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6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上海电视台:这次的《社会规划》可以说是为临港新片区“量身打造”的,那么在制定过程中,如何体现高质量,以适应新片区未来的发展需求?

  陈石燕:前面已经介绍了《规划》的总体定位是对标一流,面向未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完善新片区公共服务体系,从规划的具体内容看,高质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体现均衡性。考虑到新片区在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还有待加强,规划首先是补齐新片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既要完善硬件设施的建设,又要提升服务的内涵水平,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均衡发展,比如建立市级医学中心和社区医院紧密合作的健康联合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的质量水平。

  二是增加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供给,体现丰富性。规划提出多渠道、多主体增加差异化公共服务供给,比如鼓励符合条件的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办学、引入国际化特色专科医疗机构和一流全科诊所、开发高品质旅游线路与旅游产品、打造都市慢生活区等,满足各类人群对于高品质、差异化、国际化公共服务的需求。

  三是强化制度创新和开放探索,体现引领性。考虑到新片区在制度开放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规划提出打造产教融合城市核心区,在实现建设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探索创新;积极争取在部分药物设备技术的使用、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等方面取得突破。希望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各类优质资源活力,为全市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创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新华社:对于吸引人才来说,最关注的可能就是医疗和教育问题。临港新片区在教育和医疗这两大领域,将会实施哪些重大项目和重大任务?

  武伟:临港新片区要打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以及现代化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型城市,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非常重要。下面我介绍一下教育、卫生方面重点工作安排。

  在教育方面:一是全力推进重点项目。今年,临港新片区将全力推进上海中学东校高中部、临港青少年活动中心及多所公建配套学校建设,预计2023年建成投用;计划新开若干公建配套学校建设。

  二是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我们与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密切合作,积极洽谈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开办附属基础教育学校,计划3月底前完成框架协议签署。为解决外籍人员子女入学需求,今年9月份新开上海中学国际部办学点。

  三是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建设。今年1月6日临港新片区作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正式揭牌,目前我们正会同市发改委、市教委联合发文《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建设方案》,并同步制定产教融合相关政策,比如目前正在推动优质德国职业院校在新片区办学,也在积极推进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与相关企业、学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在医疗卫生方面:一是加快推进医疗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市六医院临港院区改扩建,推动万祥、申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年建成投入使用。启动临港公共卫生中心以及书院、四团平安社区卫生中心迁建项目前期工作。

  二是做强做大优质医疗资源。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已经启动与市六医院的全面战略合作,支持市六医院临港院区国际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市六医院-临港新片区新型紧密型健康医疗联合体建设,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以及健康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同时,管委会正在积极引进若干优质民办医疗资源。

  三是推动医疗卫生领域制度创新。临港新片区正在研究制定医疗卫生服务扩大开放实施办法,持续推动医疗卫生领域制度创新和若干重点项目的突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临港正在聚集一批科技创新企业,人才很重要,产教融合方面教育部门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毛丽娟:今年1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核心区—临港新片区方案》发布。本市教育部门将支持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创新发展,通过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产教融合,为临港新片区发展提供新动能。具体有以下几点举措:一是聚焦重点发展产业与领域,打造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主体。支持建设服务临港新片区主导产业、人才急需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培养知识型、技能型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持本科院校建立一批现代产业学院,与临港新片区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导师双聘、职业培训等领域深度合作;支持培育新型的产业大学,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打造集“职业培训+学历教育+开放平台”于一体的融合型载体;支持引入优质境外教育资源载体,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打造以服务临港新片区产业导向的应用科技大学。

  二是推动产业与教育深度合作,打造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推动临港新片区的高校与企业,积极探索机制创新,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培育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载体,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上海高校与临港新片区正在联合打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将这些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影响和国际知名度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移孵化、多层次人才培养和高端国际合作的产学研合作基地。近期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建桥学院五所高校与上海汽车、晋飞碳纤科技、特斯拉、蓝戈智能科技、南麟集成电路等企业已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一批研究生、本科生联合培养基地。同时,我们也将会同市发改委,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产业能级。支持临港新片区高校开展本科-专业硕士贯通人才培养改革;依托产教融合基地,培养主体由原来的高校主体向企业、高校双主体转变,研究生招生计划直接投放到基地,按照目标导向,企业导师根据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需要招收研究生,相关高校承担前段的专业基础培养,双方共同指导研究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支持临港新片区龙头企业率先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在教学标准、课程资源、师资队伍方面加强合作;在技术类专业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式培养;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融合,鼓励本科和职业院校开放各类实训资源等。

  解放日报:医疗卫生是新片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请问对今后新片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发展规划有哪些考虑?

  赵丹丹:目前,临港新片区有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1家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所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是6.56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1.93人和2.51人。看上去床位不少,但大部分是护理床位,治疗性的床位每千常住人口只有1.81张,与全市平均数差距较为明显,床位数与现有注册护士、医师数不匹配。此外,也缺乏区域性医疗中心、中医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今年3月3日,市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城医疗卫生资源规划配置的方案》,对新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标准(新片区基本包含南汇新城范围)。我们坚持高标准配套,按照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标准,适度超前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坚持健康需求导向,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与结构,加快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向新城扩容下沉;坚持科学规划配置,根据新片区功能定位和人口规划,加快补短板、增功能、提能级,注重资源集约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十四五”新片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我们将着力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提升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能级,推进二期医疗综合楼项目建设,适度增加床位规模,提升学科水平和诊疗能力,满足新片区居民医疗服务需求;二是布局建设区属区域性医疗中心,主要考虑新片区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医疗资源短板,提升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服务能力,为居民们打造“家门口的好医院”;三是布局一所区属的中医医院,同时加强市级中医医院对新片区的支持和辐射;四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迁建项目,利用市级医疗机构的优势、借助互联网医疗等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五是新建新片区公共卫生中心,推进急救站点补点建设,弥补新片区专业公共卫生资源短板,提高新片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此外,我们还将积极争取相关国家政策,在新片区先行先试,支持新片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澎湃新闻:临港有中国航海博物馆、海昌海洋公园,此前也有报道说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馆和室内滑雪场项目“冰雪之星”将在明年迎客,《规划》提到临港新片区要打造成世界级文体旅游目的地,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张旗:临港新片区将成为“十四五”期间上海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的重要增长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新片区目前已经具备打造世界级文体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基础。新片区集聚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天文馆、海昌海洋公园、冰雪之星等一批国内头部文旅项目,有的已经建成开放,有的即将建成,游客年接待量达到600万人次。多年来已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海事大会、世界水上摩托锦标赛、OP 帆船邀请赛、国际女子帆船对抗赛、烟花秀、音乐节、嘉年华等节展赛会活动。新片区还相继启动国际文化创意港、影视工业 4.0 示范实践区、滴水湖旅游度假区和海昌海洋公园5A级景区创建,奠定了进一步提升了打造世界级文旅目的地的基础。

  二、新片区世界级文体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成结构明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态势良好的文体旅产业发展体系,年接待旅游者数量预计可达到1500万人次,以“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的独立综合性现代化海滨节点城市为发展目标,建成近悦远来的创新文化之城、汇集顶级体育新业态的体育时尚之城、品质一流的休闲旅游之城。

  三、新片区世界级文体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打造多元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以“世界海岸、未来之城”为定位,打造“世界级、多主题、深体验”的先锋文化集聚区,培育引进世界级的文化节庆活动与品牌,打造多元融合的时尚演艺集聚区。

  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亮点。聚焦文化贸易、数字文创、创意设计、艺术产业、影视工业、时尚演艺、文化装备七大产业,推动产业要素、产业资源集聚发展,高起点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格局。

  创建高水平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以滴水湖核心区为重点的滨水游,以上海最长海岸线为资源的滨海游,联动海昌海洋公园、冰雪之星、星空之境等的乐园游,依托航海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临港大学城等的科普游,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海洋装备、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工业游,以及时尚游、夜间游、郊野游、康养游等特色旅游休闲项目。

  定期举办跨年音乐会、新年烟花秀、临港迎新跑、北岛音乐节、暑期欢乐露营、夏日光影聚会等高品质文体旅游活动,在此,我们也热诚欢迎本市市民、国内外游客、以及文化旅游企业,共同汇聚临港新片区。

  上海证券报:在“旅游、养老”这两张名片的建设上面,目前有哪些上海市属国企或者行业龙头公司在临港有布局?能否透露一些正在开展的重点项目。第二个问题是,临港推进高质量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会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武伟:关于第一个问题,目前很多项目在谈判之中,不方便透露具体信息,一旦签约我们会向媒体和社会进行披露,感谢支持和关注。

  关于第二个问题,在临港新片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碳达峰和碳中和将是我们努力实现的重要目标,一方面我们将推动现有的相关设施和建筑等逐步改造;另一方面,对新建的建筑和包括道路等各种基础设施,我们也将对其以较高标准来要求,贯彻低碳绿色的建设理念。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