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0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1、人民网:我想向绿化市容局邓局长提问,垃圾分类行动计划发布三个月时间以来进展如何?今年能否实现所有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的强制分类?

邓建平(市绿化市容局局长):关于第一个问题,市政府是高度重视,分管的副市长时光辉同志和黄融副秘书长多次召开会议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根据行动计划的要求,任务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细化全程分类行动计划,到7月中旬,黄浦、杨浦、虹口、松江、奉贤、金山六个区已经制定并且发布了区里的三年行动计划,另外十个区都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即将发布。

二是推进全程分类体系的建设。到7月中期通过排摸,各个区进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类投放环节,制定了“关于规范本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环节标识和作业管理通知”,落实分类的责任,各个区结合美丽家园建设、综合整治等项目细化投放点和垃圾改造计划,部分区像崇明、松江已经完成50%以上的分类投放点的规范改造工作。二是分类使用环节,完成400多辆垃圾分类作业车辆配置以及92辆湿垃圾规范的喷涂,有害垃圾专用车辆改造计划已经落实到各个区的年度计划;41个中转站分类中转改造目前已经完成了50%以上。三是分类处理环节,进一步加快末端处置设施建设,提升垃圾分类的处置能力。另外,上海市家用分类垃圾桶技术规范和上海市家用分类垃圾袋使用规范,制造了面向居住区、单位、党政机关等不同场所的垃圾分类投放宣传手册以及投放指引近4万份。定时定点模式得到了规范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总体来说,通过三年行动计划,三个多月的实施,本市对分类实效进行专项统计,到6月底全市餐厨垃圾、居住区的垃圾、菜市场的果蔬垃圾等日均分类量达到3641吨,超出计划指标的3483吨,两网融合系统的可回收物收集量为443吨,是去年日均量是2.43倍。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相信到今年年底全市企事业单位能够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上海市实施垃圾分类以来,在企事业单位当中就要求机关先行,2014年上海市机关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导则已经发布,2017年市绿化市容局等部门制定了关于推进本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各个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去年年底,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对120个市级党政机关垃圾分类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的检查监督,今年上半年又进行了专项检查监督。从检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市区两级党政机关,分类垃圾桶配置以及分类张贴已基本到位,全市120家市级单位总共配备了分类垃圾桶3748个。在上周7月25日,市政府秘书长汤志平同志召开了全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到2018年底全市公共机关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力争达到百分之百。谢谢!  

2、21世纪经济报道:想问一下,报告里说的第三块内容,7000吨/日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达到3.28万吨/日,是什么样的水平?第二个问题,出台建立健全可回收体系相关政策,能不能提前透露一些。

唐家富(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关于7000吨的湿垃圾以及3.28万吨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这是根据上海的垃圾产生量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作出的总体判断。根据上海垃圾的组成成分,对于可分离出来的湿垃圾进行了预测,所以上海推进垃圾分类最终所需要达到的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能力在7000吨左右,能够满足未来上海发展的需求。

关于湿垃圾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标准,从上海来说,都是采用成熟、可靠的垃圾处理机制,执行最严格的标准,能够达到最好的水平。谢谢!

周强(市发改委副主任):我来回答一下关于可回收物政策相关的问题。可回收物,顾名思义是未来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希望实现资源化利用。对这一类,我们希望通过以企业为主体,能够加工形成可资源化利用的产品。但考虑到有一部分的可回收物价值比较低,单靠市场机制无法让它正常地运行起来。所以,这次考虑,对这部分要实施政策的支持。主要支持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支持,主要考虑让区政府专门出台支持低价值可回收物的支持政策,使得这部分的低价值可回收物在回收利用过程中,能够弥补价值链。前一段时间,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跌得很厉害的时候,大家可能注意到,有些原本可以回收的可回收物,收的人不多了。通过支持机制的建立,可以使得这样的体制顺畅运行。二是市政府对区政府也考虑有一个支持政策,主要是针对以区为主建设的可回收物服务点、中转站和集散场,给予适当的支持。比如说要建回收服务点,有不少区考虑在居民区要有一个回收的服务点。对这些服务点,市里要研究制定专门的以奖代补的政策给予支持。另外,对于中转站以及集散场建设过程当中,有一部分要添置设备的,市里专门有一个循环经济的支持政策,可以用这个政策来支持区里建设中转站和集散场等设施。通过这个组合政策希望落实责任,把回收体系很好地建立起来,同时市场机制还可以有效地运转起来。

黄融(市政府副秘书长):我做一个补充介绍。刚才说的3.28万吨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和7000吨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上海已经进入到第二轮末端处置。应勇市长说过,当前加快末端处置能力的建设,在上海当下远比建设几幢楼重要得多。除了源头分类减量以外,全程分类的运输以外,末端处置能力要大幅提升。3.28万吨是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在不久的将来,我刚才说用五年的时间,在进行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同时,我们希望实现上海原生垃圾的零填埋,现在上海还有将近每天1万多吨的垃圾在老港地区填埋。现在第二轮建设,考虑到,将来若干年以后产生的垃圾综合处理需求总量估计达到3.28万吨,我想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我们估算的量,全域实现垃圾分类以后,上海总体生活垃圾的量逐渐趋稳。我们真正要实现原生垃圾的零填埋,使得上海本身很宝贵的土地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时,也进一步使得末端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

3、第一财经日报:这次提到源头减量,这个“源头”是指哪里?是小区垃圾投放点还是家里。我问过一些小区居民,是否平时进行垃圾分类,他们说没有,我说为什么?我总结下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在家里就没有做垃圾分类,我到垃圾投放点的时候就不会分类了。第二个原因,很多居民对于垃圾分类,比如说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这几个分类他们不是很清楚,到底哪些是可回收,或者不可回收。我的问题是,这个“源头”,政府如何抓起?让居民真正有意识,是通过宣讲还是其他什么方式,加强居民分类意识? 

唐家富:垃圾分类实际上是所有产生者的责任,谁产生垃圾谁分类。所以说到源头分类,是每个人的职责。这个垃圾混着扔出去了,再让人家分,没办法实现,或者说从国际上来说,大家觉得已经是混合垃圾了,后续的分类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源头分类来说,应该是从居民家里开始。我们要求首先是把有害垃圾分出来,有害垃圾指什么?废灯管、废电池、废药品、油漆桶。有害垃圾分离以后,然后是把可回收物,简单来说就是像玻璃、金属、塑料、纸张、衣物这几大类。除了这两大类以外的,日常所需要做的叫做干湿垃圾分类,特别要做的就是湿垃圾的分类,就是在厨房里,那些能吃的、没有吃、吃剩下的,所以是食品类的、生物制类的,作为湿垃圾单独分离,剩下来就作为干垃圾。在小区里分类以后,是需要垃圾箱房按照“四分类”的要求,配置分类容器。每一位居民需要把四类垃圾投放到相应的容器里。

刚才说到的对垃圾分类方法的易于识别,我们做了导则和指引,也开展了宣传活动,尽可能让大家更加清晰认识,比如有人提议,是不是画一些更加明白的图示。比如说垃圾桶上,有没有更加明确的图示,现在上海也在出相应的垃圾分类标识,玻璃、塑料、纸张贴在垃圾桶上,大家一看就懂,做到这样的程度。我想,垃圾分类从源头抓起,从源头开始分,环境会更好。

至于说,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我觉得垃圾分类实际上是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过程的分类。所以,上海这一轮提出全程的分类体系,首先从居民家里分类投放。我们要做的是硬件设施的配置,保证居民家里分好以后,有相应的分类容器让居民投,否则市民分了没有地方去。

第二个分类投放以后能够做到分类的清运,针对每一类可以按照相应的体系往后走。最终要实现分类垃圾得到分类的资源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置。形成这样的物质链,使得垃圾分类得到根本的实现。当然为了促进源头分类的实现,我们也探索了很多的办法。比如说上海最近几年在推进通过绿色账户的激励机制引导居民正确实施源头的分类,比如说通过物业分类驳运,对居民垃圾分类的提醒,以及广泛的社会宣传,初步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4、上海广播电台:我的问题是问唐家富副局长,“行动计划”中提到上海居民区要推行定时定点的管理模式,推行这个定时定点投放具体的好处或者说必要性是什么?从目前全市范围来看,已经有些媒体对小区的做法进行了报道。定时定点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效果如何?接下来定时定点投放有什么计划?是不是还会有定位,对分类好的垃圾进行追踪?

唐家富: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是改变我们扔垃圾的习惯,国际上包括日本,大家都觉得日本的垃圾分类在全世界做到典范,在日本扔垃圾很复杂,去日本都说会拿到一本垃圾日历,每个月每天扔的垃圾不一样。所以,上海推行垃圾分类,我们也在总结,前段时间也进行了调研,5月份上海统计发布了一份调研结果,调查了2000位市民,其中有83.2%以上的市民支持定时投放垃圾,有65.6%的市民支持定时定点投放垃圾。从推行的效果来看,目前本市垃圾分类实效比较理想的居住区绝大多数都采用了定时定点,甚至叫做定类定员的投放管理模式。所以,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也是比较有效的。也就是说大家随时都好扔垃圾,这个垃圾分类就缺少对行为的约束。定时定点重点解决什么呢?第一个是便于监督,第二个有利于收运效率的提升。所以,上海还将坚持按类别定时定点投放的方向,逐步推行。也不是说,明天就能够实现所有都做到定时定点,因为要改变大家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定时定点在操作过程中,不管是用激励也好,用约束也好,需要有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便于有效推进。当然在实现的形式上,我们各个区也在积极探索,要体现分类的实效,也要方便居民,不能一刀切。比如说定时,大家都定到早上7-8点,压力也非常大,可能根据不同的小区,开放时间不一样,定的点也不一样。比如说可回收物的投放,也等于是一个定点。下一步,上海总体上的想法,是向定时定点的方向逐步推进。

5、上海日报:我想问一下,本月初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到2020年底全国城市要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上海的地方条例会否把居民垃圾收费的条例列入?有专家指出,收费不是主要目的,是通过差别化的收费来促进垃圾分类。上海最近会推出类似的政策吗?

唐家富:《意见》指出到2020年底前全国城市及建制镇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制度,对非居民用户推行垃圾计量收费,并实行分类垃圾与混合垃圾差别化收费等政策,提高混合垃圾收费标准;对具备条件的居民用户,实行计量收费和差别化收费,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国际上使用经济手段减少污染也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欧美国家、日本、韩国均普遍推行垃圾收费制度。归纳起来看,主要是从量征收和定额征收,从国内情况来看,垃圾处理收费并不是新政,全国超过2/3的城市均已经建立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上海自2004年也已经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当然主要是针对单位,根据单位的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的量来收费。但居民垃圾的差别化收费来说,还是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的政策文件中,旨在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垃圾减量和分类。在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众多途径当中,除了实施收费制度还有很多的因素,比如社区的治理、设施配套、信息采集能力等等,都对垃圾分类效果有影响。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垃圾分类不是单靠收费的约束机制就可以有效实现。我们也会积极认真研究国家的政策,结合上海的实际,综合考量收费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综合考量收费机制可能达到的分类效果,经过充分论证以后再考虑,包括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才可能出台对居民的收费政策。正在拟定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我相信肯定会对垃圾收费的问题有所涉及。谢谢!

6、上海电视台:我想问一下,当我们在源头分好类的同时,接下来如何进行分类的处置?之前报道中有市民反映,他们给垃圾分好类之后,运输环节又混在一起?接下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实现更好的监管呢?

唐家富:刚才已经说了,垃圾分类是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过程分类。源头分类投放以后,后续就是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首先要保证的是分类的收集和运输,在这个环节,我们觉得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硬件配备到位。《实施方案》包括《三年行动计划》也提出对17000个居民区的垃圾箱房进行改造,也配置垃圾可回收点,做到分类投放。然后我们各区分类运输车辆,包括900多辆湿垃圾车,以及每个区至少配备1辆有害垃圾运输车。同时对于中转站也进行改造,分类运输以后到中转站也进到分类中转。做到这一步以后最终进入分类的处理设施, 3.28万吨是对应干垃圾的焚烧发电、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各类垃圾残渣的处理,7000吨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则是全面面向资源化,来保证最终全流程实现垃圾分类。

除此之外在管理措施上要到位,一是小区内做到分类驳运到位,大家看到居民分完以后,运输的时候分类混了,从楼道口到垃圾箱房,一部小推车就把垃圾混起来了,所以小区内我们对小区物业要求分类驳运,对源头分类进行监督,对环卫分类清运双向监督。环卫清运企业按照清运要求,对前面分类投放、分类驳运的监督,是双向的监督机制。除此之外,对作业企业的作业规范加强考评,比如说对环卫作业的企业都有每年的评议制度,把生活垃圾的分类清运作为评议的内容。最后我们也希望广大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对整个生活垃圾的全程分类不仅仅是分类清运,从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的分类,对分类实施监督,我们也会采取相应的有奖举报、APP,方便大家反映情况等措施,来实现整个全流程的分类。谢谢!

7、解放日报:我的问题是关于末端处置的,前面讲到2020年的远景,目前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是怎样的水平?湿垃圾又是怎么样的水平?第二个问题,末端处置能力如何实现?要采取什么措施,避免“邻避”效应?

唐家富:当前是什么水平,为什么用三年,目前整个湿垃圾处理能力也好,干垃圾的处理也好,处于一种叫做“紧平衡”的状态。我们虽然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都达到无害化处理,但实际上水平是不高的。比如说湿垃圾,我们通过分散和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有些分散的处理,一村一镇,大概有约3900吨的能力。但有些能力在郊区,市区派不上用场,我们焚烧发电能力,现在投入运营只有1.33万吨,所以要抓紧设施的建设。目前还有1万吨左右的垃圾在填埋,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我们围绕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抓紧建设,使各类垃圾得到有效的处置。

至于解决垃圾处理设施“邻避效应”的问题,不仅是末端大型的处理设施,前段时间也有人跟我反映,小区里设置一个建筑垃圾的堆放点,大家觉得最好不要放在我这里,点一定要,但不要放在我家周边。基于这样的考虑,消除邻避效应要从几个方面解决。第一,进一步提高这些垃圾处理设施的环保标准,大家有一种印象,比如说垃圾箱房,觉得放在我边上肯定有臭味,但最近可以看一看,有些结合两网融合改造的垃圾箱房,改造以后非常漂亮,顶上有屋顶绿化,旁边也做了很多,随着定时定点的投放,垃圾箱房污水没了,臭味也没了。首先是这些设施执行严格的标准,尽可能消除对周边的影响。大家也说到日本,日本东京23区造了很多垃圾焚烧设施就在市中心,就在居民区的边上,大家觉得跟它和平相处非常好。所以,我觉得这是首要的问题,能够逐步消除大家的顾虑。

第二,建设以外就是设施的运营管理,以垃圾箱房来说,建设初期可能管得非常好,物业很负责,勤冲洗,没有什么味道。但时间一长,没人管,味道就出来了。所以,要加强管理,对上海市所有的垃圾末端包括中转设施,上海已经建立了专业的监管、社会的监督,比如说焚烧的设施,环保达标情况,直接把数据连到生态环境部,广泛的监督能够促进这些设施有效运营,能够消除大家的顾虑。

第三,对这些设施上海已经有相应的措施,比如说环境补偿制度。对这些设施周边给予相应的环境补偿,能够用于民生改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的改善,促进这些设施的有效运行。谢谢!

黄融:我简单补充一下。上海末端处置,我们的原则是“一主多辅”,一主是中心城区集中处置,多辅主要是郊区,根据产生的垃圾属地处理。刚才家富同志已经说了,现在已经建成13300吨焚烧处置能力,未来通过第二轮建设,总体达到综合处置能力3.28万吨。上海在末端处置当中,严格按照环境标准的要求来建设的,也是深得广大市民的支持。所以,上海不存在像其他省市出现的建完以后没有运行,同时我们广大的市民也是十分支持和理解市政府所作的决定。

第二轮建设是第一轮建设当中本身规划就考虑到富余量,我们在基础上进行增量。同时,对设施周边居民距离也是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实施,并且在基础上,我们结合上海的林带和绿廊建设,把周边环境打造得更好。除此之外,上海末端设施建设标准是按照世界上最好的标准,现在所有建成的标准都是按照欧盟2000的标准,甚至超过欧盟标准,严格控制生态环保,以及垃圾设施排放方面,我们是强调这一点的。

刚才家富同志已经说了,为了更好解决邻避效应,还要不断提升末端设施运行和建造标准水平。这次应勇市长去日本访问的时候,专门看了日本的东京城市中心垃圾中转以及垃圾的末端处置,回来一再要求我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市政府也要求市容绿化局和所在各个区,主动去访问、去学习、去交流,把我们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因为在欧洲也好,在日本也好,生活垃圾的末端处置,在市中心,光东京的中心城有23座垃圾的末端处置中心。所以,无论在我们的台湾宝岛,他们的处理中心是一个标志,我们在欧洲也看了,往往一个城市标志是一个垃圾的末端处置设施。现在我们有些设施还不尽人意,对周边的居民带来一些烦恼,这需要我们在第二轮建设当中进一步提升。我相信上海末端设施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建设,使得上海垃圾能够真正同步实现原生垃圾的零填埋。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在社会参与方面,请文明办宋主任介绍一下。

宋慧(市文明办副主任):正如黄融副秘书长所说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具有独特的源头性和社会性。因此把这件事做好必须是政府、社会、企业尤其是广大市民来参与,因为垃圾的产生是千家万户、时时刻刻、日积月累。在广泛发动市民作为一个主体作用方面,文明办作为垃圾分类协调小组的成员单位,接下来在三年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贯彻过程当中,主要有四个方面要着力推进。

一是广泛的宣传,广而告之。老百姓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但怎么让他们知道精准分类,这是接下来宣传过程中的重点。市文明办会根据绿化市容局提供的导则,以及公益宣传片、广告等素材,按照公益广告的宣传阵地进行广而告之,尤其是在精准宣传方面作为下一步的着力点。

二是在广而告之过程中,不仅要主动投放宣传,还要发动社会各方资源参与到公益广告的设计中,其实这也是一种宣传和发动过程。每年我们都会开展全市年度公益广告征集大赛,我们会把垃圾分类作为重要的内容,吸收全社会的智慧,共同加大这方面的公益广告宣传力度。

三是广泛的发动。因为社会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广泛发动方面主要是利用志愿服务。一个是配合绿化市容局开展垃圾分类志愿团队的组建,从志愿服务的管理部门的角度,提供日常管理以及运作方面的专业支持。第二个方面,将利用上海市志愿服务网站以及市、区、街镇三级志愿服务的中心管理网络,来进一步扶持、加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品牌的打造,以及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开展方面的扶持,作为重点工作。目前上海注册志愿者达到370万,我们接下来要引领广大市民,包括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全方面的融入。第三方面,通过风尚行动,垃圾分类是充分能够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也是提升市民文明素养非常重要的抓手和平台,我们接下来将利用垃圾分类这件事,促使市民养成良好习惯,使得我们这座城市“双提高”,一个是文明程度的提高,一个是文明素养的提高。

四是广泛融入。我们有八大系列的创建,主要有文明城区、单位、行业、校园等,也包括文明家庭。接下来我们会将三年行动计划中涉及生活垃圾分类的导则、指标以及工作,纳入到这个体系当中,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来提升我们创建系列的真正内涵,也在过程中实现垃圾分类的共同参与。包括通过居民公约、创建的标准、入户宣传等提升整个创建项目能级。

8、上海交通广播:我想问一下关于源头减量的问题,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量就是外卖的餐盒和外卖包装,有没有措施多控制或者多引导呢?

唐家富: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外卖餐盒,还有快递包装,快递包装对于垃圾的收运处理造成很明显的影响,大家可以想一想,比如说小区里,原来的垃圾桶基本上不大满,现在很多垃圾桶放在那里,垃圾老是往外溢,因为小包装的快递盒扔进去,体积很大,重量不大。同时,也增加了垃圾清运的负担,处理环节垃圾量也有所增加,直接导致城市垃圾处理压力加剧。

外卖也一样,外卖的餐盒非常多,有环保组织进行了分析,每单有3.27个餐盒,一年就有87亿个餐盒,对环境带来的污染隐患非常大。针对这方面,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外卖也好,快递包装也好,是生活的便利性,不大可能要求大家不要外卖,或者说不要快递。所以,能做的主要是减少快递包装,减少我们的外卖。第二,对这些快递、外卖盒进行回收。主要的考虑,一个是鼓励商家使用可降解的餐盒,绿色快递包装,倡导市民绿色消费。同时,加大城市的保洁力度,防止塑料袋、外卖餐盒乱丢弃。我们也考虑餐饮服务者在餐饮服务场所设置节俭消费标志,提供安全卫生可重复使用的餐具,尽可能减少筷子、调羹等一次性器具的使用。大家可以想像外卖一次性的调羹和筷子,只要到了你家里不管是用还是不用,马上就变成了废弃物,生命周期很短,所以尽量减少。同时,在外卖不可减少的时候,尽量减少点餐,减少餐盒的使用。要加强外卖送餐盒的团体标准,加强消费环节的管控,促进餐饮企业利用纸质环保餐盒。

快递企业,我们也做过研究,比如说使用电子面单,原来快递有一张单子,现在都电子化了。绿色的周转箱,包装可以尽可能重复利用。除此之外,结合可回收物点站场的建设,把这些纳入可回收物的体系,加强回收利用,减少进入末端处理设施的垃圾。谢谢!

黄融:我补充一下。我们在做垃圾分类减量过程中,除了居民的分类是当前需要推进的,同时我们现在正在和人大颁布《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源头减量有进一步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抓居民的分类,我们有关收运企业的全程分类运输,以及末端设施的进一步能力提升同时,我们也要求源头减量,包括我们对一些旅游单位、宾馆,我们都会提出要求,全社会形成量的控制。因为垃圾分类减量是一个阶段性,是一个渐进式,现在可能老百姓希望培养的是良好习惯,将来逐步提升为自觉的减量,会抵制那些垃圾。刚才记者问问题的时候,定时定点,将来有了良好的习惯,就像卓越的城市这样的要求,我们会和日本,会和发达国家一样,我们全体市民会更多理解,会自觉去抵制过度包装。

最后我再次呼吁,今天广大的媒体记者朋友都在,垃圾的分类减量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所以宣传、社会发动是关键,这需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市政府提出的让市民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使得到2035年的时候,我们这座城市真正能够体现出卓越城市的要求相一致。

徐威:各位记者如果有进一步采访需求可以和市绿化市容局联系,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