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9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1

  1、新民晚报:我想请问一下贾主任,过去几年上海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能不能介绍一下基础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做了哪些事情?还有一个问题关于入园、幼升小、小升初,市教委还会推出哪些政策来缓解老百姓过度择校而产生的焦虑感?

  贾炜(市教委副主任):上海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近几年来取得了积极成效,有这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一是妥善应对了入园入学的高峰,以常住人口为基数,扎实推进学校的建设工作是正确的主要职责。2011—2016年全市通过基本建设等途径新增法人幼儿园(有独立法人的幼儿园)301所,增加学位13万多个,新增义务教育学校283所,新增学位10万多个,较好地应对了人口出生的高峰和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而对入学产生的需求。进入幼儿园也好、进入义务教育学校也好,学生在有学上方面得到了基本的解决。

  第二,通过加强学区化、集团化,不断推进优质资源的共享,我们组建了多种形式的办学联合体,重点分享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课程教学和优秀的教师团队。截至2017年8月,本市各区建有的学区和集团一共是171个,覆盖的学校达到了993所,约占本市中小学总数的55%。第三方的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校长表示教师进行了跨校的带教、跨校的集体备课和进校园,80%以上的校长表示也进行了课程的共享。这说明我们上海在推进优质均衡发展角度上全市已经达成了共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工作力度。

  第三,上海非常注重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来促进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源。我们专门汇聚了一批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负担靠科学的城乡普通公办学校,开展了新优质学校的发展整体设计,促进智慧传递,形成各具特色的优质教育发展之路。至2017年8月,市、区两级的新优质学校集群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382所学校,约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25%。绿色指标调查显示,新优质项目学校在学业表现、学习动机,对学校的认同度、教育教学方式等指标上均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第四,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郊区农村。我们推进中小学学校对口办学,本市复旦附中等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赴郊区办分校或者委托管理高中学校,一大批中心城区的品牌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到大型居住区和郊区新建的共建配套学校对口办学,形成城郊结合、以强代弱、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我们同时完成了五轮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托管学校208所,惠及了3500多个班级,15万多学生。绿色指标监测显示,本市的学校之间、学业之间的差距整体呈现缩小趋势,城乡不同背景的学生都接受了相对均等的教育。上海参加PISA的测试当中已经充分说明了上海教育的均衡程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第五,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引领学校的科学发展。我们滚动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品德行为、身心健康、教师教学、校长课程领导等十个方面的情况,来科学反映中小学学业质量的整体状况。在教育内部也形成了“标准-监测-分析-改进”的良性循环,并形成了监测依靠技术、结论源自证据、分析产生转变的实践形式,也引导我们的学校逐步确立全面的质量观。

  我们还大力地推进了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截至2016年底,本市656所中小学建设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实验室,一共是1141个,创新实验室的学校覆盖率小学阶段达到了40.97%,初中阶段达到了55.45%,高中阶段达到了82.93%。已建成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内容丰富、门类众多,通过创新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了多类型课程和开放性实践活动,现在已成为本市中小学重要的教学资源,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活动、实现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

  我们还推动了“零起点、等第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2013年以来本市开始在小学阶段滚动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俗称就是零起点、等第制。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的就是不加快教学进度、不拔高教学要求,因材施教。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主要是采用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综合评价、诊断改进,着力减小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的竞争感。对于小学教育而言,缓解竞争感,让这样的竞争来得慢一点,这对孩子来讲利大于弊,有助于缓解家长的焦虑。

  从我们连续进行家长的全样本调查来,各项调研数据都取得了进步,学生的学习状况得到了好转。2017年调查结果显示,96.8%的一年级家长表示孩子能够适应学校生活,超过92%的一年级家长认为孩子具有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96.2%的一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达到9小时以上,其中睡眠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的学生人数比2016年又上升了29.4%,这说明我们推进的“零起点、等第制”改善了学生的成长环境。

  我们还推进医教结合,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我们为残疾学生提供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16年的免费教育。今年为残疾学生实施的特殊高中阶段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原来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残疾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很少能够进入到高中阶段学习,今年这个政策得到了突破。我们在全市各个区的普通中职学校建立了特教班或举办专门的特殊职业教育学校,今年有160多名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了高中阶段学校学习,入学人数比往年有大幅提高。。我们还深化医教结合,成立了上海市特殊学生教育评估中心,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积极为残疾学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服务。

  本市还大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近五年来教师学历水平明显提高,这里有几个数据可以反映,比如说幼儿园本科以上的学历比2011年底提高了近19个百分点,义务教育本科以上的学历占87%,比2011年底提高了10个百分点,高中研究生学历占20%左右,比2011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014年上海17个区县一次性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的认定,我们的教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项目的结果显示,上海初中教师的表现总体超过国际水平,上海不但守住底线,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学位,而且也扎实推进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为所有学生上好学创造了条件。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大家普遍关心的幼升小、小升初,这项工作市教委始终高度重视,因为涉及到千家万户。从总的方向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坚持总体平稳,同时要继续促进公民办学校的协调、健康、规范发展,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在招收工作各个环节的过程监管,努力让招生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于民办学校的招生,我们会继续落实民办学校招生“三个承诺”的要求,包括不进行纸笔测试,不收取豪华简历或者各种获奖证书,不与任何培训机构有挂钩。包括继续实施今年已经公布的对民办学校招生的相关规定。此外,我们也请相关科研部门正在研究制订幼升小入学评估指南,指导民办中小学科学招生,通过科学研究告诉家长,民办学校愿意招怎么样的学生、怎样来招学生。

  对于在招生工作中违规的民办学校还要继续坚持严肃查处,并落实“双减”,核减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取消当年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家门口好学校”的建设力度,使“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使更多上海的孩子能够“就近上学、就近上好学”。所以,进一步推动学区化、集团化的建设和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是我们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均衡的重要政策。

  2018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政策,我们会在年底或者明年年初适时向社会公布。谢谢。

  2、上海教育电视台:有两个问题请教。第一个问题是刚刚贾主任提到要建越来越多的家门口好学校。新闻发布稿里面有两个数字,一是现在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已经覆盖了55%,刚刚您也提到新优质学校覆盖了25%,加上原来的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是不是家门口好学校的缺口已经比较小了?下一步还有哪些比较长远的规划进一步补齐这个短板?另外一个问题是今年被称作高考改革元年,苏主任刚刚在介绍情况时提到高考综合改革制度安排“成功落地”,请问有没有具体量化的指标来界定“成功”?

  贾炜:首先,要区分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是不一样的。义务教育是优质均衡,高中教育阶段是特色多样。在义务教育阶段是推动“双轮”,一轮是学区化、集团化,第二轮是新优质集群发展,或者叫双引擎。学区化、集团化覆盖面50%以上,新优质学校是25%,但并不意味着上海所有的学校都成为新优质学校,或者说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成员。还有一些没有进入到学区化、集团化、新优质的学校有着自己的特色,这些学校要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所以在坚持优质均衡的基础之上,强调特色多样,这是教育多样性发展的基本规律,现在我们实现的是第一步,在格局上初步形成;第二步重点要加强对学区化、集团化和新优质学校的内涵发展,这当中包括学校的课程建设怎么落实国家课程,又要体现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又要注重教师之间的相互流动,因为无论是新优质发展、学区化、集团化,教师的流动,尤其是优秀教师的柔性流动,使得更多学校能够享受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这是最重要的推动方式。此外,还要加强各学校的特色课程共享。总之,第一阶段是在形式上、数量上达到基本要求,下一步阶段就是要加强内涵建设的发展。推进上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逐步来推动和实现。

  苏明(市教委主任):大家还是非常关心高考改革工作。这次高考改革有一个完整的方案,其中有很多制度设计与安排。这项工作不仅涉及考试招生,还涉及整个高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当初很多的制度安排,在执行过程中还是非常顺利和成功的,包括“两依据、一参考”等。高考打破了文理分科,还有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组织等,实际上是推动了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考的改革。从实施结果看,各个方面的执行都比较顺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参考”,即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完整记录以及在招生考试中的参考使用,都得到了落实。

  关于对高考改革的感受,其实可以更多地从社会、考生、家长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感受度乃至获得感,最能够说明问题。对此,我们在后面的总结评估中,会充分关注到各方的总体感受。所以,前面所说的各项制度成功落地,主要是既定制度执行和实施都还是比较顺利的,整个高考改革取得了预期成效。

  当然,大家也会关心下一步安排,我一并说一下。目前,我们正在认真进行总结和评估工作,总体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能够巩固成果、深化改革,这是下一步要考虑的方向。

  3、上海科技报:现在上海正在推动科创中心建设,我想问一下,上海市教委和一些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现在职务发明的解禁,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也达到了热潮。现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有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

  丁晓东(市教委副主任):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教育系统在科创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服务支撑张江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面,上海高校起着积极重要作用,上海高校承建或参建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各个高校本身也是一个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我们也取得了很多重大发现和原始创新成果,包括暗物质探测、集成电路和芯片设计、数学研究等领域,同济大学的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上海交大的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项目的启动建设等。

  第二是服务支撑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上海市聚焦五大产业领域拟布局的18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上海高校直接或间接承接的就有7个,所以在功能性转换平台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

  第三是深入推进高校双创教育,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双创”,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一定要做好。市教委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特别在大学生课程当中设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已有13所高校建设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里也设了很多创新实验室来扶持、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

  第四是高度重视人才。高校是人才主要的集聚地,特别是科创“人才30条”出来以后,各高校很好地利用了相关政策。这两年来,高校人才的吸引和积淀正在明显加速,比如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两院”院士等。大家可以到上海大学去看看,最近一两年人才增加的幅度非常大。除了高等教育领域外,我们的基础教育对科创中心建设也做了很多贡献,所有高层次人才的落户上海,对于他们子女的教育,我们要努力提供贴心的服务。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上海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比如说上海海事大学的光纤传感技术成果转化,上海理工大学的太赫兹技术的转换,复旦大学的新药益母草碱项目的转让,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三七皂苷Fe成果转化等。截至2016年底,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交易达到了215项,复旦大学2016年专利转让合同金额也达到5.23亿,成果非常显著。

  4、人民日报:想请问一下苏主任,刚才您讲到上海在教育对口支援方面与“七省十一地州”签署了基础教育互助成长协议,东西部扶贫工作和对口支援也是中央重视的工作。我想问一下上海在这方面有什么创新?有些什么新的做法?谢谢。

  苏明:谢谢你的提问。我们一直高度重视东西部协作特别是对口支援。上海对口帮扶地区比较多,有11个地州,任务也比较重。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这块工作。从教育角度看,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也是对口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提到的“七省十一地州”合作协议,主要是聚焦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对口合作上。我重点讲一下职业教育。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与对口地区共建职业教育联盟,目前已经有“上海-喀什”“上海-果洛”“上海—遵义”3个职业教育联盟。第4、第5个职业教育联盟也正在酝酿之中。职教联盟能够有效提升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当地职业教育学校和上海职业教育学校依托职教联盟平台,加强了师资交流、师资培训、课程资源的共享,我们还选派很多老师到对口地区帮助开展职业教育相关学科等方面建设,利用两地合作优势,更多更好地培养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这是上海教育对口支援中非常突出的亮点。

  教育对口支援的内容有很多,大的方面概括一下:第一块是开展基本建设项目支持,从教育这个领域,这几年累计支持了不少学校建设项目,这是主要是通过两地的对口支援机构加以推进落实。还有很大一块是人员培训,我们为对口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教师培训,通过定期有计划地培训骨干教师,尤其是注重对校长和管理干部的培训,为对口地区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回去起到示范作用。还有,在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中,上海通过“影子校长”和“金种子校长”等培训模式,为对口地区培养校长,特别鼓励对口地区把一些有潜力的未来校长送到上海来进行培训,这样他们回去后可以更好地领导当地学校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开展教育管理人员培训。总体上讲,上海整个培训计划,可以比较好地帮助整体提升对口地区各类教育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顺便提一下,现在提倡组团式援藏,上海按照国家整体部署积极推进落实,而且各项工作都在顺利推进,根据援藏工作要求,我们选派的援藏教师都已经全部进入对口地区。选派人员在当地的工作也非常努力。我们在一线支援的老师和同志们得到对口地区的普遍欢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好评。选派人员原单位也非常关心,带给他们很大的支持,让他们感到非常温暖,大家都有信心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取得预期成效。

  其他的内容还很多,我再提一个高校的对口支援。这几年上海高等教育参与对口支援的力度很大,很多上海高校与对口地区的形成了结对关系,结合各自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这里我特别举一个对口支援新疆喀什高等教育发展的事。喀什特别需要建一所大学。因此,我们整合力量,集中加大对喀什师院的对口支援力度,每年选派一批他们急需的学科教师赴喀什师院开展支教,支持他们的学科建设,帮助学院从一所师范学院顺利转型为喀什大学。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的高校和教师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有的直接赴喀什开展实地帮扶,有的在上海帮忙集聚资源给予有力支持,取得了预期效果。我们认为,上海有责任、有义务、尽全力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为国家的对口扶贫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谢谢。

  5、上海青年报:我想问一下丁主任,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也广受社会关注,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有没有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谢谢。

  丁晓东:大学生就业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全国人民也很关注,所以支持大学生就业是全方位的。近些年来,本市各有关部门和各高校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巩固并形成了促进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有效方法举措,在保证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多措并举,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领域。比如我们连续举办了多年的上海自贸区经贸人才专场校园招聘会、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和上海市高校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会暨少数民族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大型现场招聘会,每年提供6万多个市内外就业实习岗位,近1.5万人次参与。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寻找到更多的岗位、接触到更多岗位的信息,同时也有利于让更多部门和岗位在用人方面选择面更广;

  二是综合施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其中“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者”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每年向中西部和基层输送高层次的人才,许多人已在自己的岗位上卓有建树。而今年启动的“西藏专招”项目,最终有120人通过考核,就在上个月,他们已前往雪域高原,在更广阔的天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上海的大学和教育主管部门都鼓励支持大学生要报效祖国,回报家乡,下基层去工作。譬如,很多大学生去做村官或者做志愿者、做服务等等。

  三是开拓思路,大力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号召“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本市以创业促进就业为契机,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例如支持各高校开展双创教育课程,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有些优秀的项目,已转换成产品产出,成果显著。刚才你讲得很对,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非常重要,要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刚刚讲到科创中心建设,也讲到怎么样支持引导教育大学生去创新创业,现在很多学校除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建设创新实验室以外,还建设了创新空间、创业空间,并利用丰富的第二课堂,邀请很多企业老师来指导大学生如何在大学期间就去实践和创新创业,成效也很明显。

  近年来,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其中2017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7.4万,就业率为96.88%,有所上升,这是“双创”工作带动的“红利”。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对就业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将继续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谢谢。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各位,时间关系,大家还有很多问题,我建议会后和我们教委和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