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二)

2022-05-30

  解放日报: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受疫情影响,当前本市就业情况如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具体有哪些保障举措?

  张岚: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保促稳,稳中求进,通过出台一系列稳定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努力推动本市就业状况不断改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特别是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海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并在今年持续稳中向好。截至9月末,全市整体就业人数1076.13万,同比增长38.35万人。城乡登记失业人数为14.42万,控制在18.5万的目标范围内。1-9月,新增就业岗位57万个,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1635人,帮助9836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这些都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加强培训齐头并进,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主要举措有五项。

  一是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的联动机制,依托上海重点产业和新产业以及五大新城建设,提高就业岗位供给数量和质量。

  二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挥世赛引领效应,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体系,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三是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推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活动,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千方百计帮扶困难群体就业,想方设法帮扶农村劳动力就业,统筹做好退役军人、妇女、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

  四是促进人力资源社会性流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进一步完善本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完善全谱系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积极探索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作机制。

  五是强化就业动态监测和失业预防。运用大数据强化关联信息分析,完善监测机制,精准研判重点群体的就业状况,制定防范和应对大规模裁员和失业风险应对预案。

  我们将通过以上这些举措,推动本市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有效、创业环境显著改善、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劳动者技能素质不断提升,确保失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保持就业局势持续稳定,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人民网:就业和社保基金是群众的养老钱、保命钱,如何确保这部分资金的安全运行?未来五年对就业和社保资金监督管理有什么举措?

  费予清:就业资金是各项就业惠民政策落实落地的“助推器”和“压舱石”,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养老钱、保命钱,就业资金和社保基金事关国计民生,防范化解资金和基金运行风险、确保安全有序是我们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的重点工作。

  未来五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资金和基金监督管理,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严查严管严治,全力以赴筑牢资金和基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坚决守好安全底线,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监管制度,加强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力。研究制定就业资金监管办法和社保基金行政监督办法,推进资金和基金监管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加强对违法案件的查办协作,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形成联动打击资金和基金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查处欺诈、套取和挪用贪占就业资金及社保基金等违法行为,加大打击的震慑力度,织牢织密安全“保护网”。将违法单位或个人纳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开展联合惩戒,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二是创新监管手段,借助专业力量,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加大监管力度。我们将充分运用“一网通办”等平台和采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信息共享比对和数据稽核监督,提升非现场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聚焦高风险业务、投诉举报线索等,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现场检查、审计和专项整治,形成资金和基金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充分借助社会专业审计机构开展检查工作,发挥其专业性、规范性及相对独立性优势,积极开展社会监督。

  三是进一步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营造共同维护资金安全的社会氛围。我们将加大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规定的宣传力度,畅通举报、投诉渠道,依法受理和查处涉嫌欺诈、套取资金和基金的违法行为。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就业资金、社保基金监督。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曝光欺诈、套取资金典型案件,形成打击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四是推进社保基金预算和绩效评价一体化改革,提高社保基金预算管理水平。扎实推进社保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形成“预算决策有评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不断完善社保政策,提高社保基金预算管理水平。主动接受人大、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社保基金预算的监督,全力落实问题整改,促进社保基金的规范管理和安全运行。总之一句话,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各项基金安全。

  劳动报:规划提出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积极促进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请问“十四五”期间这方面有哪些考虑?

  谈琳:劳动关系工作一头连着劳动者,一头连着企业,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我们始终坚持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注重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既坚决阻止企业恶意侵害劳动者权益,又努力在法律框架内赋予企业必要的用工灵活性和经营自主权,以保市场主体促居民就业,以企业蓬勃发展促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提高。

  “十三五”期间,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源头治理,持续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健全劳动关系矛盾应急处置机制,5年内全市劳动关系保持总体和谐稳定。通过系统治理,根治欠薪取得积极进展,自国务院组织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以来,每年均获A级。通过综合治理,调解仲裁机制不断完善,“互联网+调解仲裁”新模式逐步推广,全市调解仲裁结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优化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正确处理好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关系,积极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合作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主要有四方面举措。一是建立健全根治欠薪长效机制。严格落实部门和属地监管责任,统筹资源力量实施欠薪联合治理,通过加大失信惩戒、行刑衔接等形式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加强欠薪案件主动排摸和提前预防的力度,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及时预警、有效处置。

  二是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法律适用研究,指导企业合理确定劳动者权利义务,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安全性。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提质扩面,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对企业用工的指导服务,推动企业不断提升用工管理水平。

  三是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提升调解仲裁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发挥调解基础性作用,力争70%以上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能得到就近便利的先行调解,50%以上的案件能化解在基层调解组织。加强仲裁标准化建设,提高办案水平,提升仲裁终结率。

  四是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畅通劳动者举报投诉渠道,坚持“24小时接受举报,365天监察无休”。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综合执法职能,创新执法方式、规范执法程序、提升执法能力,提高执法精准度。建设智慧监察系统,完善监测预警功能,及时妥善化解劳动关系矛盾。

  我们将通过以上举措,不断提升本市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推动实现市民体面劳动、企业健康发展、劳动关系持续和谐稳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受疫情影响,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延期到明年举行,目前筹备情况怎么样?要举办一届富有新意影响广泛的世界技能大赛有哪些重点推进?

  赵永峰:上海举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推动下,中国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是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在技能领域交流互鉴,推动全球技能运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规划》的重大事项之一。举办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就是广泛宣扬“一技之长、能动天下”的理念,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大力培养符合国际标准、贴近中国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助力疫情后全球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

  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于2022年10月12日至17日举办。前期,在国家人社部和世界技能组织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上海世赛筹办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目前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有序推进赛事组织工作。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规划了11个场馆、约30多万平方米的赛场总体布局,同世界技能组织共同确定了63个比赛项目,其中新增了9个代表当今职业技能发展方向的比赛项目。

  二是精心策划世界技能大会和世界技能博览会方案。将“新青年、新技能、新梦想——实现技能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技能大会主题,并明确了5个大会议题。制定完成了世界技能博览会的基本构架,启动“一校一队”、“观众体验”活动的总体策划,确定了把“一技之长、能动天下”作为上海世赛主题口号。

  三是稳步推动世界技能博物馆筹建。目前,博物馆场馆修缮改造、展品征集、展陈设计施工一体化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已征集国内外展品1331组,约6000平方米的六大展区正在有序布展。

  四是全面启动世赛综合服务保障。梳理制定了700余项工作任务清单和施工路线图,制定了近20个世赛筹办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接洽意向赞助商300余家,100余家明确了赞助方案。世赛套餐、信息化建设、志愿者服务和安全保障等工作正有序推进。

  五是持续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成功举办了“迎世赛点亮技能之光”、外交官“走进世赛”等主题活动,先后策划了世界技能大赛会旗登珠峰、赴南极,冠名长征二号丁火箭等系列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登峰·造极·探日”的宣传“组合拳”,得到了各位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在国际社会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大赛筹办工作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办成一届富有新意、影响广泛的世界技能大赛”的指示要求,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推进各项筹办工作。

  一是科学研究制定上海世赛疫情防控政策。既要认真遵循办赛标准,又要积极探索疫情时期的办赛模式。我们将加强与世界技能组织的沟通协调,借鉴北京冬奥会等办赛经验,共同研究制定上海世赛疫情防控政策,并适时对外发布。我们将本着对参赛选手和裁判等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落实国家疫情防控总体部署,坚决把疫情防控要求贯彻世赛筹办全过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努力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世界技能大赛。

  二是深入推进世赛筹办各项工作。细化完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各项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按照“绿色、科学、智慧”的办赛原则,全面推进赛事组织和场馆运行工作。及时制定和发布大赛套餐,进一步优化大会方案,积极筹办策划好世界技能大会和世界技能博览会。

  三是精心精致筹建世界技能博物馆。坚持“展品为王”的理念,持续开展展品征集工作,努力将世界技能博物馆建设成“传世之作”。持续深化展陈、设计和施工一体化工程,遴选专业团队参与展陈布展工作。世界技能博物馆坐落于美丽的杨浦滨江,根据目前计划将于2022年10月正式对外开馆。届时欢迎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前往“打卡”,亲身体验技能的魅力。

  四是充分发挥世赛的溢出效应。我们将以举办此次大赛为契机,积极参加世界技能组织主办的战略会议、世界技能大会特别会议,加强同各国在技能领域的交流互鉴。建立健全上海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和激励广大劳动者热爱技能、学习技能、投身技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努力把上海打造成中国的技能之都,成为中国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热土。

  澎湃新闻:能否具体介绍下,未来的职业技能培训将如何发展?

  张岚: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训是就业之基。近年来,上海以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筹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初步形成了一支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具有一定规模、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十三五”期间,本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22.3万人次,核发各类技能评价证书140.1万本,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6万人。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投入力度,进一步发挥培训促就业、助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举措有几项。

  一是继续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补贴培训政策。支持大企业自主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职工的培训服务,全面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大对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失业人员、退役士兵、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力度,加快新职业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推进“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推广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培训新模式。

  二是进一步深化技能评价体制改革。我们将推动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提质扩面,健全人社牵头、部门协同、市区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大力推进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充分落实企业评价自主权。有序推进社会化技能等级认定,扩大评价覆盖面,提升评价质量,确保证书含金量,为更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依据和参考。

  三是不断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力度。我们将做好本市各类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工作,加大奖励和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获得感和荣誉感。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扩大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资助对象的覆盖面。探索推动新型技师学院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其高技能人才培养主引擎作用。

  四是持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我们将健全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导向、市赛为主体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完善集训基地建设、选手培养选拔、专家团队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以赴做好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家技能大赛集训和参赛工作。借鉴世赛办赛模式,组织开展本市职业技能竞赛,支持并指导各区、各行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和技能比武活动。

  五是支持先行先试和合作交流。支持浦东新区、五大新城、长三角示范区等有条件和需求的区域,以及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在培训开发、技能等级认定、技能交流等方面先行先试,成为职业能力建设领域先行先试“自贸区”。积极引进国外优质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和认证证书,促进技能领域国际交流和能级提升。加强长三角技能培训领域交流合作,在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等级认定和技能竞赛等方面探索推进改革创新、合作互通、共谋发展。

  界面新闻:此次规划中将企业年金覆盖面作为一项主要指标,提出新增参保人数50万人,新增基金规模500亿元的目标,具体将如何推动实现目标?

  费予清:推进企业年金发展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截至2020年底,本市企业年金制度覆盖参保单位1.02万户,参保职工142.92万人,基金规模达到974.59亿元。

  为实现 “十四五”期间工作目标,我们将具体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加大政策支持。根据《企业年金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完善本市企业年金政策办法,鼓励和引导各类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的基础上自主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努力扩大企业年金制度覆盖面。主要措施包括:鼓励有条件的事业单位为编制外人员建立企业年金;试点开展由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虹桥商务区等片区统一发起建立人才企业年金;探索建立劳务派遣人员企业年金等。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险需求为重点,加大企业年金政策宣传力度,打造“广覆盖、多角度、有侧重”的政策宣传模式,提升企业年金的公众关注度、社会知晓度及职工参与度,为企业年金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力促形成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社会共识。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企业年金数字化建设,加强部门间数据资源的共享应用,优化办事流程,构建企业年金网上备案服务平台;建立信息公开和统计报告制度,畅通政府、用人单位、年金基金管理机构三方沟通合作渠道,为用人单位和职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务。

  四是健全工作机制。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工会等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协同协作,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本市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我们希望所有有条件的企业都能加入进来。

  文汇报:规划重大事项提出要建设数字社保服务平台,请问具体将如何推进?未来市民在实际应用中会有哪些可以期待的便利?

  费予清:任何一项民生服务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支持,现在也有越来越多市民希望所有服务都能在网上完成,我们未来在“十四五”期间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围绕“经办服务智能化建设”这一核心,深入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在建设全程网办平台、电子证照平台和智慧服务功能基础上,全力打造数字社保服务新平台,以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一是以“技术赋能”实现流程更畅。探索社保业务“一件事”,实现部分高频业务“一体化申请、一体化办理、一体化反馈”;推进全流程“不见面办理”,加速实现社保业务“全程网办”,让服务对象“少跑路”“免排队”,力争实现社保办事“零次跑”。比如通过登记缴费一体化,服务对象仅需在网上一次性提交就业备案、参保缴费申请,就可实现参保业务“网上一口受理、后台一体审核、结果一并反馈”。

  二是让“数据跑路”实现材料更简。充分利用前端业务数据共享和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等技术手段,深化拓展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和深度,进一步精简办事材料,力争实现“零材料”办事。比如,原先需要服务对象提供的身份证复印件、一次性计划生育奖励费审批表、死亡证明、工伤医药费发票等纸质材料,均可通过数据共享调取相应的电子证照信息或数据而免于提交。

  三是以“用户思维”实现服务更优。根据服务对象的参保状态变化,自动汇聚服务对象能够享受的社保服务,智能推荐服务对象“想了解、想办理”的社保业务,智能展示“我要办、我在办、我已办、我要查”的事项;智能提示关联业务的办理,着力打通社保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惠民政策、便民服务主动、及时送到群众身边。比如:针对临近法定退休年龄人员,主动推送退休待遇申领经办服务指南;针对完成工伤认定、鉴定人员,精准推送工伤保险待遇申领等信息;针对企业,及时提供参保登记、人员变动、待遇申领等社保办事服务的信息和指导。

  四是以“应用牵引”实现渠道更广。在“全业务上网、全流程网办”基础上,大力拓展个人业务的移动端应用,开通移动端办理渠道,实现社保个人业务“掌上申请、即时办结、实时反馈”。比如:提供“掌上社保”经办查询服务,将参保对象的社保个人账户信息和权益信息“装进口袋”,实现各类社保参保缴费证明、个人权益记录信息在手机端“可查询、可下载、可打印”。可以非常方便地随时查到所有信息。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