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4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上海电视台:环城生态公园带社会关注度非常高,对于环城生态公园带将有哪些措施来确保建设质量和建设进度?

  朱心军:环城生态公园带自《实施意见》发布以来,备受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这也鞭策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保持定力,深化研究,精心打造,努力建设一个高质量的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城生态公园带体量大、周期长、任务重,既有公园绿地建设,也有林地建设、绿道建设,都有相应的建设技术规范。目前,我们主要针对最有条件实施的外环绿带,组织编制了"功能提升项目"总体规划,并开展建设标准的研究。

  根据总体规划,到"十四五"末,"环上"将建成49座以上的城市公园。到2025年,在98公里长的外环绿带上,平均每2公里就有一座城市公园,形成"长藤多瓜"、"串珠成链"的格局。同时,"环上"功能提升项目建设标准也已基本形成,主要包含景观提升、水体提质、硬质铺装、配套建筑、智慧公园、其它配套设施等6个方面的改造措施,即将发各区指导项目建设。

  根据总体规划,"十四五"期间,在景观提升方面,按照"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要求;在水体提质方面,通过清淤、水质净化、水系沟通等措施,将项目范围内水体改良到Ⅳ类水标准;在配套建筑方面,将新建改建绿道驿站40个以上,另将增加厕所、垃圾房等配套设施,包括因地制宜地布设文化、体育、旅游等设施;在智慧公园方面,将增加通信、广播、监控等设施设备,并逐步实行一网统管。通过上述措施,把环城生态公园带打造成为景观优美、多彩可及、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的城市公园,真正成为广大市民乐游乐享的生态地标。

  另外一方面,为了加强对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将依托市绿化委员会,建立由我们局牵头,市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组成的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推进机制。各区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统筹和协调机制,统筹做好本区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工作。同时,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作为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内容,将纳入市政府对各区的绩效考核范围。

  界面?财联社:"十四五"是新城建设的关键窗口期,此次印发的关于公园城市和环城生态公园带的两个文件也都提出,要围绕五个新城规划建设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以及以"绿心"公园引领新城环境品质提升的举措。请问关于如何通过生态建设提升新城人居环境品质,有什么具体设想?

  许健:多样的生态空间是新城的重要特质,也是新城吸引人口集聚的重要优势。五个新城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要构筑优于中心城的高品质生态网络空间。坚持蓝绿为底,实现生态惠民,既要凸显生态优势,形成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大生态格局;也要保障民生需求,促进公园绿地服务均等化。

  一是通过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构建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通过建设新城周边的生态廊道,构筑五个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加强绿廊贯通。加强新城内部蓝绿骨干网络与周边山水、河湖、林地、耕地等融合渗透,将自然引入新城,将新城融入自然。实现骨干河道两侧和主要湖泊周边公共空间100%贯通,打造"看得见、进得去"的高品质蓝绿走廊。

  二是保障新城内的绿地空间,构建均衡服务的便民公园绿地系统。五个新城要率先建成公园城市,按照人均公园绿地1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构建"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四级便民公园绿地系统。结合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区域公园;各新城内部至少拥有一处面积100公顷以上的大型城市公园,并突显"一城一园一湖""城水相依"等生态特色,聚焦嘉定远香湖、奉贤金海湖等大型湖泊,打造以湖泊为核心的特色绿化景观空间。同时,完善地区公园、社区公园等各层次绿地布局。

  三是提升各类生态空间的建设和运营水平,通过精心规划设计达到"质"的提升。强化公园绿地功能的综合性。注重景观设计,挖掘各新城特色景观要素和历史文化内涵,实现自然与人文交融。注重滨水公共空间营造,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市民可进入、可游憩的高品质生态空间。

  文汇报:"十四五"期间,上海持续推进公园城市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千园"工程,中心城区新建或改造一批社区公园或口袋公园,郊区实现"一镇一园""一村一园"。请问,上海开展"千园"工程的出发点是什么?同时,上海已拥有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共400多座,那么,对于余下的近600座,将会开展哪些举措来实现?

  朱心军:"十四五"期间,本市将着力打造"千园"工程,也就是在现有406座公园的基础上,再建600个左右的公园,到2025年,使公园总数达到1000座。为什么要实施"千园"工程建设?主要的目的或出发点有三个,可以概括为"三个提升"。

  一是提升市民幸福感。通过对标纽约、巴黎、东京等世界一流城市,进一步提升社区公园的覆盖水平,强化口袋公园的就近服务,营造乡村公园的本土特色,提升开放林地的休闲功能等,让城市处处有公园、公园处处是美景,将明显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公园绿地是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是城市吸引力、亲和力、感召力的重要体现,是市民可亲近、可参与、可展示的文化空间和休闲去处,通过"千园工程"建设,可以更好彰显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吸引力。

  三是提升城园融合度。新一轮的公园建设,将使公园"溶解"在城市中,通过"公园+"与"+公园"建设,推动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统一。

  关于您提到的第二问题。近600座公园如何实现,主要有三项举措:一是重点区域建造城市公园。在"一江一河"区域,将建成世博文化公园、北外滩中央公园、杨浦滨江大桥绿地、闵行紫竹兰香湖绿地等一批公园绿地;在外环绿带上,通过功能提升新建35座城市公园;在五个新城区域,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100公顷左右的"绿心"公园。

  二是布局扫盲建造口袋公园。聚焦中心城公园布局盲点问题,主要结合滨水绿化、街头绿地、单位绿化开放共享等多种方式建设口袋公园(街心花园)。

  三是因地制宜建造乡村公园。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五年内将建成200座左右乡村小微公园。此外,还将改建50座左右开放休闲林地公园。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新建造的近600座公园,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还将会有明显"质"的提升。这个提升主要表现在:落实"四化"要求、加强智慧公园建设、提升配套服务能级、推动公园+文体旅、实现公园免费开放、逐步延时开放以至24小时开放等。

  中新社:环城生态公园涉及区域非常广,对不同区域和建设内容,我们有什么不同的支持和政策?

  周强:环城生态公园带是上海提出的一个重大项目,也写入了"十四五"规划,准备大力实施。现在公园绿地建设,责任主体已经很明确了,以区为主。但是无论在"十四五",还是今后更长的一段时期,投入量都非常大,单靠区里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所以市里面明确要制定政策,来支持环城生态公园带的开发建设。市有关部门正在开展积极研究,总体考虑是要分类施策、聚焦重点、系统推进。

  所谓分类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区域的特点,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环上"主要是原来外环绿带区域功能提升和断点的打通,需要较大的投入,我们正在研究相关投资的支持政策。

  "环内"的建设内容主要是楔形绿地。我们以往就已经形成了土地开发和绿化建设联动的机制,这个机制实施下来效果比较好。我们打算在"十四五"继续实施这项政策。

  "环外"主要是建设生态间隔带。这是一项新的建设内容,模式还有待逐步稳定,现在有的区已经开始编制规划方案,示范推进相关项目。我们也将跟踪这些项目的进展,根据其特点和需求,来积极研究配套支持政策。

  "五个新城",大家都很关心,建设任务很重,投入量很大,其中包括了绿化建设等相关领域。市里会有一个专门的市级资金支持政策。同时,对于面上相关政策,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会把新城的建设作为一个重点来予以关注。

  澎湃新闻:请问黄浦区在生态建设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成效?接下来我们会推进哪些重点项目?另外作为中心城区,其实面临绿化用地比较紧缺的难题,在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上面如何进行破解?

  洪继梁:黄浦土地资源稀缺,同时建筑、交通包括人口高度密集。从黄浦的角度,群众对公园绿地的需求非常迫切,应该讲历年来黄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绿化建设工作。

  近两年来,我们抢抓了"一江一河",特别是黄浦江岸线包括苏州河岸线贯通提升,以及一些重点项目建设的契机,千方百计地通过公共绿地、街心花园、口袋公园、立体绿化等方式,增加区域内的绿化面积覆盖率。2019到2020年,我们新增公共绿地超过3万平方,公用绿地2.8万平方米。我们还新增了立体绿化超过2.5万平方米。通过我们持续的努力,黄浦的总体绿化覆盖率超过19%。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对标2035上海总规对黄浦的定位,通过规划引领,结合单元规划的修编,进一步把城市公园的有关建设要求进行落地。"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公共绿地是10万平方米,新增立体绿化7.5万平方米,新增公用绿地5万平方米。我们将结合旧区改造、城市更新以及项目建设等,重点来聚焦"一江一河"的腹地,包括老城厢区域,新天地以及建国中路周边,进一步落实这些指标。

  同时推进过程当中,我们也坚持"见缝插绿、复合建绿"的总体原则,千方百计增加口袋公园、街心绿地、立体绿化。

  特别是近期,市绿化市容局已经明确了,中心城区街心花园、口袋公园的建设要按照一定标准、一定规模来持续推动。因此我们进行了全面梳理,"十四五"期间还要打造超过20座街心花园,同时推进建设一批面积300-5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让这些绿地更接近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接近于我们的社区。

  我们也关注到,公共绿地、街心花园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以及居民群众的参与。我们也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形式和方式来推动居民包括沿街商铺、单位,来共同参与这些项目的建设。

  东方网:闵行区在环城公园带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前期已经做了哪些准备?"十四五"期间有哪些重点工作推进?

  汪向阳:近年来,闵行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后荣获全国园林模范城区、住建部人居环境范例奖。截至目前,闵行区公园总数已达到126座,其中56座是城市公园,70座是社区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5平方米,绿道总长度20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18.2%,各项数据均位于全市前列。

  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是闵行加快推进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的重要抓手,闵行已经具备了较好基础,在100米到400米的外环生态控制线范围内,长约13公里的闵行外环绿带已基本建成,闵行体育公园、黎安公园、文化公园、莘庄梅园、梅馨陇韵等5大公园,以及得翠园、滴翠园、叠翠园等7大绿地已建成开放,初具规模,这些城市公园和公共开放空间,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外环这根长藤之上,成为周边近100万居民休憩、娱乐、健身、交流的重要生态空间。

  "十四五"期间,闵行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总体部署,将抢抓生态文明建设的先机,推进重大生态项目的先行,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具体将按照空间分布,分"环上""环内"和"环外"三个部分全力推进。

  "环上",为长约13公里的外环绿带,"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打造一批以花卉为特色的主题公园,形成"环上"城市公园群和外环彩带,如文化公园的"玉兰"主题,莘庄梅园的"梅花和月季"主题,黎安公园的"八仙花"主题,七大绿地的"海棠"主题;二是注重提升能级,贴近生活,对休闲绿地按城市公园的标准进行功能提升,通过"四化"提升植物的多样性、景观性,同时设置驿站、体育、公厕等公园配套服务设施,在绿地内植入多功能的慢行和骑行步道,形成"公园+"布局。三是打通断点,形成贯通,打通吴中路、漕宝路、淀浦河等20个断点,形成13公里全程贯通。

  "环内",主要是推进吴中路楔形绿地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虹秀公园等30公顷公共绿地。

  "环外",我区主要涉及黄浦江和吴淞江两大区域,"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重点实施吴淞江生态间隔带的建设。吴淞江生态间隔带位于虹桥主城副中心核心区域,规划总面积9.65平方公里,这个区域自然生态基底良好,已建成野生鸟类栖息地、2000亩水源涵养林和吴淞江沿线10.8公里生态廊道,同时虹桥净水厂、虹桥再生资源处理中心、虹桥水厂、新家弄水系等一批重大生态文明基础设施项目已建成或开工,可以说,这个区域已初步形成资源丰富的生态文明重要实践区的雏形。

  前期,我区已成立工作专班,邀请市规划院、市园林院和城市测量师行,对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开展了专题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在项目定位上,将致力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发展软实力,将对标国际一流,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努力将其建设为闵行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区,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最优样板段,郊野型滨江最美公共会客厅。

  在总体布局上,坚持加强公园与产业、公园与城市的融合发展的原则,在高品质生态空间内植入公共服务配套、办公、研发为主的功能,形成立体中央公园、工业活水公园、创意生态公园、希望种子公园、农场城市公园等8大主题活动功能区,做实"公园+"的生态实践。在开发时序上,考虑到吴淞江生态间隔带面积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将主动衔接虹桥前湾地区的开发时序,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开发策略,整个项目分两期推进,一期选址为生态间隔带东部区域,面积约4.19平方公里,确保"十四五"期间建成。

  我们相信,闵行的公园城市和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一定会在"十四五"再上新台阶。

  上海日报:"十四五"规划在外环绿道建设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目前建设进展怎么样,后续会怎么推进?

  朱心军:外环绿道跟城市其他绿道一样有建设标准,目前已有初步规划。在具体建设中,我们首先是要打通一些断点,现在98公里外环绿道中还有一些断点没有打通。我们将来会通过出台一些支持政策,推动绿道的断点贯通。

  绿道将来的建设,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我们正在对外环绿道中的具体建设开展专题研究,目前方案已基本形成。外环绿道建设、断点打通以及驿站建设将于今年年底启动,确保"十四五"末实现连续贯通。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