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1、东方城乡报:今年6月,上海出台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请问通过三年的发展,上海在增加绿色农产品供应方面有什么计划和目标?

  冯志勇(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增加绿色农产品供应,主要在两大环节下功夫,一个是生产环节,一个是经营环节。生产环节就是生产出更多的绿色农产品,满足市民消费升级的需求;经营环节就是通过多途径树立绿色农产品的品牌,让更多的市民认识、了解和消费绿色农产品,让优质农产品卖出一个好价钱,推动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持续发展。

  在具体计划和目标方面,一个是提升地产农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率,2017年末本市的绿色食品认证率为8.13%,今年年底预计超过12%,我们的计划是到2020年底达到20%,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不断提高,实现从无公害生产向绿色生产的飞跃,增强绿色农产品的供给能力。

  另一个是以绿色农产品为基础,制定品牌农产品评价标准,建立上海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录制度。搭建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产品品牌推介展示和直销活动,培育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比如我们为了推动从“卖稻谷”转向“卖大米”,举办了优质大米推介活动;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松江梨文化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向市民推介优质农产品;通过举办“您心目中最喜爱的上海草莓”“市民最爱西瓜”“番茄品鉴会”等评优活动,拓展地产蔬菜水果等特色品牌农产品的产销对接,让市民对优质绿色农产品有感受度,有获得感。谢谢。

  2、农民日报:请问张主任,您刚才在介绍中提到,要推进“三园”工程,也就是“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能否给我们再具体介绍一下?能够给我们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带来怎样的好处?

  张国坤(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这个问题很有针对性,是上海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和要求,我们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座谈,刚刚我介绍了“三园”工程的相关情况。对“三农”工作在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当中,我们梳理的文件有100多项,所以如何浓缩成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又能够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能长期实施的政策。我们想浓缩和囊括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相关内容,把里边我们觉得体现大都市要求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目前“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和“幸福乐园”三大工程已经过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363”就是我刚才讲的,打造“三园”工程:“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实施六大行动计划、落实三大保障机制,我接下来会一一给大家做介绍。

  建设“美丽家园”的核心是全面提升农村的环境,目标是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两大行动计划:一是实施“十百千”行动计划,到2022年,我们将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形成90个左右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20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大家可能会问,都是示范村,有怎样的差异?乡村振兴示范村是按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到生活富裕的全过程,美丽乡村示范村是人居环境改造的项目内容,相对乡村振兴示范村来讲,指标体系有不同,9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00左右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将在2022年之前完成。二是实施农居相对集中居住行动计划,我们将在现有的农民集中居住的政策基础上,创新安置方式,继续加大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积极推进散落在村庄规划保留点之外的散居农户按照规划向保留村平移。

  建设“绿色田园”的核心是全面实现农业的提质增效,目标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两大行动计划,一是实施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发展行动计划,刚才冯主任把数字、内容、目标都提了,我们一方面,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我们面源污染控制明确了目标,到2022年化肥下降21%,农药下降20%,两个合起来,绿色田园的生产体系和产品体系就能够相呼应,同时提升农村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实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行动计划,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制度体系,如果说产销不打通,我觉得农业的提质增效还会少掉很大一块内容。到2022年,我们想做大做强20个左右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上海目前的品牌不少,知名品牌不多,或者全市范围里大家都能记住的农产品品牌,目前还是比较少,所以我们想做大做强20个左右的农产品品牌。

  建设“幸福乐园”的核心是全面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目标是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两大行动计划:一个就是实施农民长效增收行动计划,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全市到2022年,将有50个亿用于农村综合帮扶,前期市政府和市委常委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50亿是个怎样的概念?在上一轮的农村综合帮扶工作上,我们数额加了1倍,翻了1番,目标就是确保农民收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和GDP的增幅。二是实施农民美好生活的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的设施和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的能力,打造创新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如果概括一下,就是不断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大保障机制,一是落实责任机制,各个涉农的区是责任主体,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今年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乡村振兴各区的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我们正在确定明年的年度任务清单,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时间节点,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二是督查机制,对上海“三农”工作的督查是从今年开始的,我们在上个月,已经完成了对涉农区的乡村振兴工作的督查,同时督查的情况已经向市委、市政府做了专题汇报。李强书记有批示,把这一轮报告印发给涉农区和“三农”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予以借鉴和突破、提升。三是考评机制,今年我们也做了改变,原先传统意义上是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组对各农区进行考核,今年按照市政府领导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将委托第三方对各涉农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情况进行考评,我觉得第三方考评可能信息更真实、结论也可能更透明,委托第三方对各涉农区乡村振兴工作进行考评我们已经形成了方案,在这个月底将会对各个区进行考评。

  3、21世纪经济报道:我想问关于关键难题的,第一是关于农民集中居住,之前市规土局出台了一个意见,提到了推进30户以下的自然村农民集中居住,这块会不会成为以后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标准?第二在整个发布内容当中提到的努力破解的三个关键难题,在新出台的实施方案当中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谢谢。

  黎而力(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谢谢提问,关于农民集中居住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最近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对农民集中居住的政策正在做深入研究,预计很快会和各位见面。在政策制定过程当中,明确两个路径,一是鼓励农民进城镇集中居住,近期,重点是“三高沿线”“两区”和10户以下自然村落。另一个通道是分散居住的农户向保留村相对集中。政策中还对规划、土地、资金有进一步明确。有关规土政策,市政府办公厅于11月1日发了一个文件,对于用地方面的政策进行了非常清晰的表述,特别对于村庄布局涉及耕地调整,都有操作路径。

  规划时间表,刚才张主任在解答的时候提到了,我们从规划体系来讲,农村居民居住涉及两个规划,第一是村庄的布局规划,今年年底完成布局规划,2019年年底完成村庄规划。

  4、解放日报:科技创新是我们上海非常大的优势,请问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绿色农业发展,保障和丰富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

  叶军平(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我们正在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新时期,我们必须更加依靠科技打造的新引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重点,加快调整科技创新方向,构建适应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绿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推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二是坚持产业需求和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基于上海农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农业科技重点在种源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方面布局,充分发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重大技术变革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发展高技术、高品质农业。

  三是本着科技服务产业的原则,加强自主创新、集成示范和提升产业,提高都市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在自主创新方面,围绕绿色农业发展和市民消费升级需要,支持具有功能营养、优质安全的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特别是绿色优质稻米、鲜食玉米、耐热青菜、食用菌、优质瓜果、中华绒鳌蟹等新品种的培育。在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方面,支持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和示范,如优质稻米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模式开发项目,围绕水稻绿色生产全产业链建设,通过优质稻品种引育、绿色生产模式应用、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优质稻米绿色认证、稻米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及品牌化建设等途径,在本市建成一批集优质稻品种、品牌和绿色生产、产业化开发为一体的水稻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优质稻米绿色生产技术和产业化生产模式,目前已初见成效。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重点支持水稻、蔬菜、生猪等“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提升商业化育种能力,以及供种保障能力。谢谢。

  5、上海电视台:从2013年开始,上海一直在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请问目前进展如何?新型职业农民和以往传统农民有何不同?如何通过政策扶持和职业保障更好发挥他们的作用?

  王国忠(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感谢您的提问。本市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的兴旺,只有破解人才瓶颈,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生产上有能力、在经营上有办法、在精神上有追求,成为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发展才会更加生机勃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上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培养2万名新型职业农民。预计到年底,全市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3500人,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正奔忙在沪郊希望的田野上。

  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和传统农民相比,本市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呈现了三个可喜面貌,一是从年龄结构看,更加年轻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中,30岁以下的占6%,30-40周岁的占33%,40-50周岁的占40%,50-60周岁的占21%,45周岁以下的青壮年明显增加。二是从学历结构看,高学历比重上升。初中的占61%,高中占19.1%,大专及以上占19.9%,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员明显增多。三是从劳动报酬看,收入普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收入有高有低,但明显高于传统农民。

  从扶持政策这方面来说,政策扶持和职业保障制度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环节。本市各级政府部门在支农惠农政策上优先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多区明确规定,在土地流转时,新型职业农民有优先承租权。在开展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评定时,把经营主体带头人是否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作为前置条件;同时,积极为新型职业农民搭建信贷融资平台,组织邮储银行、安信农保等相关金融机构,调查新型职业农民不同项目的信贷需求,开展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保障制度。市有关部门已出台政策,打通了农民合作社等集体参加职保的通道,确立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属性。奉贤、金山探索对取得职业农民证书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给与社会保险费补贴,每月人均补贴1000元左右。鼓励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使新型职业农民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谢谢。

  6、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刚才张主任在介绍中提到了上海已经启动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工作。请问第一批9个示范村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各有什么样的特色?将如何在全市起到示范作用?

  黎而力:建设乡村振兴建设的示范村实际上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示范村的创建我们追求的目标也就是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社会富裕,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力争通过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使我们的乡村更加呈现出更强的产业动能,更优的人居环境和更美的村落形态。这项工作今年年初开始启动,得到了各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九个村的遴选是通过各区申报然后评议才确定了我们九个示范村,九个村来看各具特色,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式,包括特色农业型、产业融合型、生态保护型、郊野公园型、民宿体验型等多种模式,目前九个村的创建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各区各村庄特别是我们九个村的规划成果已经形成,多数已经开工建设,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示范村的创建要求,我办还会同市里边的相关部门编制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指南》,从九个方面给予规范和引导。建设指南发布以后会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性标准。一句话,通过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为下一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累经验,发挥好标杆和引领的作用。谢谢。

  7、新民晚报:我们比较关注农业创新的话题,刚才叶主任介绍了上海这几年实施乡村振兴推出了一些农业创新的新举措,我们想基于此作进一步了解。

  叶军平:近几年,上海农业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经过探索实践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是在农业科技“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我们做了探索实践。主要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整合科研、教育、技术推广、企业等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高端人才的作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逐步实现“研学产”向“产学研”的转变,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上海自2010年启动了水稻、蔬菜、西甜瓜等四大产业技术体系试点后,2013年启动了生猪、虾类、果业三大体系,2016年又增加了花卉、食用菌、鲜食玉米三大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坚持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整合科研、推广、教育、企业研发力量,组建创新团队,实施重点突破,资金纳入科技兴农项目管理,给予连续5年的资金支持。历经8年的探索实践,基本完善了十大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模式,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成就了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四梁八柱”。在打造市民喜爱的农产品品牌,保障和丰富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等方面,初见成效。比如说,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选育出了“江海21”新品种,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选育技术,创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技术规程和养殖模式,形成了上海特色的种源品牌、成蟹品牌。

  二是在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上,我们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同时加大了支持力度。我们不仅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成果、平台条件,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企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我们还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或联合科研推广单位开展创新研究或集成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让这些经营主体逐步成长壮大成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为支撑和引领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做出示范。比如说,通过科技兴农项目支持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开展种猪育种和良种繁育,祥欣公司已经成为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据统计,目前,国内养殖生猪中,至少有七分之一的生猪身上带有祥欣种猪基因。“祥欣”牌种猪覆盖全国26个省市和地区,成为面向全国种猪市场的著名品牌。

  三是在一些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上取得突破。种源方面,本市成功选育“旱优73”等一批节水抗旱稻品种,在湖北、安徽等10省市得到应用,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开展引种试验。国内首次选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工业化栽培的真姬菇、杏鲍菇、金针菇品种等食用菌新品种;前面已经讲到,育成了全国河蟹4个国家级新品种之一的“江海21”中华绒螯蟹,成为目前主推品种,在全国14个省市区养殖。农业装备方面,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实现了水稻机械播种成行、成穴的目标,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区以及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大面积推广应用。绿叶蔬菜智能化生产以及淡水鱼工厂化繁育成套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并推广应用。农业生态高效模式和技术发展方面,效果明显。在松江地区持续示范推广种养结合家庭农场高效生产技术,在崇明建立“蟹塘种稻”“菜田养鳝鱼”等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有效实施“农药、化肥”双减目标。探索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新模式,示范应用节水抗旱稻品种、缓释肥施肥技术,建立低碳型水稻生产技术体系。有效促进了上海循环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谢谢。

  8、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刚才发布当中提到上海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本来是个难点,现在政策落地了以后情况怎么样?在推行当中是不是有什么比较困难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说到今后帮扶当中有些具体的产业进行帮扶,能不能具体地和我们说一说?

  黎而力:关于乡村民宿发展以及持续增加农民收益,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明确我们充分挖掘独特的乡村价值,激活农民闲置房屋资本,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份工作今年市规土局等分赴9个涉农区实地调研,排摸难点和堵点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促进上海市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解决了土地、消防、工商登记以及安全保障等这些瓶颈性问题。文件印发后,据我们了解,几个区涉及乡村民宿的证照办理中政府服务指导得到了有效的发挥,特别是证照办理很顺畅。目前来看,政策非常的清晰,做了详细的规定。比如说建立了工作机制,就是多个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碰到了问题联席会议可以协调解决。第二就是乡村民宿在文件确定了重点的发展区域,包括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度假区等区域以及规划保留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这些都是乡村民宿发展的重点区域。第三个非常明确的就是经营用房的范围,乡村民宿可以利用宅基地农民房屋、村集体用房、农房以及集体建设用地等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民宿,同时也明确了乡村民宿是单农建筑,明确房间不超过14个,最高是4层,单幢面积不超过800平米。第四个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就是优化证照办理的主体,这个是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对凡是符合乡村民宿申请人,依法申请证照的时候,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予以办理。第五是强化用地的保障机制,也明确了盘活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用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包括民宿的配套设施建设。第六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乡村民宿发展的安全有序运行,谢谢。

  王国忠:最近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即将出台农村综合帮扶的指导意见,这是新一轮的帮扶的指导意见,与上一轮比较,有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帮扶重点要帮助困难户,待遇经济条件比较弱的由市区医疗来报,经济待遇条件比较好的区,由各个区开展帮扶;二是市政府拿出20亿进行帮扶;三是更加注重造血项目的建设,通过造血的项目产生的收益用于困难户的帮扶,所以更加可持续。另外造血项目的层级更高,第一轮主要在村一级建造血项目,这次至少在镇一层面甚至区一层面开展造血项目的建设。我们除了资金帮扶外,也在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帮扶。

  徐威:时间关系,各位如有进一步采访的需求,可以和市农业农村委或者和市政府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