热烈讨论的音乐家们的风采。”而淮海中路1189号的英国花园建筑风格楼房,被上音规划为美育楼。“用校园创始人蔡元培先生名字命名的元培大讲堂将在这里举办,同时,中国近现代珍贵的文献、乐器、近现代书画作品等也会进行展陈,使这里成为广大市民接受美育熏陶的重要场所,并与外面3300平方米的花园连成一片,形成一片融于衡复风貌保护区的休憩空间和建筑可阅读空间。”廖昌永表示,要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高品质的导赏和讲座,提高大家的审美眼光。

记者了解到,上海音乐学院校区提升工程项目二期预计在今年底完工,上音校园内部的公共区域未来也会陆续向大众有限开放,让大家沉浸式体验高等音乐学府的氛围。廖昌永建议,在校园开放的过程中,高校要进一步以人民需求为目标,加强高校在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培训和社会文化服务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满足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教育需求,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自主举办国际音乐比赛,助推中国声音传播

针对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的话题,廖昌永建议,要对外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到国际重大赛事、顶级音乐节、音乐场馆演出,在国际舞台上让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传播中华优秀音乐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文化自信,我们不但要走出去参加比赛,也要‘请进来’,自主举办重要国际音乐比赛,创新机制培养音乐拔尖创新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

纵观世界范围内,许多顶尖院校都以举办高水平的音乐比赛来实现人才选拔和实践培养。而上海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了三届的“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是世界上首个以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为主题的专项音乐赛事,共有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855名选手参赛,为传播中国音乐文化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三百年历史的国际最古老音乐出版社德国大熊出版社因此慕名而来编辑出版《玫瑰三愿:中国古典诗词音乐艺术歌曲16首》,成为首本在欧洲使用的中国艺术歌曲教材。

“这些年来,有不少外国参赛者来学唱中国艺术歌曲,而且水平越来越高。我们希望通过自主举办重要国际音乐比赛,让中外音乐从业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也希望未来有更多外国友人可以演奏演唱中国音乐,并从中国故事中获得灵感创作新的作品。”廖昌永说,自主举办赛事将增进中外交流、开拓学生眼界,让中国声音传播到更广更远的地方。

曾经,歌剧被视为高高在上的殿堂级艺术;如今,越来越多的歌剧、音乐剧新人在抖音等互联网平台走红,通过直播、互动等新型传播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他建议,音乐工作者要研究并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创作出有中国特色、中国自信,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本报记者 姜方)


undefined

辛丽丽委员

辛丽丽:

提升文艺创造力,让人民生活更充盈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社会文明进步离不开文化文艺的滋养。经过40多年的努力探索,上海芭蕾舞团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化理念、专业化水准、市场化运作的中国顶尖芭蕾舞团,形成了典雅、极致、时尚的“海派芭蕾”艺术风格。“海派芭蕾在上海文化土壤中生长,在一代代上芭人的青春里绽放。”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说,“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我们要牢记‘国之大者’,满怀为民深情、创作激情、奋斗热情,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用文艺抒写中华文明新篇章。”

作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国有文艺院团始终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中心任务。上海芭蕾舞团着力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弘扬民族精神,抒写革命情怀,打造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等精品力作。今年,上芭将推进上海市委宣传部委约作品、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的创作。《百合花》根据茹志鹃同名小说改编,表现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性美。“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升文艺创造力,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辛丽丽透露,上芭还计划推出“2023年海派芭蕾演出季”,助推上海演艺大世界建设,10余部不同题材的口碑佳作将轮番精彩上演。

近年来,上海芭蕾舞团不断拓展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化艺术合作。“我们要发挥文艺在跨文化沟通交流上的优势,用国际一流的艺术水准让中华文化之花绽放于世界舞台。”辛丽丽告诉记者,《花样年华》《马可·波罗》《长恨歌》等都是与国外艺术家合作创作、用芭蕾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今年下半年,上芭将受邀赴荷兰演出经典版《天鹅湖》,其中阿姆斯特丹站演出预计在卡雷剧院驻场演出17场。《天鹅湖》巡演还将邀请来自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明星演员参与,与上芭演员同台切磋交流。“我们将着眼于国际视野下的对外交流,稳步推进赴欧洲等地的境外巡演,同时发挥线上演出功能,开展云上文化输出,持续增强全球艺术传播力。”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辛丽丽提交了《加快推进舞蹈美育进校园》提案。她认为,舞蹈美育进校园应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完善舞蹈美育教育工作机制,有效填补“双减”后的空间。今年上芭将继续深化“芭蕾公益公开课”“上海脑瘫儿童芭蕾训练营”等公益品牌项目,努力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在辛丽丽看来,“舞蹈美育是美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可以引领人们通过学习舞蹈陶冶情操、健康身心、提升意志品格、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本报记者 宣晶)


undefined

谷好好委员

谷好好:

用戏曲语汇构建中国叙事中国表达中国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对我们的戏曲事业发展与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目标。

上海一直是中国戏剧的重镇,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名角云集、流派纷呈。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戏曲界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繁荣创作,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迎来了“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

薪火相传,传统语汇构建中国表达

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戏曲的传承发展只有在中华文明中寻找到源头活水,守根护脉,方能以古鉴今,才能在舞台上把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用戏曲语汇构建起中国叙事、中国表达、中国价值,让世界看得到、看得懂,这对进一步厚植文化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2022年,上海昆剧团倾力打造了全本《牡丹亭》,成为全国唯一完整演绎汤显祖原著《牡丹亭》55出的文艺院团,被专家认为“是本年度中国戏曲的重大文化事件”。文化和旅游部在今年两会期间举办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全本《牡丹亭》作为全国唯有的两台传统经典剧目之一,日前受邀于中央歌剧院向首都人民献演。全本《牡丹亭》守住了汤显祖原著深沉的历史品位与美学风范,同时又注入了新时代大众的审美精神和鉴赏情趣,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讲求的“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和“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体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全球化语境下,上海戏曲人也积极推动提高“上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探索用戏曲来实现文化融合的正面作用,扶持和引导一批极具文明内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品剧目、文化品牌、艺术服务的戏曲项目,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戏曲“走出去”格局。2016年恰逢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上海昆剧团开启“临川四梦”世界巡回演出超60场,上座率高达95%,足迹遍布北京、广州、上海、济南、深圳、昆明、贵阳等国内城市,并远赴美国、捷克、比利时等国,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增添了精彩。上昆还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等多个国家的学校举办多场昆曲艺术导赏和演出,积极培育“昆虫”粉丝,增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昆曲艺术影响力。

守正创新,激发“戏码头”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上海充分发挥国有戏曲院团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演出为主心,不断活跃文化市场,以文化消费更好地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上海成为全国最活跃的演出市场。上海戏曲中心属下六家国有戏曲院团通过一台又一台好戏增强观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真正激发出上海“戏码头”的生机与活力。

演出市场的繁荣离不开产业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高效运作。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上海戏曲工作者的创作富矿,我们重点策划陆续推出了京剧《红色特工》、昆剧《自有后来人》、沪剧《陈毅在上海》、越剧《山海情深》、淮剧《寒梅》、评弹《战·无硝烟》等一系列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精品力作。

“演艺大世界”是上海作为亚洲演艺之都的重要展示平台,戏曲人们也深度参与其中,全力打造演艺品牌。“演艺大世界·东方之韵”演出季以驻场演出、名家名剧等形式构建起立体而丰满的演出集群。自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全年,演出场次达到409场,观众平均1.2天就能看到一场戏曲演出,逐步形成了“看京昆到天蟾,看地方戏到宛平,看小剧场到长江”的地标性观演态势。中心与文汇报社等联合主办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八年间一共收到申报剧目412部,涵盖69个剧种,上演67台剧目。这个平台已成为全国戏曲人才与佳作竞相呈现的码头,并正在成为优质的“策演”平台,进一步推进上海成为戏曲原创活力喷涌不息的“源头”。

古韵新唱,促进“戏曲+”融合发展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和保护人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参加政协会议,我带了“关于健全戏曲演员特别是武戏演员综合保障体系”的提案,呼吁为戏曲演员提供更完善的支持和保护,该提案得到全国戏曲界同仁们的支持与关注。

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是上海人才孵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对青年戏曲人在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营造有利于出人才的良好环境,并鼓励支持老艺术家“名家传戏”“收徒传艺”等方式。通过各院团的夏季集训,战高温、强素养、育人才。通过白玉兰奖、牡丹奖、梅花奖等国家级表演艺术奖的评选,积极引导青年戏曲人追求德艺双馨,全面提升综合艺术素质。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戏曲人主动进驻以商圈、创意园区、旅游景点等场所拓展而成的演艺新空间,实现戏曲常态化演出。2019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与徐汇区文旅局一起打造“日晖有戏”戏曲文化节,现已成为每年一度的徐汇滨江“网红活动”。历时两周的戏曲文化节,开展数字藏品、直播论坛、线下戏曲快闪、美育赏析、后台探秘、志愿服务、文创展示等数个活动板块,把人气商场变成开放式的剧场,成功地把戏曲的引流和商场的人流有机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沉浸式体验。风雅赏曲的意境向市民和游客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成功助力了上海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

随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愈发深厚,电影、短视频、游戏、甚至直播间都已成为戏曲传承传播的新路径。从2015年起,上海各戏曲院团把经典剧目逐一拍摄成了戏曲电影。3D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3D昆剧电影《景阳钟》、3D越剧电影《西厢记》、沪剧实景电影《敦煌女儿》分别获得国内外一流电影节的重要大奖,上海戏曲电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同时,越来越多的游戏设计者和玩家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在保留戏曲艺术精髓的前提下,进行深度融合与创新。越来越多戏曲工作者通过抖音等社交媒体去建立起戏曲与年轻人之间的桥梁,面向Z世代共振同鸣。

这些年,上海戏曲也积极探索与多元文化的创新合作,力求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赢发展,在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发挥更大协同效应。其中,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艺术空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阵地,也是戏曲跨界的一个创新发力点,推动艺术展览、演艺表演、文创开发、研学体验等新型业态,不断创新文化服务形式,让更多市民共享文化成果。“昆曲”与“故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经过四年的数次深度互访,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正式签约合作,上昆将借助故宫丰富的戏曲资源和研究力量,重新构建文物与戏曲艺术的关系,让文物活起来,力图打造出既具历史底蕴又具时代风貌的戏曲新成果。

春色如许,百花盛放!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戏曲工作者要以新担当、新作为,彰显新气象、新面貌。我们坚守从艺初心,到人民中去,为人民而作、为人民而演、为人民而歌,带着好作品、好演员、好事业、好产业,一路奔跑,一路欢歌,赶赴这场与春天的美好约会!(谷好好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昆剧团团长)

来源:文汇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