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7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下午)

2022-05-30

  新华社:发布中提到相比“十三五”,“十四五”在主要指标上有一些调整,请问这些调整主要在哪些方面,作出这些调整出于什么考虑? 

  马列坚:“十三五”期间,上海妇女总体发展水平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上海儿童总体发展水平继“十一五”以来,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调查显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女性幸福指数为4.17(5分制),较“十二五”(3.54)有大幅提升,在“十三五”规划实施的评估中,大部分上海女性感到很幸福或比较幸福,女性幸福感提高非常显著。

  与“十三五”规划的主要指标比较,“十四五”规划的61个指标,当中涉及女性33个,涉及儿童28个。其中主要有四大类指标体系:第一,17个延续性指标,即与上海妇女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内涵、达标要求相同的指标。经过实践证明,指标设置的科学性较好、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在统计监测上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如:“城镇女性从业人员的比重保持在 40%左右”“女性幸福指数提高”“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控制在 1.5‰以内”“少儿住院互助基金投保率保持在 96%以上”等延续性指标。

  第二,12个递进性指标,就是在上海妇女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要继续实施并且预测在“十四五”期间会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的指标。如:“户籍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保持稳定,户籍女性平均健康期望寿命逐步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第三,13个调整性指标,即根据对“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实践和思考,需修改为更加科学规范的表述或更符合实际要求的指标,如:“十三五”规划中“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 /10万以下”“十四五”调整为“孕产妇死亡率保持发达国家水平”。“十三五”规划中“街镇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设置儿童之家或儿童活动场所全覆盖”,“十四五”调整为“儿童友好社区服务网络全覆盖”。

  第四,19个新增性指标,即根据妇女儿童发展需求和政府责任创新的指标。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自身发展要求的新增指标,如:“创业活动率的男女性别比保持稳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的比例保持全国前列”等指标。

  无论是延续性、递进性、调整性还是新增性指标目标只有一个,在“十四五”时期上海妇女儿童发展水平要持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能有所提升。

  青年报:“十四五”期间会有哪些更有力的设施载体建设和保障举措,来加大精准帮扶、关爱特殊儿童的成长?

  胡永明:设施载体是做好儿童福利工作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民政部门将在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两类机构建设,即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保护机构,以确保民政部门所承担的依法对未成年人进行临时监护和长期监护的职责落实到位。

  儿童福利机构是指民政部门设立的,主要收留抚养由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未满18周岁儿童的机构,包括儿童福利院、设有儿童部的社会福利院等。“十四五”期间,在市级层面,重点推进市第五社会福利院建设,其中设有儿童部,这一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开工,将于2022年建成。在区级层面,鼓励各区根据本区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专门的儿童福利机构或在新改建的区社会福利院设置儿童部,在满足各区由政府长期监护儿童养育需求的同时,适度向社会开放床位和活动空间,惠及重度残疾儿童、自闭症儿童等特殊对象。

  未成年人保护机构是指民政部门设立的、对暂时无人监护或遭受监护侵害等情形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和保护的专门机构。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根据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需要,通过机构职能和资源设施整合,在市、区两个层面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确保未成年人保护的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同时,在街镇层面加快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统筹利用涉未成年人保护的各类服务资源,明确场所要求以及服务内容、流程和方法,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在基层的工作枢纽,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平辉:残疾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关爱特殊儿童的成长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截至2020年底,本市共有1044所学校(园)开展特殊教育,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园)32所,普通学校(园)1012所。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9086人,其中就读特教学校和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各占40%;就读普通学校特教班占15%;送教上门占5%。上述学生中,残疾类型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脑瘫、自闭症等。

  近年来,本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努力从以下五个方面积极推进:一是设点布局,系统推进,有效提升“两头延伸”受益面。本市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99%以上,学前教育阶段全市层面已实现学前特教班(点)服务街镇全覆盖,高中教育阶段积极推进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特殊教育。

  二是部门联动,强化评估,确保100%落实“一人一案”。加强学校与医疗机构合作,落实医教结合服务机制,为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在读特殊学生建立完整的电子档案。

  三是立体多元,纵横交错,完善随班就读专业支持体系。上海在市、区、校三个层面为随班就读工作建立专业支持体系。市级有市教委与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共建市级特教资源中心,区级有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各随班就读学校均配资源教师。

  四是对标转化,共建资源,不断深化特教课程教学改革。对标国家颁布义务教育阶段三类特教学校课程标准积极落实。注重课程资源建设,特教资源库已入库各类文字、音频、视频资源2000余个,全部向教师开放。

  五是保障待遇,分类培养,推动特教师资队伍健康向上发展。每年委托华师大开展特教上岗培训,教师职称中设立特教系列。同时以市政府转发四部门联合制定文件形式,落实特教15%的工资增量。各区特教生均公用经费均按照或高于市级标准7800元足额拨付。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通过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持续加强学前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供给;完善医教结合,加快各类评估工具的数字化开发、应用与优化,拓展医教结合服务能级;大力推进融合教育,注重提升各类特殊教育品质。

  文汇报:《规划》明确了7个重大事项,提出本市将创建儿童友好社区,也是本次规划的一个亮点,能否详细介绍下将如何推进? 

  马列坚:“十四五”规划围绕妇女儿童发展重点,提出了7项重大事项。创建儿童友好社区是其中的1项。上海市儿童友好社区创建工作以“儿童友好、人人友好”为目标,整合统筹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和服务资源,在街镇层面建立儿童服务中心,在居村层面普遍设立儿童之家,形成“一中心多站点”儿童服务网络,着力打造有温度、有显示度、有感受度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儿童友好社区。

  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上海市儿童友好社区服务网络全覆盖。2021—2023年为覆盖普及阶段,推动全市所有街镇依据相关建设要求创建儿童友好社区;2024—2025年为提质增效阶段,巩固提升儿童友好社区的服务内涵,优化完善15分钟生活圈功能,不断完善各类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适儿化改造,并逐步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城区—城市的联动建设。

  立足儿童视角,结合“五个新城”、乡村振兴、美丽街区、美丽家园、旧住房更新改造、“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提升等建设项目,不断提升儿童在健康、教育、福利、法律保护和成长环境等领域的获得感。

  中国日报:家庭和社会对儿童健康成长都是非常关注的。请问提高儿童健康服务水平上有哪些具体考虑?

  吴乾渝:“十三五”期间,通过争取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落地、构建“东南西北中”五大儿科医联体、建设示范性儿科门急诊、深化“全专结合”“医防融合”的基层儿童保健和儿科诊疗整合型服务等举措,本市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强化,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享尽享,儿童健康相关指标稳定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

  “十四五”期间,围绕以儿童为中心,我们将保障儿童最大限度地享有公共卫生服务。

  在儿科医疗服务方面,将继续加强优质儿科资源均衡布局。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将继续发挥儿童健康相关领域的引领作用,儿童重大疑难疾病诊治能力将进一步实现跨区域覆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奉贤院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江院区等一批项目将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建成后郊区优质儿科资源将得到进一步加强。预计今年儿科诊疗服务将基本覆盖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由儿科医联体牵头单位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双向转诊,更多儿童将可享受到家门口规范、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

  在儿童健康发展方面,将会同教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工作。通过本市2家国家儿童早期发展基地,以及21家遍布16个区的市级基地,在营养、健康、回应性照护、安全、早期学习等方面提供更多样化的儿早相关服务,并将不断充实和深化服务内涵,教会家长健康、科学地养育孩子。我们也会不断建设新的儿童早期发展基地,目前已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将来我们会加大支持力度,为本市儿童健康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在儿童生长发育比较重要的领域,比如眼健康、口腔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协调等方面,我们也会逐步推出适宜的筛查干预项目,在现有儿童保健项目更加细分的领域提供更加精细化的健康服务。

  我们还将继续深化出生“一件事”工作,会同红十字会,将“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纳入联办范围,完成后将全覆盖小孩出生后需办理事项,真正实现办理零跑动。同时,将加快“互联网+妇幼健康”建设,满足儿童在线健康服务需求。

  澎湃新闻:在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十四五”期间有哪些考虑和举措?

  胡永明:“十四五”时期,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总体原则就是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保法的修订,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为推动未保法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尊重、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我们将会同相关成员单位,着力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法制保障。目前,我们已启动了《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工作,通过立法,进一步固化本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经验做法,形成符合上海超大城市实际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制保障。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让新修订的未保法深入人心。

  二是汇聚社会力量。我们计划建立未保工作专家库、社会资源库、法务资源库、专业社工库四个方面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未保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比如,为落实今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本市义务教育阶段监护缺失或不当的儿童提供家庭监护支持服务,我们通过委托社会组织,发挥儿童福利社工作用,为326名困境儿童提供更精准、更专业、更个性化的关爱服务。

  三是织密基层安全保护网。重点是抓实抓好近年来初步形成的覆盖全市的街镇儿童督导员、居村儿童主任队伍,持续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对涉及未成年人保护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密切关注、主动关爱;同时在基层一线建立与公安、教育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及时响应,协同处置,为未成年人织密保护网。

  四是破解发展难题。上海的未保工作面临一些新课题。比如,如何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危机防范,解决亲子沟通障碍、未成年人过度使用手机等问题;如何完善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机制,对家庭中虐待、遗弃、忽视未成年人的行为及时进行干预;如何全面加强网络保护、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这些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我们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专项调研,力争有所突破,出台针对性的举措,真正实现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

  解放日报:中央出台优化生育政策后,对于如何更好服务妇女及家庭,有哪些保障政策?特别是母婴医疗保障方面,“十四五”期间有哪些配套举措?

  马列坚:三孩生育政策出台后,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文件要求,“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结合上海实际,开展家庭政策理论研究,为本市家庭政策出台、完善提供依据。推动相关部门在制定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中引入家庭视角,建立完善生育支持、幼儿养育等家庭政策,建立以家庭为单位评估抚养负担,实施以家庭为单位的税收制度,建立梯度生育津贴等,逐步完善产假制度及陪护假制度,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

  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儿童照料,逐步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假制度,倡导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家庭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建立以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普惠为主导的托育服务资源供给体系,为夫妻双方兼顾工作和家庭提供支持。协同相关部门落实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促进女性平等就业,保障女性合法权益。

  吴乾渝: “十三五”期间,本市妇女儿童医疗服务更有保障,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率先出台实施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2个专项规划,确定60个项目,市级财政投入资金超43.5亿元。加强郊区和五个新城产科、儿科资源配置,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等优质产科、儿科资源入驻奉贤、青浦、浦东等区域。

  二是母婴安全更有保障。在“5+6”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网络基础上,新增瑞金、中山2家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配置26辆新生儿救护车。加强孕产妇分级分类精细化管理,针对高龄、高风险、疾病谱改变等因素,修订孕产妇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规范,出台产科血栓预防上海专家共识。

  2020年全市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分别超98%和91%。三是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夯实了三级妇女儿童健康服务网络,深化妇产科、儿科医联体建设。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落户上海。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医疗机构从“十二五”末的179家增至308家,儿科床位增至4774张;产科床位从每千分娩量22张增至26张,远高于国家每千分娩量18张的要求。

  2020年,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83.67岁(女性86.20岁)、上海地区孕产妇死亡率3.66/10万、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2.66‰(户籍婴儿死亡率1.67‰),继续保持世界发达国家领先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推进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保障母婴安全。全面落实母婴安全制度,加强孕产期保健、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夯实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会诊抢救网络,实施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二是持续加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和网络,优化布局和服务供给,强化五个新城和长三角示范区产科、儿科资源配置,完善妇女儿童传染病应急救治体系。推广“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模式,提升服务管理能级和效率。

  三是持续加强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在居民健康档案和智慧健康驿站平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医防融合”机制,加强妇女儿童的健康教育、精准干预和健康管理。实施骨骼健康管理项目,探索建立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诊治和救助相衔接的宫颈癌三级综合防治模式。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基地建设。

  上海电视台:《规划》关于儿童健康方面特别提出要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具体会采取哪些针对性举措?

  平辉:《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部门的职责与使命。近年来,市教卫党委、市教委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初步形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但面对社会转型和网络时代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仍需进一步强化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督促指导学校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齐配强专兼职教师,配备心理辅导室,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咨询和求助需求。同时,我们将分类组织开展教师心理健康专项能力培训。

  二是推进中小学全员导师制。2021年春季学期我们已在浦东、徐汇、普陀、闵行、黄浦、杨浦、虹口、宝山、嘉定、奉贤、金山、崇明12个区186所试点学校开展试点,为中小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充分发挥导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家校沟通的协调者和家庭教育的指导者的重要作用。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我们将推进全员导师制覆盖至所有初中阶段学校及小学和高中重点年级,并逐步覆盖至所有学生。

  三是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我们正在研制《关于加强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并每周定点推送家庭教育系列宣教文章至各校各班和各个家庭。我们将指导各中小学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指导家长与学生围绕学习、生活和交往等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沟通,做好孩子手机、睡眠等的科学管理。希望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家长学校,学好家庭教育知识,切实承担起教育孩子、指导孩子的责任。

  四是推进心理咨询热线青少年服务能力提升。市卫健委将会同市教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热线进行增量扩容,配齐配强热线工作人员,提供24小时服务。今后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有烦恼,需要寻求帮助和支持,就可以拨打热线电话进行咨询,计划秋季开学先在浦东和宝山两区进行试点应用,在试点应用的基础上向全市开放。

  上海教育电视台:《规划》中提出了家庭教育指导相关内容,在发挥好家庭、学校、社会联动作用方面,市妇联“十四五”时期会有哪些举措?

  马列坚: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引导和影响。“十四五”期间,我们主要两手抓:一方面地方立法调研,另外一方面主要是家庭教育的指导。关于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具体来说要做这样几件事:

  第一,完善1部大纲,修订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家庭变迁,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既需要个体、家庭层面的能力提升,也需要社会、政策层面的结构优化,两方面都非常重要。2021年市妇联将启动修订《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会同市教委等部门为构建上海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奠定基础,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和辅导。

  第二,建设2支队伍,培育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和志愿者。“十四五”期间,市妇联将联合市教委,定期更新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队伍,依托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指导服务专委会,建立一支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为全市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同时,联合市文明办、市教委成立家庭教育志愿服务总队并在16个区设立支队,在项目和活动中挖掘家庭教育指导志愿者,建立广泛的家庭教育指导联盟,推动科学家教理念能够深入人心。

  第三,培育200个示范点,夯实家庭教育指导阵地。与市教委、市文明办等单位紧密合作,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良好局面。“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建立100个“上海市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示范点”和100个“上海市亲子阅读指导示范点”,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四,实施X个项目,联合社会力量提供优质服务。“十四五”期间,市妇联将继续以“树立科学家教,涵育时代家风”为主题,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包括:录制一批示范课程,发布一批精品项目,同时打造一批家教品牌,满足专业化、个性化需求。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