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大家都比较关心疫情防控,今年上海书展将采取哪些具体防控措施?

  徐炯:确实这个问题今年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我们在书展的预定目标方面提了两条,也就是今年的两个关键词:安全和出彩。为了确保疫情防控要求,本届书展依照疫情联防联控相关要求,制定了严密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

  一、完善展会现场的防疫工作体系和应急预案,专设卫生工作组,统筹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置工作。

  二、结合场馆面积,测算设置总人次、日人次、场馆瞬时承载人(次)的上限,调控现场参观人流,一旦场内的人数达到了我们规定的峰值,马上采取措施,暂停观众进场,努力降低场馆内人员密度。

  所以我们今年提出,请各个出版社多带新书、好书来,但不要带太多的书来。今年现场销售将和线上销售结合起来,所以我们提倡出版社可以出样展示,但是不要带太多的副本,现场不能供应的,可以请读者在线上购买,而且可以送到家。这样书少一点,但尽可能多地给读者留出空间,对安全有利,对提高读者现场观展的舒适度也有利,希望广大读者可以理解。

  此外,今年我们将分出不同时段进场离场。比如我们现在初步考虑,日场跟夜场要分段,当中要留出一段时间用于现场清理和消毒工作。今年所有票证采取实名预约制,做到可查询、可追踪,做好观众信息动态监测。本届书展将采用线下实体票与线上电子票同步销售的模式,线下实体票采取预售制,展会现场不出售实体票。线上电子票展前、展中均有发售,并作为现场人数调控的手段。一旦达到警戒值,立即停止线上电子票的销售。

  我们也在积极学习已经恢复举办的各种展览的防疫抗疫经验,包括过几天就要开幕的电影节、这个月底将开幕的CHINA JOY等等,借鉴他们在管控人流、做好现场防疫工作等方面的经验,不断完善我们的方案。

  在这里我特别要对广大市民读者说一句,今年的防控举措会给广大市民读者带来一些不便,我们深感歉意,但是我想大家都能够理解、支持和配合,毕竟安全第一。我们会通过上海发布、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本市主要媒体、各大重点新媒体平台以及“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线上平台、官网、官微、微信公号等多个渠道,及时发布相关公告提示。当然也会有一些动态的提示,比如一旦预计现场客流会达到峰值,我们也会及时做好信息发布,请大家就不要再一路奔波来到主会场。

  今年我们将通过分会场配置更多的活动资源,来做好主会场的分流工作。分会场分布在全市的各处,更方便广大市民就近抵达。此外,今年线上的内容会大大丰富,功能大大提升,不仅能够看直播,还能够现场买书,现场查询有哪些书等等,我们也希望通过线上“书香满城”做好分流工作。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书展重新设计规划了实体书店品牌馆,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另外书展对于实体书店发展的推动是怎么体现的?

  徐炯:前几年为了支持上海实体书店的复苏,我们在书展中引进了不少实体书店,当时主要是为了提高这些书店的知名度。比如,钟书阁刚进书展的时候知名度并不是那么高,远没有成为网红,但是进了书展以后知名度不断提升,经过它自身的努力,现在已经成为上海实体书店中的知名品牌。又比如上海三联书店,之前把它准备开的新书店形态在上海书展上率先亮相,此后才搬到佘山,开出“山脚下的书店”。可以说这些尝试对实体书店的复苏和发展是有所推动的。

  今年我们把这些实体书店从上海展览中心的主体建筑中搬出来,专门给他们搭了一个区域,一方面增加了实体书店的参展面积,另一方面也让它们更集中,这个区域离一个入口很近,也希望吸引更多观众去参观。

  这次我们希望这些实体书店能够提供给读者“沉浸式的体验”,我相信今年实体书店布置出来的模样,会和原来在展馆内的展位上布置出来的不太一样,原先在展位上去搭一个书店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这次实体书店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提供沉浸式的体验,更像一个书店,而不是一个摊位了。

  此外,我们希望今年能展示实体书店更多的功能,就是现在讲的“书店+”模式。实体书店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咖啡、文化创意的衍生产品等等。有些还有它自己的“书店+”模式,比如说有些实体书店我们看到这两年有书店+乐器的培训模式。所以有更大的场地,就能有更好的布局,可以更充分地展示实体书店的多元化功能。这是我们今年把实体书店移到建筑外的想法。同时我想今年很多实体书店都会有现场的直播室,线上线下融合。

  除了早期希望通过书展提高实体书店的能见度,这两年我们逐渐希望把书店的一些新的概念在上海书展上面展示,希望对同行有所启发,对整个行业有所释放和带动。比如讲书店的所谓颜值,书店也要讲究设计,让大家进去以后很惊喜,觉得原来书店可以是这样的。这两年上海书展在努力推广这个概念,包括出版社的展位,我们也要求他们不求豪华,不求多余的设计,但是要精心,要有创意。还有更实质性的就是我刚刚讲的一些“书店+”的探索,我们希望在现场进行展示跟推广。

  上海日报:今年书展有很大比重的活动是放在了线上,能不能介绍一下,其中哪些是我们今年的创新之举,会比较有亮点?今年场馆面积首次扩展到了2.6万平方米,增加了10.8%,这是怎么做到的?

  徐炯:今年我们跟上海展览中心密切合作,与中国上海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及其下属展览公司共同努力挖潜,在室外多搭了一些棚,所以展览面积有所增加。这样一来不仅空间扩大了,整个布局也更加合理。

  以往不仅是上海书展,全国其他书展都会有一些活动在网上同步举办。但是今年疫情期间,举办“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这个活动,是我们的一次练兵。过去的活动是哪个单位办,就通常在它自己的平台上发布。这个平台就好比我们街头的小店,受众是有限的,传播力和影响面也有限。

  今年我们网上的活动,除了这些“小店”还在发挥它的作用以外,我们利用了一些大的平台,比如说刚才提到的澎湃新闻、看看新闻、上观新闻、东方网等等,还有现在的B站、喜马拉雅、小红书等等,这些平台本身就受众广泛,它就不是一家小店了,是一个超级的大卖场,能够辐射到的人群数量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家知道上海书展有一个中央舞台,在中央大厅里面,今年网上我们也会有一个虚拟的中央舞台,也就是我们即将发布的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通过这个中央舞台,我们可以到达刚才我讲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平台,然后组合起来,会成为上海书展一个大的传播平台,所以我相信今年线上的活动和过去的效应会不一样。但因为是初次尝试,实际效果怎么样,还有待观察和总结。

  另一方面,今年参与的这些网站各有特点,它所覆盖到的人群是不一样的,可以帮助我们出圈。比如说B站的受众可能是特别年轻的人群,也许原来他更喜欢看影视剧、玩游戏,对阅读倒不是读得太多或者会偏于某一个门类。那么通过这次上海书展跟这些平台的合作,我们希望使他们的受众能接触到一些不同的阅读内容。我们的阅读圈不能局限在本来就是阅读爱好者的那个比较小的圈子当中,希望能够出圈,这个我觉得是推广阅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今年我们特别强调的。

  东方网:今年书展期间会继续推出“七系列”活动,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些活动的详细情况?

  徐炯:“七系列”活动现在还在积极筹划中,仍在不断完善。今年初步定下来有十个“七系列”的活动,一个就是“国学七天七堂课”,这是前年第一次做的,正是受它的启发,去年引申出了十个“七系列”。我想今年应该还是在友谊会堂固定的活动区域、固定时间,请的主讲嘉宾也都是国学方面的大学者、大教授。

  我们去年开始有了主题图书的七天七讲,今年也将在中央舞台固定时段推出,具体的书目现在还在优化。“七系列”的活动是主办方向各个出版社征集后组合推出的,大家推荐了不少的图书和活动,我们现在还在进一步筛选中。十个“七系列”全部成型以后,我们将及时发布。

  这里我再补充讲一下刚才我提到的“作家餐桌计划”。上海书展的口号叫“我爱读书,我爱生活”,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也在不断深化。我认为你也可以反过来读:“我爱生活,我爱读书”,因为热爱生活,所以想使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品质、更美好。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很重要的就是要有生活的知识和智慧,这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刚才我举的一些例子可能是比较接地气的,并不是那么高大上,比如像吃得更健康、更懂穿的道道,这些我觉得都可以通过阅读来提高。

  实际上,现在很多实体书店当中,这部分的书籍往往是和这部分的产品放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生活美学。所以刚才我讲,上海书展要走出阅读爱好者的那个小小的圈子,其中一层意思就是,阅读其实是每个人的需求,不要把阅读狭窄化。我们固然鼓励阅读作为一种高尚的生活内容、作为一种爱好,同时我觉得在普通的生活中,通过阅读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的乐趣。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