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新华社:上海自2011年起,就在全国率先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去年年底上海举办了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能否介绍一下上海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方面的经验和成效?
蒲亚鹏:上海是全国最早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的城市。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专精特新理念引领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最近三年,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持续向好,新动能不断壮大。
第一个特征是加速涌现。我们实行“常年申报、达标即享”,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如果按时间计量,平均每3.5个小时,上海就会诞生1家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26万家,在全国首先突破万家大关。
第二是发展良好。当前,专精特新企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两年营收平均增长率7.6%,5000余家企业净利润增长超过20%。今年1-2月,全市规上工业、服务业专精特新企业产值(营收)同比分别增长3.8%、13.2%,高于全市1.3和6个百分点。同时,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全市四成A股上市公司、七成独角兽企业都来自专精特新企业。
三是硬核创新。上海专精特新企业主动服务国家和本市重大战略,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实现了强创新、可持续、高价值发展。八成以上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发挥“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重要作用,GPU、大飞机、邮轮、千帆星座、AI大模型等重点领域,都有专精特新企业的身影。专精特新企业贡献了全市七成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均研发强度超过10%,知识产权总数超52万项,户均知识产权44.8项。
四是锐气勃发。我们面向新赛道新领域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目前上海专精特新企业“更年轻”,近一半的企业成立不满10年,七成以上创始人创业时不到40岁;“更新锐”,七成以上企业属于“3+6”产业领域,八成以上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具全球视野”,超过2000家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智能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基础软件等纷纷出海,成为拉动出口的“新引擎”。首批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到九成。
下一步,市经济信息化委将抢抓产业变革新趋势,瞄准新兴领域、未来产业的高成长、高估值、种子型中小企业,建立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潜力库”,以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为重点,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向“新”而行、向“专”发展、向“高”成长,让更多中小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澎湃新闻:近日,关税战、贸易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当前形势下,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出海方面有哪些支持政策?
罗志松:近年来,民营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成为拓展海外市场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出海发展已成为众多民营企业包括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拓展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选择。2024年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1.44万亿元,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拉动进出口增长3.2个百分点。上海民营企业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备案金额占全市对外投资总额的90%。
为鼓励和支持专精特新民营企业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波动和挑战,抓住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机遇,加快发展壮大,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海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
一是建立服务企业走出去协调机制。由市商务委牵头、20余家市级部门组成了服务重点走出去企业的协调工作机制,编制企业出海政策“服务包”、重点行业走出去指导手册、《对外投资合作合规指南》等,建立“一企一策”“一企业一专员”服务机制,在优化对外投资备案流程、加强专业服务供给、协调问题诉求解决等方面提升为企服务的精准性。
二是加强专业服务国际化支撑。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特别需要的跨境专业服务问题,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助力企业高水平走出去的若干措施》,出台支持政策鼓励专业服务机构提升跨境服务能力“伴随出海”。并由市贸促会发布了首批100多家上海市服务企业走出去专业机构名单,为民营企业开展跨境投资提供更为国际化、专业化的服务支撑。
三是打造企业出海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市商务委将牵头打造统一的“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围绕“咨询、办事、服务”三大功能,为包括专精特新在内的企业出海提供权威、全面和便利的公共及专业服务。
四是举办多维度的培训对接活动。市商务委围绕专精特新民营企业走出去关注的热点,会同相关单位去年举办了40多场各类走出去政策宣讲、对接等活动。如会同市工商联召开“护航民营企业‘走出去’圆桌会”、举办“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开放日活动”及“出海企业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等。
五是支持专精特新民营企业用好展会资源。鼓励和支持本市更多的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参加国际知名且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展会,市商务委每年度发布上海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海外展会推荐项目,今年推荐了200个海外展会,对于参加推荐目录展会的企业可予以相应支持。参加推荐目录以外的海外展会,也可以获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下一步,市商务委还将会同市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助力企业出海行稳致远。
上海电视台:发挥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按照“免申即享”要求,实现政策快速兑现。能否具体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另外,即将推出的《若干措施》企业版,有何不同之处?
蒲亚鹏:企业经常会提出,政策文本看不太懂,有时候很难理解,还有申请过程中环节比较多,时间比较长,结果不太确定。可能申请了很长时间,不一定能得到资金。这轮政策出台,我们想完全站在企业角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把政策原先定性的内容尽量减少,定量的内容尽量增加,政策数字化要素尽量增加。
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对企业的可量化指标就非常明确了。比如,以往我们经常会说企业的经营比较良好,管理比较健全,像这样的指标在政策中其实很难量化。所以我们在这一轮的政策中设定增长目标或设定企业研发强度,都是按量化指标来设定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衡量企业的时候,就可以用政府公共数据,让数据跑路来解决申请和兑现问题,实现政策“免申即享”。原先是专家评审,现在是用数据分析,原先企业跑路,现在是数据跑路,减少了政策在兑现过程中的环节。
企业版政策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就是让企业看得懂、方便用。几个简单的逻辑:第一,我们把政策文本中面向政府的内容都删去了,给政府部门提要求的内容没必要让企业看。第二,我们把政策模块化地拆解,以往可能了解政策要把全文通读才知道怎么用,现在是你关心哪条就看哪条。比如具体内容、得到什么支持、从什么渠道申请,看一条就可以解决。
当然,企业版政策制定过程我们也在探索。这次出台后希望我们各位企业家,包括记者朋友给我们提更好的建议,怎样让企业更便捷地享受政府政策,怎样让政策更高效地落地,这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
光明日报:知识产权是衡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标尺。请问在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杨慧: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成果最直接的体现,也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市知识产权局围绕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我们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沉睡专利”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转化,累计盘点专利约7万件,入库国家可转化专利资源库4.3万余件,促成转化9200余件。深入推进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推出“中低价交易、高频次流转”的“专利超市”,推出国内首批开源专利在全国技术要素市场公开挂牌,助力企业精准获取和高效实施专利技术。
二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大力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指导市场主体备案专利产品7164件,有207件被认定为专利密集型产品,其中专精特新企业产品占比超过八成。有效实施专利产业化,遴选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进入国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本市成功入库的356家企业中,其中专精特新企业303家,占比超过85%。指导专精特新企业全面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导航、专利运营工作,以专利高效益运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持续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坚持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给予同等保护,充分发挥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效率高、成本低、专业性强、程序简便的优势,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一流保护环境。我们还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专利快速预审、专利优先审查来加快专利布局。联合多部门出台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系列政策,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前补偿”机制和“保证金”制度,2024年,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金额320亿元2223笔,其中七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专利商标质押贷款。
下一步,市知识产权局将继续协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围绕促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进一步加强政策和服务供给,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
界面财联社:我们知道闵行区是全市专精特新企业较为集中的大区,接下来如何落实《若干措施》?同时介绍一下未来将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谭瑞琮:闵行区是全市专精特新企业的集聚地,截至目前,闵行已经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95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60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20家,数量在全市前列,这些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已有26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上市。
闵行区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三大领域占比分别为32.3%、28.9%、13.2%。700余家企业主导产品属于工业“六基”领域,近500家企业填补国内技术空白,600多家企业实现“补短板”,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大部分企业呈现创新能力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劲的态势。
在全市发布《上海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后,闵行区将以此次发布为契机,持续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搭建全方位服务平台,赋能企业发展。闵行区打造了“闵于行”服务企业品牌,以“融通、融策、融智、融资”为核心,为企业解决技术、金融、人才等各方面需求,2024年累计开展30余场惠及近千家企业的活动。
在政策支撑方面,出台七大块共50条高质量发展政策,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推动首台套建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在金融支持方面,我们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重点扶持清单提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去年,全区高质量发展贷款各合作银行授信放款过百亿,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94%,专精特新企业占比37%。
在人才保障方面,实施人才引进计划,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为人才子女教育提供便利化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建设,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训服务,提升企业人才素质。在商务服务方面,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和经贸活动,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市场空间,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
第二方面是深化“服务包”制度,提供精准服务。闵行区重点企业“服务包”全面覆盖区内专精特新企业,落实“四专”机制,创新实施“一企一专员”等制度,确保服务高效,及时解决企业诉求。400余名的服务专员队伍,专业高效,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一企一档”,实现“千企千面”的精准服务,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为专精特新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构建完整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闵行区坚持“南北联动,双核辐射”发展战略,依托大零号湾创新功能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构建了完整的梯度培育体系,坚持以孵化优质企业为牵引,广泛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以补链强链延链为目标,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以规模能级跃升为引领,合力培育优质龙头企业,为企业提供从孵化到成长、从壮大到卓越的全方位服务,助力企业实现“初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跨越式成长。
下一步,闵行区将继续坚持以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主线,通过多部门协同推进、推动企业技术发展、大中小融通带动产业经济等举措,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产业链建链延链的“主攻手”、供应链上的“配套专家”,为成为具有产业链把控能力的龙头企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