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0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1、文汇报:问一下银保监会领导,去年开始银保监会推出一系列重磅对外开放措施,我想问一下这些措施目前在上海落地的成果,谢谢。

  綦相(银保监会办公厅副主任):谢谢记者提问,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允许我代表银保监会欢迎记者朋友们的到来,银保监会作为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的主办单位之一,我们愿与上海市政府一道,欢迎各界嘉宾、专家和朋友,一起来论坛分享经验与想法,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创意。在这里,我代表银保监会再次感谢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银保监会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关于对外开放这个问题,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并提出了“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要求。中国银保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加快推进银行业保险业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刚才这位记者也提到,去年以来,我们公布了多项对外开放措施,2018年公布了15条对外开放措施,今年5月份又宣布了12条对外开放措施,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实施过程中。应该说,自从公布这些对外开放的措施以来,市场反映积极,外资金融机构来中国投资的意愿非常强烈。近两年银保监会批准了9家外资法人机构准入申请,批准了50多家分支机构的设立申请,同时批准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或者是营运资金250多亿元人民币。中国现有外资法人银行41家,外国银行分行115家,外资保险法人机构57家,外资机构在中国的数量稳步增长。

  今天来到上海参加“陆家嘴论坛”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我也来谈一下关于上海金融对外开放的一些情况。上海是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也是窗口,它的创新、进取、包容、合作的城市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关注、尊敬以及赞誉。上海的金融资源集聚,从金融从业者角度来看,它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金融市场的特质,或者说是要素,它的资金规模、人才密度、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的数量,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程度,乃至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刚才郑局长介绍了,金融增加值对上海GDP贡献接近18%,这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它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辐射能力在全国都是居于前列的,甚至是首屈一指的,并且越来越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活力。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入关键阶段,银保监会大力支持,并与当地的派驻机构上海银保监局一道,积极推动金融对外开放措施在上海的落地实施。

  具体来说,一方面是积极推动外资的银行保险机构在上海落户。去年11月份,我们批准了安联保险集团在上海筹建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同时我们也积极在推动合资的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比如今年4月和5月,工银安盛和交银康联这两家合资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已经获准在上海开业了。我们上海银保监局的同事帮助提供了一组数据,目前,在沪外资法人银行达到21家,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数的一半以上。截至一季度末,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227家营业性外资银行机构在上海落地,这个数量是2001年的4倍多,2001年只有52家;各类外资保险法人以及省级分公司在上海有49家,这跟2001年相比,是当时的3.5倍。从业务规模来看,上海外资银行总资产有1.35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6倍;外资保险业务规模280亿元,较2001年增长11倍,成效非常显著。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引导外资银行保险机构,把自身的发展优势跟本地的实际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扩大对外开放的效应。举几个例子,一是发挥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跨境业务、贸易融资、财富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本地的市场,为上海的市场,为中国的市场引入丰富的产品与成熟的管理做法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中外资银行在具体产品合作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2018年,上海辖内外资法人银行与中资银行新开展合作项目102项,涉及到境外债券发行、债券承销、银团贷款等等,金额近4000亿元,这是2017年的4倍多。三是我们也鼓励中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走进来”的境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在这方面无论是产品创新程度还是机构业务的覆盖面,都有大幅提升。

  总之,作为银行保险的监管者,我们认为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有利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全球竞争力。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在持续提升风险防范和监管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已经发布的这些对外开放的措施,加快配套制度的建设,加强动态的分析评估,提升审慎监管的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促进整个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新时代金融业改革开放行稳致远,谢谢。

  2、上海电台:我想问一下人民银行的罗主任,今年1月份,人民银行联合八部委印发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请问人民银行将如何进一步支持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谢谢。

  罗延枫(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谢谢你的问题。今年1月份,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应该说这个行动计划的发布和实施,实际上是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和行动,是围绕如何把上海真正建设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目标制定的政策。

  围绕这个行动计划的发布和实施,人民银行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聚焦六个方面推动相关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通过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接轨高标准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加大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为全国的金融改革探索路径。

  二是完善金融市场的功能,增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影响力。我们希望进一步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三是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增强金融创新活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各类金融机构的集聚,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金融机构,发展专业的服务机构,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四是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要加大对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支持,加强金融服务上海“四大品牌”建设,深化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

  五是扩大金融开放合作,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尤其是要扩大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在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方面的功能,建设“一带一路”的服务中心,加强境内外的金融交流合作。

  六是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维护金融安全稳定。致力于营造一个开放、透明、包容、法治的营商环境,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系统解决金融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努力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软实力。同时要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这六方面重点工作需要包括上海市、金融管理部门和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从我们之前工作进程来看,各方应该说合作非常愉快,而且工作进程也是非常顺利的,我们也相信随着行动计划的发布和实施,下一步在我们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会取得新的积极成效,谢谢。

  3、第一财经广播:请问证监会李主任,刚刚已经多次提到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离不开一个健全开放的资本市场,您觉得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如何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的?另外能不能具体透露一下,下一步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方面还会有哪些新的举措推出?

  李钢(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主任):我借这个机会介绍一下资本市场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情况。证监会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发挥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作用,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201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首次公开募资(IPO)57家次,金额865亿元,再融资257家次,金额5249亿元。2019年1月到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IPO 21家次,金额250亿元,再融资133家次,金额是1666亿元。2018年,上海本地的公司有9家实现了A股发行,融资83亿元,31家次上市公司实现了再融资,融资1072亿元,110家次新三板挂牌公司实施股票发行,募资46亿元;上海股交中心挂牌企业共实现股权融资10亿元;此外,各类企业还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募资2438亿元。

  二是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加快聚集,已经有合资证券公司6家,占全国46%,合资基金公司23家,占全国51%,登记为内地合格的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16家,另外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两家外资控股的证券公司获批在沪开业。上海国际能源中心原油期货上市以后,客户参与踊跃,具有较好活跃度, 2018年原油期货成交量5302万手,成交额25.48万亿元,其中,上海辖区期货公司客户成交量2021万手,成交额9.77万亿元。

  三是鼓励机构开展国际化业务,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上海已经有四家证券公司实现了H股上市,四家证券公司,八家基金公司,两家期货公司在港设立了全资的子公司并开展业务。境外子公司总资产呈现每年翻番的趋势。

  四是行业机构有序开展创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推出了资产证券化产品、保险债券计划等多类创新金融产品,引进了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合格的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等跨境产品,积极为科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2018年上海证券公司累计完成融资项目5个,金额16.3亿元。

  五是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水平,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加强多方金融监管协作,强化诚信法治建设与投资者保护,资本市场风险总体得到了有效防控,为市场平稳运行与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配合推动上海建立证券专业化审判机制,推进建立健全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依法严格查处资本市场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

  关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证监会始终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主要从市场、行业和产品方面全方位推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放宽合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目前瑞银、野村、摩根大通、星展等四家机构提交了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的申请,已经核准了三家,两家总部在上海。二是改革境外上市制度,持续拓宽境外融资渠道,稳妥推进D股发行上市,“新三板+H”两地挂牌等改革创新工作。三是推进互联互通机制不断优化完善。自2018年5月1日起,将互联互通每日额度扩大了四倍,积极推动沪深港通北向“看穿式”监管机制落地实施,促进两地证监会就南向“看穿式”监管机制方案达成一致。四是推动A股成功纳入明晟、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知名指数体系,并保证正式纳入前后平稳运行。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成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扩大开放,下一步证监会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定不移按照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推进基础性改革,优化完善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提升国际行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加快落实证券期货行业放宽外资股比限制政策,引入更多境外长期资金投资境内证券期货市场,加快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期货特定品种的范围,同时更加注重开放环境下的风险防范,不断扩大抵御风险的韧性,提高对风险的研判和应对能力,进一步加强跨境监管与执法合作,形成适应开放新格局的监管体系。

  4、解放日报:想问一下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的领导,去年的陆家嘴论坛上,易纲行长提出用“几家抬”的思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过去一年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也推出一些措施缓解这个问题,具体成效如何,下一步重点是什么?

  罗延枫:去年的陆家嘴论坛上,易纲行长提出了按照“几家抬”的思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过去一年人民银行积极发挥各部门的合力,尤其是发挥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各方面的协调配合,精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从人民银行来看,我们在过去一年里,大概做了几方面工作。

  第一方面是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继续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金融体系整体的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我们有针对性地运用了存款准备金率的工具,建立了“三档两优”的存款准备金率的新框架,对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定向降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今年5月6日,人民银行宣布将服务县域的农商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农村信用社并档,这相当于实施了一次定向降准,约有一千家服务县域的农村商业银行释放了长期的流动性,有2800亿元。

  第二方面是我们注意积极发挥债券市场的支持作用。2018年10月,我们在债券市场推出了民企的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截止目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我们支持了59家民营企业发行了债券融资工具92只、413亿元,带动整个民企债券的融资逐步企稳和恢复。在今年1-5月,民企发债将近2500亿元,相比前两年同期均处于比较好的水平。同时我们增加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在今年1-5月份,共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885亿元,这些专项金融债券的发行,有利于增加金融机构的资金利用,能够更好的支持小微企业。

  第三方面我们持续强化政策的传导与评估,持续保持与商业银行的沟通交流,引导商业银行加强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从而更好地实现愿贷、能贷和会贷。同时,我们按月监测了商业银行的小微贷款规模和贷款利率变动情况,同时按季开展了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以此来促进金融机构切实落实相关政策的导向要求。

  第四方面是组织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活动,在优化区域金融生态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年来财政部门在财税方面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做出很多努力。金融监管部门也在金融监管政策上出台了很多具体措施,真正实现了“几家抬”,这种“几家抬”的政策成效也是非常显著的。目前小微企业贷款呈现了量增、价降和面扩的态势。

  第一是“量增”,指普惠小微贷款投放持续增长。截至到今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了10.1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今年1-4月份,增加了6149亿元,同比多增3677亿元。

  第二是“价降”,指贷款利率有所下降。根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6.87%,比2018年全年该项利率(7.39%)低了0.52%的百分点。

  第三是“面扩”,指贷款的覆盖面稳步提升。据统计,我们直接支持的小微金融主体2310万户,同比增长33.2%。

  下一步,人民银行还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继续发挥好我们已经取得成效的“几家抬”的合力,更好地改善货币信贷的投放机制,督促金融机构强化内部能力建设,健全“敢贷、愿贷、能贷”的考核激励机制,持续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綦相:接下来我做一点补充,我非常赞同刚才人民银行罗主任提到的这些情况、成效以及一些工作努力的方向。作为银行业保险业的监管者,我们一直深刻地认识到小微企业是我们国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稳增长、惠民生、保就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过去一段时期,银保监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着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间接融资的主渠道作用,持续改进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推动小微企业整体融资成本的下降。刚才人民银行罗主任介绍了一组数据,从这些数据来看,银行业对于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无论从“量”还是“价格”上,都呈现了积极良好的趋势。

  在“量”上,我们将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定义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小微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统计数据来看,包括对小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发放,贷款余额近35万亿元,其中近10万亿元是发放给普惠型小微企业的。

  关于融资成本,刚才罗主任介绍了整个面上的信息,跟去年相比利率降了0.52个百分点,这非常不容易,各类金融机构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里我想再介绍,社会上最关注的五家大型银行——“工农中建交”,其一季度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4.76%,较去年相比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另外我想再从相对比较微观的领域介绍一下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做的一些工作,简明扼要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方面是优化信贷投放的考核目标,主要是监管方面的考核目标,推动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增长。银保监会提出“两增两控”目标,对它进行考核、监测和指导。考核的重点主要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要求这类贷款较年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较年初的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年初的水平,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机构也实施了差异化的考核,主要是确保信贷融资的总量能够稳步提升。

  第二方面是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效率。主要是推动银行机构完善内部的绩效考核机制,特别是完善对基层的激励方式,完善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和不良贷款容忍制度,调动“敢贷、愿贷”的积极性。同时发挥不同类型机构间的竞争优势,比如大型银行利用技术资源优势,研究全流程线上贷款业务模式,地方性法人银行熟悉本地和社区客户,利用“地缘、亲缘、人缘”的优势,深耕本地小微企业市场。此外,简化业务流程,研发适合小微企业的创新产品,比如中长期的固定资产贷款产品。

  第三方面是在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方面。主要是鼓励银行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综合考虑它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服务模式和担保方式等综合要素,建立差异化的小微企业利率定价机制,完善内部的成本的分摊和收益共享机制,比如银行在内部资金定价方面给予优惠、安排专项激励费用等,促使小微企业信贷利率定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同时落实银行业规范服务收费政策,严禁银行发放贷款的时候附加不合理条件,主要是收费这一块,防止变相抬升融资成本。同时我们要求银行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清理不必要的通道,缩短资金链条,清理过桥环节,减少融资成本。

  最后一方面是关于信用信息体系和企业增信体系建设。这不只是银行保险监管者的工作,我们过去一直在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未来也还要加大力度,继续深化加大“银税互动”“银商合作”,也推动各地方政府加快建立省市级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缓解信贷发放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在增信体系方面,加大“银担合作”“银保合作”,构建政府型融资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共同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同时引导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合作。比如说鼓励保险公司针对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一些保证保险这类的创新产品,刚才罗主任介绍,银行发行了800多亿的小微企业贷款的专项债券,也鼓励保险公司积极购买持有。总之,银保监会将继续推动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但我们也意识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是一家监管部门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这个难题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希望能和包括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主以及在座的各位新闻界朋们在内的各方共同协作、发挥合力,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郑杨(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我补充一下上海的情况。为有效缓解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上海优良诚信安全的金融发展环境,我们做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支持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的运营,并将它的资本金从50亿增加到100亿,推动建立新型银担合作机制,构建政策性再担保体系。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局和“一行两局”制定了本市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实施方案,共有19条措施,继续实施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设立科创母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等引导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的集聚。三是加强小微金融机构的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鼓励银行设立小微专营支行和科技支行。四是推动小微金融服务创新,开展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模式的创新,健全履约贷款的保证保险机制,创新保险产品等。五是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上线了上海市企业服务云,逐步实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的“一站可查”服务。

  5、新华社:我想问一下证监会的领导,今天上午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说科创板和注册制开展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了,能否介绍一下现在的进展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李钢: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宣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在上海市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中国证监会党委集中力量,统筹协调,狠抓落实,积极推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尽快落地,目前已经进入关键阶段。

  一是基本规则已经齐备,证监会已经发布了科创板注册制试点管理办法等两个规章,招股说明书和上市申请文件格式准则等规范性文件4项,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发布了业务规则和业务指引、业务指南,合计23项,涵盖了发行上市审核、发行承销、持续监管、交易组织等科创板注册制业务的全链条,目前规则体系已经基本齐备。

  二是企业申报平稳有序。截至6月10日,共受理企业119家,已受理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行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企业41家,占比34%,高端装备企业21家,占比18%,生物医药27家,占比23%,新材料13家,占比11%,环保节能7家,占比6%,其余行业10家,占比8%。已向106家企业发出问询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已经开会通过了3家企业的发行上市申请,目前正在证监会履行注册手续。

  三是各个委员会组建完成,组建了第一届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公开发行自律委员会,各委员会开始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四是技术系统准备就绪,发行上市审核系统运行平稳,科创板交易系统方面,已经组织市场完成三次全网测试,近期继续开放测试环境,引导参与各方有序做好准备工作。

  科创企业存在着技术迭代快、盈利周期长的特点,科创板相应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也需要一个磨合期和试验期,对于科创板初期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例如个别公司的定价可能不完全符合市场各方预期等情况,希望大家多一些包容度和宽容度,多提建设性意见,共同呵护好科创板这个新生事物。

  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严格按照“严标准、稳起步”的原则,坚定推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相关工作,努力使这项改革平稳推出,稳健运行,切实增强资本市场对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水平。

  6、上海电视台:请教郑杨局长,去年上海推出扩大开放100条,涉及金融业的有6项任务32条举措,目前落实情况怎样?

  郑杨:2018年4月,上海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博鳌论坛的重要讲话精神,出台了“扩大开放100条”。涉及到金融的有6项任务,32条举措,其中95%已经落地实施。上海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先后向国务院、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上报了三批31个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项目,目前已有17个项目落地,近期我们又将上报第四批8个项目。同时,深化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进一步拓展了自由贸易账户的适用范围,自贸区成立五年,发布了九批110个金融创新的案例。推动了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建设,吸引40家国际知名的对冲基金和资产管理机构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全球排名前二十名的资产管理机构已有十家落户。此外我们加快了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积极引入境外机构参与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债券、外汇等市场的发展,扩大了人民币跨境使用,原油期货、铜期权、两年期国债期货、纸浆期货等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接连上市交易。

  下一步我们将在一行两会支持下,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项目加快全面落地,同时以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为抓手,探索实施更有力度的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举措。进一步推动上海金融市场的有序开放,集聚更多重要的金融机构。需要指出的是,在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和不断推出金融创新产品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提高开放条件下的经济金融的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金融风险防控水平。

  徐威(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各位记者如有进一步采访的需求,可以和市金融工作局或者市政府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也欢迎各位采访本届陆家嘴论坛。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