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3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下午)

2022-05-30

  新华社:前段时间,本市举行了第十批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案例。我们注意到不少案例是新片区“首发”的。推动金融先行先试是新片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请简要介绍下一年来新片区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成效?

  李军:临港新片区是上海金融先行先试的重要承载区。一年来,我们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五个重要”要求,加快推进《新片区总体方案》和人民银行等发布的“金融30条”有关举措落实落地。在国家在沪金融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下,新片区初步搭建起了适应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需要、便利资金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体系,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可以概括为“五个新”。

  一是加大压力测试、开展开放型金融制度创新“迈出新步伐”。如,人行上海总部在本市率先实施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截至6月末惠及新片区66家企业。今年5月,该项举措被复制推广至全市供应链、产业链及外贸企业。先行试点实施一次性外债登记,外汇局上海市分局大幅简化办理跨境融资业务流程,推动外汇收支便利化,更好服务企业贸易和投资,允许银行直接办理企业外债注销登记业务等(上述两项试点被选入第十批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案例)。

  二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金融服务重点产业发展“走出新路子”。如,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银行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获批通过其附属机构在沪开展股权投资业务,重点投资新片区建设(这也是“金融30条”为新片区建设量身定做的重要举措之一),交银资本、农银资本(注册在新片区)已明确在新片区开展股权投资意向。创新金融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举措,在全市探索实施重点企业贷款贴息,对新片区相关重点企业给予最高200BP的贷款贴息,助力打造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

  率先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帮助企业更好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该举措也入选第十批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案例,并于5月推广到全市“两链”及外贸企业)。截至7月末,业务规模达7亿元。上海票据交易所在新片区启动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转让服务平台建设,预计将于11月份在第三届进口博览会期间上线运行第一期产品。

  三是大力发展跨境金融、着力增强国内国际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实现新突破”。如,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试点,支持跨国企业集团在境内外成员之间集中开展本外币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业务,目前新片区已有2家企业集团建立资金池。依托新片区空港、海港优势,融资租赁业实现创新发展。目前已落地飞机、船舶等大型装备SPV项目子公司5个。注册在区内的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允许共享外债额度。

  四是落实金融对外开放措施、吸引集聚各类中外资金融机构“谱写新篇章”。如,中行和法国东方汇理合资成立的汇华理财公司落户新片区,这是我国第一家由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新片区专门发布了集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10条具体措施,目前已有外资银行提出在新片区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意向。

  加快金融资源要素在新片区集聚。建行、中行、农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在新片区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8家银行设立新片区分行,并出台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就在发布会的同时,浦发银行正在发布“新片区金融服务2.0版方案”。目前,新片区已吸引20多家金融机构(拟)新建办公楼。

  五是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探索更加灵活的金融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创造新特色”。如,人民银行(外汇局)原则同意在新片区设立中心支行(支局),加快推进跨境人民币和外汇管理等改革创新。上海银保监局支持区内保险分支机构准入“审批”改“备案”。上海证监局支持中证资本市场法律服务中心落户新片区,更好地服务资本市场建设。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研究将小额贷款公司等的变更审批权限下放至新片区。上海金融法院发布服务保障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15条举措。

  解放日报:新片区设立后,为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了各类产业、规划、人才等政策70个,这些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

  朱芝松:临港新片区成立以来,管委会以习近平总书记“五个重要”指示要求为统领,以《总体方案》、《特殊支持政策》、《管理办法》为依据,在国家部委、上海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前沿产业、创新生态、现代服务业、人才高地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家、上海市、管委会已累计出台107个政策文件,仅管委会牵头制定的政策文件就有70个,初步建立了一套精准有效、竞争力强的政策体系,有力支撑了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重点,加快推进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及创新生态政策的出台与落地。管委会制定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四大前沿产业领域,集中出台相关专项措施,并对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高端装备首台套、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等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构筑了“1+4+X”产业及创新生态支持政策体系。

  截至2020年7月30日,12家企业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8个项目已立项,拟扶持专项资金35亿,企业已获得扶持资金10.75亿,撬动社会投资176.4亿;237个项目申报“1+4”政策扶持,133个项目已获支持,扶持资金总计8119.21万元;201家企业申报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专项,88个项目进入立项评审。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上海市工业互联网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等5个重大科创平台获得支持。

  这些政策的出台,创造了新片区良好的投资环境。至2020年7月30日,已累计签约前沿产业项目约120个,涉及总投资超过1700亿元。闻泰科技、格科微电子、进平新能源、透景生命、君实生物、药明康德等行业头部企业、领军企业落地。

  二是完善功能,加快服务业政策出台落地。管委会出台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新型贸易、跨境金融、高端航运、专业服务、信息服务业的扶持,出台促进城市商业、旅游、文化、体育等生活服务业发展政策。吸引太平洋保险、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和投资公司60余家落户,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国际金融创新中心、交通银行离岸金融中心等四个功能性平台落地。

  引进万达广场、百联商业综合体及红星美凯龙等商业龙头项目落地,年内将新增12万平米商业网点设施。与东方明珠等五家市场主体达成全面战略合作项目计划,拟投资建设“影视工业4.0示范实践区”。引进了“体汇+”、美帆俱乐部等知名企业参与临港新片区体育事业发展;加快挖掘临港特色旅游资源,“临港智旅”工业旅游首批6条线路7月30日启动。

  三是以人为本,加快集聚海内外人才的综合配套政策出台落地。国内人才方面,通过对人才梯度化引进体系进行政策突破,发出居住证专项加分推荐函14份;居住证转常住户口“7转5”推荐函157份、“7转3”推荐函39份,已落户60人;新增人才引进重点机构61家,受理人才引进直接落户申请74例,成功落户9户;留学回国人员落户申请20例,成功落户12户。

  海外人才方面,拓宽海外人才停居留便利,27位外籍人才及家属获得最长5年的居留许可,推荐9名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探索口岸电子签证制度,指定“白名单”、“绿名单”机构34家。开展境外人才备案执业,美、英、港、台4地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证券交易商等14种职业资格可在新片区备案后执业;开放执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等3类已可在新片区参加考试。

  下阶段,新片区管委会将进一步完善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一是持续抓好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抓紧出台洋山特殊综保区、金融开放与创新等部分政策文件的实施细则,加快出台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总部经济政策,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二是在保持政策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政策执行情况适时微调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市场主体的满意度;三是积极探索政策制度创新,为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建设提供更好的政策制度供给。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是全国唯一一个特殊综合保税区,海关从哪些方面发挥它的特殊性,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考虑?

  施健:根据国务院的定位和要求,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要在全面实施综合保税区政策的基础上,实施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和制度。上海海关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自由贸易园区,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全力构建全新的管理理念、模式和制度。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申报模式上,除法律法规要求必须申报的外,“一线”对于不涉证、不涉检的货物,采用径行放行,企业可以直接提货、发货;“二线”由以往区内外企业双侧申报制度改为区外企业单侧申报制度。

  二是贸易管制上,除涉及国际公约、条约、协定或涉及安全准入管理的货物,确需在“一线”验核监管证件外,其余在“二线”验核。对依法实施检疫的货物,原则上在口岸完成,经海关批准也可在区内实施检疫。对入境检验的货物,原则上在二线实施。对涉证涉检货物在“一线”或“二线”只验核一次,不重复验核。

  三是区内管理上,海关取消账册管理,不要求区内企业单独设立海关账册,免于手册核销、单耗管理等海关常规监管,实行区内企业自律管理,海关不干预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企业可依法开展中转、集拼、存储、加工、制造、交易、展示、研发、再制造、检测维修、分销和配送等业务。货物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不设存储期限。

  四是统计制度上,改变原有实时、逐票统计的方式,将统计数据采集手段前伸至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管理机构建立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自动汇总。

  五是在信息化管理上,依托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开发建设的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搭建统一规范、真实可靠的信息底账库,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可溯、责任可究。

  六是协同管理上,作为特殊综保区管理机构,由管委会建立企业信用、重大事件、年报披露等信息主动公示制度,体现共管共治。

  下一步,上海海关将按照“优化、完善、升级、再创新”的改革工作思路,重点围绕充分发挥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两特”作用,加快推进政策突破和制度创新,打造先进的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海关监管体制机制,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

  中新社:市政府分两批赋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等事权1170项,赋权力度很大,请问主要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对赋权后如何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有什么安排?

  盛强:赋予临港新片区市、区两级经济管理权限和改革自主权,是支持临港新片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后,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依据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和《管理办法》等规定,按照“应放尽放、审管衔接、市区同步”的原则,分批推进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集中行使有关事权工作。

  第一批517项事项,已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集中行使。第二批653项事项,日前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即将向社会公布,将于今年11月1日起正式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集中行使。这1170项事项交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集中行使,经过了市、区相关部门的深入研究论证,主要希望发挥两方面作用:

  一是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和发展。赋予临港新片区相关经济管理权限,是为了进一步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快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聚集、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所以,只要是有利于临港新片区建设和发展的事权,“应放尽放”。比如,为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快聚集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将国内人才引进落户、留学回国人员落户2项审批权交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集中行使,大大缩短了引进人才的办事周期,5月份以来已成功落户21人。

  二是支持临港新片区深化改革创新。向临港新片区赋权,不是简单地转移事权,而是为了支持临港新片区探索更深层次的改革创新,承担更高水平的压力测试,为上海乃至全国提供更多的临港经验。比如,为支持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建立原产地、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等特殊领域风险精准监测机制,集中行使了市、区两级知识产权部门的74项审批管理和监管执法事权。

  第一批事项集中行使以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在深化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政府服务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很有力度、富有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市、区相关部门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做好第二批集中行使事项交接工作,尽快承接落实到位。同时,围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支持临港新片区继续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在深化实施告知承诺制度、探索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完善工程建设项目一体化审批服务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二是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和综合窗口建设,推动各类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率先开展“一件事”业务流程再造、“两个免于提交”、“无人干预自动办理”等专项改革。三是全面提升风险防范化解水平,依托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等,优化审管衔接机制、区域联动机制,进一步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打造科学管用的风险防控体系。

  第一财经:中央要求加快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上海市提出要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请问新片区在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支持举措?

  朱民:中央要求新片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新片区可以发挥其他地方不具备条件的特殊作用,在内循环中引领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在双循环中提升要素市场的内外联通效率。

  一是引领带动国内产业升级,为内循环提供新动能,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引进国际前沿水平产业项目,建立健全功能性产业政策和制度体系,强化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布局合作,引领带动国内相关产业链的高级化进程。

  目前,国家已经发布了支持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新片区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产业支持政策,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高度关注。近期,新片区还将重点建设“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和“信息飞鱼”四大重点产业园区。预计到今年年底,仅集成电路领域的落地项目总投资就将超过1000亿元。

  二是在双循环中发挥要素市场的联通功能,就是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发挥高标准、全方位开放的全局性先导作用,构建国内外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最优制度环境,打造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领域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功能性平台。

  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通功能,关键是建立高度开放和安全可靠的制度体系和市场体系。目前,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5自由1便利”政策和制度体系正在稳步、快速推进,78项任务中已经落地45项。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特殊综合保税区”独特的区位、产业和政策优势,实施最高标准、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国际化的要素市场价格信号为引领,不断完善要素高效配置的竞争性市场机制。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国家相关部委已经发文,明确临港新片区内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行业企业自成立之日起5年内享受15%企业所得税税率,这对于新片区重点产业发展将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卢华:近期,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20〕38号,以下简称“财税38号文”),明确临港新片区内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行业企业自成立之日起5年内享受15%企业所得税税率,文件自2020年1月1日起实施,之前已在新片区注册登记的企业可自2020年至设立满5年期限内享受此项优惠政策。

  此项政策聚焦新片区发展战略需要,对科技含量高、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外开放度要求高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行业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将有效促进新片区重点产业提升能级、高质量发展。下面,我重点讲三点认识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是从政策实施的预期降负效果看,能适当降低相关企业的税收成本。财税38号文对新片区重点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但具有科技属性的新设企业,从成立之日起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相同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推动区内重点行业企业尽快发展壮大。另外,从政策实施的公平性、统一性出发,文件对部分前期已在新片区设立但不满5年的相关企业也纳入政策享受范围,与区内新设企业联动创新发展,切实降低企业的税负,帮助企业轻装上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二是从政策设计的预期发展导向看,能积极推动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政策设计时,财税38号文对重点产业企业享受政策的条件仅设置了相关技术指标,而不涉及相关财务指标,这与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等其他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设置技术指标和财务指标明显不同,充分体现新片区重点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在鼓励技术创新方面的导向作用,支持企业聚焦技术创新发展的投入和产出,为最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

  三是从政策实施的预期辐射效应看,能有效吸引产业资源的集聚发展。新片区重点产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产业、企业、产品、技术在新片区开展基础性、应用性研究活动,并对核心产业的配套领域给予全产业链的税收优惠全覆盖,完善产业链布局,形成技术创新引领和产业集聚辐射效应,推动新片区成为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科技进步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为加快推动税收优惠政策尽快落地实施,本市将依托市经信委作为产业主管部门具有的行业管理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新片区管委会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具有的属地化管理服务优势开展重点产业企业优惠资格认定工作,上海市财税部门将会同市经信委、新片区管委会发布新片区重点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届时,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经资格认定后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有效降低税负,加快创新发展。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