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6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解放日报:想请问张全主任一个问题,刚刚您提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以及新医疗器械装备、智能机器人等新产品被应用在抗疫一线,您可否举例介绍一下具体用在哪些场合,以及效果如何?

  张全:这次上海在抗疫防控、治病救人过程中,广泛应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包括智能机器人等装备和新技术,为防控广泛赋能。比如,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对防控中查找疑似感染人群等工作都有好处,有助于提高效率。智能机器人主要是在消毒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诊疗过程中,我们不但提供了大型的仪器和装备,同时赋予了带有人工智能的软件,对装备本身提高效率、提高准确度,发挥辅助诊疗功能都有很大的好处。

  随着防控和治疗工作的深入,随着社会的进步,我想今后这种赋能作用应该会越来越大。下一步,我们还要持续在这些新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平战结合”——平时提高能力,战时才能拉得出、打得响。

  新闻晨报:之前上海公布了《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这份“上海方案”很受关注,请问方案里的治疗方式在临床救治中效果如何?

  衣承东:新冠肺炎起病急、发展快,上海专家以国家指导方案为基础,结合临床经验和病人临床实际情况,在临床救治的同时,边摸索、边发现、边调整和边总结,形成了《上海市“2019新冠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也就是你刚刚说的“上海方案”。在阻止轻中度患者向重症发展、提高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方面,“上海方案”有三方面的突破。

  一是在临床思维上,形成了分类治疗、精准治疗、系统治疗的理念。

  二是在治疗方法上,突显了多学科融合的序贯支持治疗。

  三是在标本兼治上,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独特模式,率先提出了安全性更好的羟氯喹治疗轻中度新冠病毒病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已入组184例。初步结果显示羟氯喹治疗有效且更安全,在“上海方案”中治疗性药物列首位。明确了新冠病毒病转重症的临床检测指标,并据此进行早期干预。通过新的血液过滤、蛋白酶抑制剂应用等措施有效救治了重症患者。

  上海方案在武汉前方的使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上海方案中医治疗以大承气汤为主,使用后减少了激素应用,防止了激素应用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促进了患者康复。上海方案中清热宣肺的荆银合剂,在雷神山医院、部分方舱医院使用中取得较好效果。3月12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办、世界卫生组织协办的国际通报会上也和与会专家分享了上海方案。

  东方网:医疗器械是疫情防控重要物资,对于转产口罩、防护服等应急防护品的企业,药监部门如何开展应急审批服务的?

  闻大翔:疫情发生后,上海市药品监管局按照“统一指挥、提前介入、随到随审、科学审批”的原则,主动靠前服务、快速应急审批、强化证后监管,全力做好疫情防控重点企业转产审批和监管工作。

  一是调查摸底、勘查评估。我们对全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全盘摸底,动员已有产品的企业尽快复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增加医用防护用品的生产范围。联系市经信委等部门,共同协商适合转产的企业名单。先后去17家待选企业勘查生产现场,也通过召开专家视频会议等方式,评估企业的厂房条件、设备配备、原料供给、人员配备等情况,从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到应急审批的通道。

  二是全力以赴开展应急审批。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由审批、审评、体系及检测等各部门组成的应急专项工作小组。按照注册管理的规定,产品申请注册包括注册检测、注册申请、技术审评、现场核查、行政审批等各环节,在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后,再核发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对于进入应急审批通道后,我们将上述几个环节由串联审批模式改为并联审批,在企业提交资料前,做到检验检测、技术审评、体系核查和生产许可工作“四同步”推进,在确保标准和质量要求不降低的情况下,将时限由法定60个工作日完成的工作压缩到2-3周完成。

  三是全程跟踪指导。针对转产的企业建立了“一企一策”。从前期为企业筛选生产场地、到洁净车间建造、车间验证、再到为企业法规培训、资料注册、体系核查等全程进行跟踪指导,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帮助企业修改设计工艺、尽快符合质量标准,帮助企业建立符合医疗器械法规要求的生产体系。

  四是加强证后监管。企业转产成功后,取得两证只是产品上市的第一步,要保证生产在符合质量要求的体系下运行,生产制造的成品符合国家标准,为此我们成立专项检查小组,持续加强对应急审批获证企业的监督指导。检查组每周不少于一次现场检查,聚焦风险防控,同时开展质量抽检工作,保证企业产品安全有效、供应稳定。截至目前,本市共有8家企业申报的应急所需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医用防护服产品已完成或正进行应急审批。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科委张主任,您刚才介绍当中提到,接下来会继续完善应对重大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科技协同攻关的体系,想问一下后续工作具体有哪些考虑?

  张全:我们当前主要是抓好防控和治疗的应急工作,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把能力体系和相关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建设好、完善好。下一步市科委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强化。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布局。基础研究决定了我们在今后遇到这类传染病的防控手段能否提升,基础研究是所有工作的源头,做好了会产生厚积薄发的效果。我们下一步要继续推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二是推进关键技术与产品攻关。我们将针对疫苗、抗体、特效药物等关键产品,支持相关企业单位持续攻关。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关键产品赋能。

  三是组建一批医教研用协同的科研基地。布局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这个也要通过“平战结合”的方式,平时没有疫情时也得持续的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等方面,关键时刻才能“拉得出、打得响”。

  四是健全完善本市科研应急调度机制。总结本次抗疫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疫情蔓延进入紧急状态后的科研攻关等方面指挥、行动、保障体系,确保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及时响应。

  五是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这也是我们这次抗疫过程中的一个宝贵经验。在疫情的初期,大家也看到一些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些好的建议,现阶段则是我们中国许多科学家,包括我们的一些医疗器械装备在不断出口,形成全球科技体系合作的态势,大家共同应对疫情。

  澎湃新闻:上周发布会上,吴凡教授代表12位医学专家发布了《疫情防控健康科普上海专家共识》,请问市卫生健康委有什么进一步举措?

  郑锦:为进一步形成疫情防控的最大社会公约数,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市卫生健康委积极采纳《疫情防控健康科普上海专家共识》的建议,在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教委等20多个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强跨部门合作,推进多部门联动,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使健康科普成为健康上海行动的“第一行动”,将推出六条举措。

  一、完善全社会参与的健康科普工作机制。统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医学院校、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等各类资源,打造全市统一的健康科普平台。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科普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建设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资源库,形成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与传播机制。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开展健康科普。培育一批辐射长三角、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健康科普品牌。

  二、开展全民健康科普教育。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全面深入开展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健康理念和知识,培养健康技能。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流动人口、高危人群、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开展精准化健康科普传播。培养市民文明卫生习惯,加快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开发推广适宜技术和支持工具,继续向全市800多万户常住居民家庭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和工具,努力使市民健康素养继续居全国领先水平。

  三、倡导健康科普文化。把健康文化建设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体系,将生命教育纳入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课程。广泛传播医学和健康知识,普及敬畏生命、关爱健康、尊重医学规律的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全社会对医学、医务人员的理解和尊重。

  四、健全应急健康科普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健康科普体系和工作平台,加强专业机构、科普队伍和工作机制建设,完善健康资讯传播网络,在中小学普及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五、推进健康科普学术团体建设。推动健康科普工作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开展学术研究,转化理论成果,不断提升健康科普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推广力,更好发挥健康科普在健康上海行动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

  六、把健康科普全面融入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建立覆盖全市6000余个村居的健康科普网络。将健康科普融入全市3.43万个居民健康自管小组、60.6万个小组成员的活动中,持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能力。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吴凡教授,您现在是上海市应急科研攻关项目负责人,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应急科研攻关特殊性在哪里?现在正在进行的应急科研攻关具体能解决哪些方面问题?

  吴凡:首先回答您第一个问题。应急科研和常规科研相比第一个特点是攻关目标不太一样,它的目标是以应急事件中急需要解决的一些应用问题设立的,比如说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个大目标设定了之后,随着应急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改变,具体的目标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调整。

  第二个特点就是应急科研它是边研究、边应用、边转化。正因为它是要解决现场应用的问题,所以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的过程,有一些成果可能就直接转化成技术、产品,在实践当中加以应用。像刚才讲的这次临床的方案,就是通过摸索总结出来的,直接应用在病人救治过程当中,优化了诊疗效果。

  第三个特点是应急科研往往是多单位平行同步开展科研攻关的,而且是上下游衔接。任何的科研攻关都是有风险的,所以在应急科研攻关时,几家单位同步迅速展开,谁先做出来谁先拿到成果就直接应用,而不是在招标环节比较,确定后就由一家科研机构推进的研发模式。在这其中,上下游是充分衔接的,比如这次的疫情科研攻关中,基因筛出来以后试剂研发马上跟进,这就是上下游衔接。

  第四个特点是及时进行评估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研发的策略、技术还是一些产品,只要在应用过程中发现了它还可以进一步升级优化,应急科研攻关就会不断地对这些策略技术进行评估,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上海市科委及时启动了应急科研攻关的项目,我承担的是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牵头的项目,联合了多家单位、多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一起来攻关。这些单位包括了复旦大学内部的公共卫生学院、大数据研究院,也有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有临床有疾控有大学院校,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多个单位共同联合攻关,开展了《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学研究》。

  在前阶段的攻关研究过程中,我们的研究有六个方面已经应用的成果。一是我们聚焦在新冠肺炎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流行病学特征,对疫情的发生发展做预测和预警。现在正在密切关注的就是境外输入疫情对本市新冠疫情防控有什么影响。这些研究我们会及时形成预警预测报告,提交给领导小组做决策,为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科学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我们研发了一个“传染病智能溯源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其实是一个大数据应用的平台,在这次密切接触者的排摸以及感染者感染来源的追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询问方式,用大数据的系统平台来进行追溯。

  三是我们构建了一个基础模型,揭示新冠病毒在人际传播的条件下,它的传播方式、传播效率、传播强度以及传播范围。这个研究有什么用处呢?在给定的流行的条件下,不同的干预措施会对疫情发展走势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城市的人员沟通、流动的模式不一样,也决定了流行的可能性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研发构建了这个基础模型,就可以用来预判流行的趋势。

  四是针对不同的疫情防控阶段,我们及时评估上海采取的各类各项干预措施、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估以后,我们对控制措施在其他阶段的应用就可以做一个调整,哪些是效果非常好的,哪些是需要升级和优化的,哪些方面我们还可以再做补充的,这可以使得我们的防控措施全面覆盖到位。

  五是针对医院我们研究了医院不同部门防护需要。这次新冠肺炎发生以后,医院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个场所。我们对医院的不同部门如何加强有效的感染控制进行研究,特别是医院内部发热门诊、呼吸门诊还有一般的门诊、外科、普外科等不同部门,都有不同的防护需要。

  六是我们这次通过电话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市民在疫情暴发期间的心理状态,活禽或野味市场访问情况、活禽和野味购买情况、野味消费和流浪动物接触情况等,也做了基础了解。这为疫情防控后期如何管理活禽市场,提供决策参考。

  近阶段我们也特别关注输入性的疫情,研究在其他国家暴发流行病的情况下,现在的防控方式会对本市疫情产生什么影响,可以采取哪些针对性的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在它的报告以及系列访谈会上都谈到了,中国的疫情防控给全世界各国争取了一个月的时间。我想说我们不仅仅是给各个国家争取了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个月当中,通过这些应急科研的攻关,中国帮助全世界加深了对这个病毒的认识,关于诊疗的完整方案,我们也给大家提供了不同策略措施有效性的研究成果。这一系列应急攻关的科研成果,目前正在给世界各国结合本国的情况采取措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证据,这也是我们这次应急攻关科研最大的意义。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