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7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1

  1、东方网:我们知道今年3月份上海开始实行公共场所室内的全面禁烟,想问一下目前的执行情况怎么样,接下来对于重点人群我们还将有哪些加强禁烟的引导?

  邬惊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谢谢媒体朋友关注到这个问题,控烟也是公共安全的问题。去年人大通过以后,今年3月1号实施室内全面控烟。从最近了解的情况来看,或者我们从所看到的现象来讲,应该说公共场所吸烟率以及市民对在公共场所控烟的反应总体上都是好的。尤其是京、沪、深三个城市大家在探讨数据时,我们看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我们的体会是,要积极宣传引导,上海的整个项目、法规条规的实施,前面的宣传做得比较好。而且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部门联动、执法、宣传教育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从上海的经验来讲,整个社会动员和强调个人健康以及社会主体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的公共场所像宾馆、饭店,吸烟现象明显减少了。今年非常高兴,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个礼拜颁发了“世界无烟日奖”,表彰上海无论是在立法和具体实施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上海来讲,被动吸烟的问题,还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所以下一阶段,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控制二手烟的宣传,使得市民更多了解二手烟的危害性。媒体也非常支持我们,公益广告很多。另外我们还想进一步加强无烟环境的标准化建设及行业推动。

  第三,监测和评估就是看整体控烟效果。3月份到现在,我们总体感到比较欣慰,特别是感谢市民朋友们对这个条例的认识,对自我健康的认知,以及对公共场所的自我约束,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所以世卫组织对上海的总体控烟效果也感到满意。

  2、上海电视台:我们都知道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人口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已经成为上海的主要疾病负担。请问翁市长,上海在推进健康上海的建设当中,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翁铁慧:谢谢你的提问。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后,包括生活方式的变化,慢病性成为上海当前主要的疾病负担。在推进“健康上海”建设当中我们把它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视这个工作,已经把慢病的防控工作写到了“健康上海2030”规划中,力求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这样一个慢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机制。主要有下面这几个举措。

  第一,持续改善慢病防控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将健康融入各项公共政策,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并强化个人健康的责任。包括刚刚已经说到的,比如希望能够把健康政策、把慢病的防控措施融入到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中,慢病防控融入到增强体育的运动、全民健身的政策中,贯彻到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我们尤其重视慢性病防控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依托上海健康云平台。现在上海健康云已经做得非常大了,可以说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一朵健康云,我们要进一步用这个云的平台完善医防融合。慢性病更是这样的,一定要医疗和防止融合,甚至某种角度讲,防比医还要重要。全专结合,全科和专科结合。所谓的全科就是全科医生对慢病的防控,是基层的守门人,一旦到了疾病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专科医生去做,这就是“全专结合”,分级诊疗的慢性病全程管理和服务体系,用大数据的方式,把医防融合能够结合起来,分工协作。专科和全科进行分级诊疗。

  第三,推进防治关口前移,逐步扩大慢性病的早期筛选范围。这个很重要,所谓预防一个大的措施就是筛查,对老百姓的慢病、疾病,对疾病谱比较严重的地区,我们进行全样本的筛查,发现以后早诊断早治疗,进行危险因素的干预。我们的逻辑就是先预防,最好不要生病或晚生病。当然一旦生了病要早知道、早诊断、早治疗。

  第四,持续开展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我觉得重要的就是身边的社区,对上海的老百姓来说这个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特别支持居民自我管理。WHO在上海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我们把16个区全部开放,每个区开两到三条线,每条线都有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跟所有世界健康促进的专家和WT的健康官员一起互动。他们看到我们健康、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他们觉得很好。陈冯富珍女士跟我讲,没想到上海这么厉害,敢把上海全部开放。所以我们要继续慢性病的社区健康管理,老百姓自己参与,社区医生指导,甚至还有专业医生参与,然后建立慢性病的自我管理小组。目前我们初步统计,在上海大概有2万多个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其中非常活跃的、长期活跃在那里的起码有6000多个,基本覆盖本市所有居村委。到2030年,我们要实现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全覆盖。这次“1+1+1”组合签约,现在已经签约260多万了。我们先从60岁以上的慢性病患者开始,到2030年力争百分之百管理起来,上海所有慢性病人全部要实行健康全程管理,谢谢。

  3、健康报:请问一下翁市长,2020上海要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2030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接下来,上海对于医学科技发展有怎样的举措呢?

  翁铁慧:上海到2020年要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2030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这是跟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而且它又是科创中心建设中跟老百姓有直接密切联系的。医学科技创新做好了,能够马上运用到健康促进,老百姓马上就受惠了。所以这既是尖端技术的应用,同时又是惠民的。刚才我在前面跟大家通报的时候,讲了我们五大健康建设的内容,里面就有一条特别关注科技创新这块。

  可喜的是,上海在这方面确实有基础。比如说,8月份,国家自然基金发布的信息,在医学科学部中,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医学院,获得的自主基金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三。在激烈的高校竞争当中,交大获得的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金额位列第一,复旦第三,获得的金额占医学科学部总资助金额的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丰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这几年医学科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个自然科学基金的获得是代表了未来,因为这次拿到了自然科学基金意味着今后若干年我们就有基础、有实力去突破一些医学科学上的重大难题。所以我们是两条腿都走路,一个是自然科学基金,这是原始研究、基础研究,还有一个是这两天公布的临床医学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自然科学基金给我们支持,上海再追加支持,做好原始研究。再加上临床研究,我们就如虎添翼了。

  下一步本世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紧跟全球医学科技创新的潮流,发挥上医学科技资源的积聚优势,与全球科技创新主导者全面合作,努力实现“四个一”:也就是谋划一个亚洲一流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这个很重要。我刚才说的体系构建就是基础。这个体系中还有就是临床,最重要是转化医学。所谓的转化医学,就是我们医学科学发明一定要转化到临床,让老百姓和患者受惠。这就是要构建一个医学科技创新的体系,现在雏形已经有了,我们希望到2030年一定要在上海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建设一批亚洲一流的医学学科。最近“双一流”建设名单出来了,我想各位媒体朋友也关注到了,如果你们仔细看一看,上海医学科学是很强的。西医有复旦、交大医学院,都名列前茅。医学类中,复旦和交大各有四个学科全部进入国家的“双一流”。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和中药学两个学科都进入了。所以我们中西医进入全国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学科,上海名列前茅。我们一定要通过到2020、到2030的努力,在上海建成亚洲一流的医学学科。

  第三个,建设一支一流的医学领军人才队伍。学科的建设、科学体系的建设、临床医疗水平的提升,都离不开医学领军人才的队伍。说实话,上海应该说条件有,但是还要努力。这件事情要成为我们接下来的重中之重。接下来,在30条人才政策中,按照韩书记的要求、应市长的要求,2018年我们还要制定医学科学特殊人才优惠政策,还要“发点球”,要用更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医学特殊人才,特别是要放眼世界,把国际上的领军人才都引进来、落户上海。

  第四个,一批一流的医疗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真正推动先进医疗和信息技术,包括医疗器材、信息技术,在上海医疗机构广泛应用。

  如果这“四个一”能够实现,到2020年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2030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就心里非常有底了。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我国重大疾病领域医学科技创新的领跑者,新型医学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全球合作者,临床诊疗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全球制定者。这三个“者”是我们希望到2030年能够达到的目标。

  4、新闻晨报:有两个问题。第一,这次规划里面新增了一个指标就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的诊断早期比例不低于40%,我想问一下可能会采取一些什么措施?

  第二,进行非医疗的健康干预,而且到2030年的体育锻炼参加人数要达到46%,我想问一下相关部门,可能会怎么进行引导呢?特别在屋顶、公园绿地这些空间怎么利用呢?

  邬惊雷:非常感谢,癌症早期检查发现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非常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效益也是非常好的。目前来讲,提高早期诊断比例,我们有这几方面举措:

  第一,提高参加肿瘤筛查的人数。比如,提高参加妇女疾病普查、老年人肺癌普查、大肠癌筛查等的人数。增加筛查人数,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加强适宜技术的应用。因为有些筛查不一定是要非常高精的技术,只要筛查到疑似迹象,就可以提升早期诊断。这方面的适宜技术应用和精准技术的应用,也是提高癌症早期诊断比例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第三,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普及,提升市民对症状的敏感度,这也是提升癌症早期诊断的一个有效的手段。这是第三个方面。

  第四,提升医生早期诊断的理念、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强社区、二级医院、三级医院联动,提高早期发现率,像疑似病人的及时转诊,都是提升早期诊断的有效措施。

  李崟(市体育局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民的健康意识和健身意识比较强,对健身活动场地和活动内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刚才翁市长公布了一个指标:到2030年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46%。为了满足这样的市民需求,我们将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第一,软件方面,一方面办好每年的城市业余联赛,同时办好每四年一届的市民运动会。把这些健身活动真正办到市民的身边,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解、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卫生和体育两大系统的优质资源。既然有这么多人来参加锻炼,锻炼的科学化水平怎么样、是不是科学健身、是不是有利于健康?我们将让两个系统的专业人员学习更多的跨届知识,同时也开设更多的运动健康的联合门诊,为市民科学健身提供指导,帮助市民更好地参与到健身中去。

  第二,从硬件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思考。现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1.76平方米,到2030年要达到2.8平方米。既要做好增量,也要完善我们的存量。做好增量方面,除了建设好新的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场、市民健身苑点以外,我们还把一些健身设施嵌入到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以及绿地当中。比如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中,就有机地、很好地嵌入了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和小型多样的体育场地。接下来在一些市政建设当中还会嵌入更多这样的场地。

  在重大体育设施建设中,比如陆续开工的徐家汇体育公园,也在努力实现体育赛事场地和公共健身休闲场地的有机融合,据初步估算,徐家汇体育公园建成时,室内场馆体育设施通过新建和清退非体功能将增加约8万平方米,室外体育设施面积将增加3.26万平方米。每天可满足健身锻炼活动人次从现在的4000左右,提升到1.5万左右,适应更多的人参加健身的需求。

  另外,优化存量方面,我们会用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譬如市民益智健身苑点,会增加一些运动能力测试、力量训练等。同时完善管理机制,更好地开放学校的设施。至于刚才记者提到的屋顶设施,我们也会认真来思考,制定相关标准,满足更多的健身需求。

  5、解放日报:我想请教一下上海推进医养结合,解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养老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举措呢?

  翁铁慧:确实上海社会老龄化程度现在已经非常高了,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接近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也是上海医疗卫生体系和养老体系的重大挑战。但要解决好养老问题,医养结合少不了,推进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我们已经制定了老年医疗护理体系的发展规划,在上海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里,我们专门把医养结合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次"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里,我们依然把这个问题放到比较重要的位置,因为这是上海接下来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我们要把它解决好。主要有下面这些举措:

  第一,推进社区医养结合平台建设。医养结合最重要的平台还是在社区。推进社区医养结合平台建设,这是头等重要的事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来定位是六大功能,在社区卫生中心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把六大功能分解成141项基本服务项目,这是上海的特色。这141项里面的基本服务中有多少是涉及到老年人群的呢?有69项主要的对象就是老年人群,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养结合当中是一个重要平台。同时,它又和社区的有关机构联动。比如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已经达到了100%。社区托养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已经达到了80%,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照料和护理服务。所以社区这个平台对老人来讲是最有需求的,我们医养结合的平台,最大的应该是在社区。

  第二,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老年人签约覆盖率、有效服务利用率、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就诊率和签约社区的就诊率。这件事情在“1+1+1”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里面已充分体现了,目前我们对慢性病患者和60岁以上老人优先签约覆盖。现在社区签约的老人已经超过52%了。我们希望2020到2030能够逐步覆盖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但是现在我们的力量有限,我们先把这些老人管好,提高服务效率和在组合里面的就诊率,以及在社区的就诊率。

  第三,在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无疑是医养结合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所以这几年在市政府的平台上,几个部门一起合作,在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到目前为止,全市702家养老机构当中已经有244家设立了医疗机构,110家与医保联网。

  第四,推进社区护理站建设。在社区当中这两年比较重视的,除了搭建平台还要有人去服务。所以我们推进了社区护理站的建设,推进老年护理工作。目前我们还是初创时期,到现在为止全市职业护理站61个,接下来还要继续建设。就是在社区建立护理站,让护理站有一支队伍,能够到居家、机构、托老的这些地方去为他们服务。这个是要建专业化的、有职业资格的护理站,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做了。

  第五,我们正在试点实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现在三个区试点,接下来要推广。已经确定42项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我们已建立了一套老年统一照顾评估体系。进入长期护理保险以后,要享受待遇,就必须要先进行评估。评估后进入老年护理的保险制度,可以享受一定的护理待遇。之前高龄老人护理已经开始评估了,上海一步一个脚印,从高龄老人开始推进。

  第六,加强护理员的培养。到现在为止,完成了810名基层护理员的培训,但这还不够。针对一线的需求,无论是居家的、机构的,还是有些养老院里,对护理员都有大量的需求,接下来政府会将此作为重中之重。要建立多层次的培养体系,高层次和中高层次的已经专门成立了健康医学院,现在它的招生和就业非常好。同时,还要培养一些基础的护理员,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为上海应对老龄化,让每一个老人家在有需求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为他提供服务,这是政府要想努力做到的,争取到2020有一个进展,到2030年能够完善这套体系,谢谢。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各位记者如有进一步采访的需求,可以和市卫生计生委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1、东方网:我们知道今年3月份上海开始实行公共场所室内的全面禁烟,想问一下目前的执行情况怎么样,接下来对于重点人群我们还将有哪些加强禁烟的引导?

  邬惊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谢谢媒体朋友关注到这个问题,控烟也是公共安全的问题。去年人大通过以后,今年3月1号实施室内全面控烟。从最近了解的情况来看,或者我们从所看到的现象来讲,应该说公共场所吸烟率以及市民对在公共场所控烟的反应总体上都是好的。尤其是京、沪、深三个城市大家在探讨数据时,我们看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我们的体会是,要积极宣传引导,上海的整个项目、法规条规的实施,前面的宣传做得比较好。而且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部门联动、执法、宣传教育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从上海的经验来讲,整个社会动员和强调个人健康以及社会主体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的公共场所像宾馆、饭店,吸烟现象明显减少了。今年非常高兴,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个礼拜颁发了“世界无烟日奖”,表彰上海无论是在立法和具体实施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上海来讲,被动吸烟的问题,还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所以下一阶段,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控制二手烟的宣传,使得市民更多了解二手烟的危害性。媒体也非常支持我们,公益广告很多。另外我们还想进一步加强无烟环境的标准化建设及行业推动。

  第三,监测和评估就是看整体控烟效果。3月份到现在,我们总体感到比较欣慰,特别是感谢市民朋友们对这个条例的认识,对自我健康的认知,以及对公共场所的自我约束,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所以世卫组织对上海的总体控烟效果也感到满意。

  2、上海电视台:我们都知道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人口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已经成为上海的主要疾病负担。请问翁市长,上海在推进健康上海的建设当中,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翁铁慧:谢谢你的提问。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后,包括生活方式的变化,慢病性成为上海当前主要的疾病负担。在推进“健康上海”建设当中我们把它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视这个工作,已经把慢病的防控工作写到了“健康上海2030”规划中,力求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这样一个慢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机制。主要有下面这几个举措。

  第一,持续改善慢病防控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将健康融入各项公共政策,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并强化个人健康的责任。包括刚刚已经说到的,比如希望能够把健康政策、把慢病的防控措施融入到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中,慢病防控融入到增强体育的运动、全民健身的政策中,贯彻到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我们尤其重视慢性病防控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依托上海健康云平台。现在上海健康云已经做得非常大了,可以说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一朵健康云,我们要进一步用这个云的平台完善医防融合。慢性病更是这样的,一定要医疗和防止融合,甚至某种角度讲,防比医还要重要。全专结合,全科和专科结合。所谓的全科就是全科医生对慢病的防控,是基层的守门人,一旦到了疾病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专科医生去做,这就是“全专结合”,分级诊疗的慢性病全程管理和服务体系,用大数据的方式,把医防融合能够结合起来,分工协作。专科和全科进行分级诊疗。

  第三,推进防治关口前移,逐步扩大慢性病的早期筛选范围。这个很重要,所谓预防一个大的措施就是筛查,对老百姓的慢病、疾病,对疾病谱比较严重的地区,我们进行全样本的筛查,发现以后早诊断早治疗,进行危险因素的干预。我们的逻辑就是先预防,最好不要生病或晚生病。当然一旦生了病要早知道、早诊断、早治疗。

  第四,持续开展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我觉得重要的就是身边的社区,对上海的老百姓来说这个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特别支持居民自我管理。WHO在上海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我们把16个区全部开放,每个区开两到三条线,每条线都有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跟所有世界健康促进的专家和WT的健康官员一起互动。他们看到我们健康、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他们觉得很好。陈冯富珍女士跟我讲,没想到上海这么厉害,敢把上海全部开放。所以我们要继续慢性病的社区健康管理,老百姓自己参与,社区医生指导,甚至还有专业医生参与,然后建立慢性病的自我管理小组。目前我们初步统计,在上海大概有2万多个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其中非常活跃的、长期活跃在那里的起码有6000多个,基本覆盖本市所有居村委。到2030年,我们要实现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全覆盖。这次“1+1+1”组合签约,现在已经签约260多万了。我们先从60岁以上的慢性病患者开始,到2030年力争百分之百管理起来,上海所有慢性病人全部要实行健康全程管理,谢谢。

  3、健康报:请问一下翁市长,2020上海要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2030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接下来,上海对于医学科技发展有怎样的举措呢?

  翁铁慧:上海到2020年要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2030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这是跟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而且它又是科创中心建设中跟老百姓有直接密切联系的。医学科技创新做好了,能够马上运用到健康促进,老百姓马上就受惠了。所以这既是尖端技术的应用,同时又是惠民的。刚才我在前面跟大家通报的时候,讲了我们五大健康建设的内容,里面就有一条特别关注科技创新这块。

  可喜的是,上海在这方面确实有基础。比如说,8月份,国家自然基金发布的信息,在医学科学部中,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医学院,获得的自主基金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三。在激烈的高校竞争当中,交大获得的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金额位列第一,复旦第三,获得的金额占医学科学部总资助金额的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丰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这几年医学科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个自然科学基金的获得是代表了未来,因为这次拿到了自然科学基金意味着今后若干年我们就有基础、有实力去突破一些医学科学上的重大难题。所以我们是两条腿都走路,一个是自然科学基金,这是原始研究、基础研究,还有一个是这两天公布的临床医学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自然科学基金给我们支持,上海再追加支持,做好原始研究。再加上临床研究,我们就如虎添翼了。

  下一步本世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紧跟全球医学科技创新的潮流,发挥上医学科技资源的积聚优势,与全球科技创新主导者全面合作,努力实现“四个一”:也就是谋划一个亚洲一流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这个很重要。我刚才说的体系构建就是基础。这个体系中还有就是临床,最重要是转化医学。所谓的转化医学,就是我们医学科学发明一定要转化到临床,让老百姓和患者受惠。这就是要构建一个医学科技创新的体系,现在雏形已经有了,我们希望到2030年一定要在上海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建设一批亚洲一流的医学学科。最近“双一流”建设名单出来了,我想各位媒体朋友也关注到了,如果你们仔细看一看,上海医学科学是很强的。西医有复旦、交大医学院,都名列前茅。医学类中,复旦和交大各有四个学科全部进入国家的“双一流”。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和中药学两个学科都进入了。所以我们中西医进入全国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学科,上海名列前茅。我们一定要通过到2020、到2030的努力,在上海建成亚洲一流的医学学科。

  第三个,建设一支一流的医学领军人才队伍。学科的建设、科学体系的建设、临床医疗水平的提升,都离不开医学领军人才的队伍。说实话,上海应该说条件有,但是还要努力。这件事情要成为我们接下来的重中之重。接下来,在30条人才政策中,按照韩书记的要求、应市长的要求,2018年我们还要制定医学科学特殊人才优惠政策,还要“发点球”,要用更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医学特殊人才,特别是要放眼世界,把国际上的领军人才都引进来、落户上海。

  第四个,一批一流的医疗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真正推动先进医疗和信息技术,包括医疗器材、信息技术,在上海医疗机构广泛应用。

  如果这“四个一”能够实现,到2020年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2030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就心里非常有底了。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我国重大疾病领域医学科技创新的领跑者,新型医学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全球合作者,临床诊疗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全球制定者。这三个“者”是我们希望到2030年能够达到的目标。

  4、新闻晨报:有两个问题。第一,这次规划里面新增了一个指标就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的诊断早期比例不低于40%,我想问一下可能会采取一些什么措施?

  第二,进行非医疗的健康干预,而且到2030年的体育锻炼参加人数要达到46%,我想问一下相关部门,可能会怎么进行引导呢?特别在屋顶、公园绿地这些空间怎么利用呢?

  邬惊雷:非常感谢,癌症早期检查发现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非常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效益也是非常好的。目前来讲,提高早期诊断比例,我们有这几方面举措:

  第一,提高参加肿瘤筛查的人数。比如,提高参加妇女疾病普查、老年人肺癌普查、大肠癌筛查等的人数。增加筛查人数,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加强适宜技术的应用。因为有些筛查不一定是要非常高精的技术,只要筛查到疑似迹象,就可以提升早期诊断。这方面的适宜技术应用和精准技术的应用,也是提高癌症早期诊断比例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第三,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普及,提升市民对症状的敏感度,这也是提升癌症早期诊断的一个有效的手段。这是第三个方面。

  第四,提升医生早期诊断的理念、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强社区、二级医院、三级医院联动,提高早期发现率,像疑似病人的及时转诊,都是提升早期诊断的有效措施。

  李崟(市体育局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民的健康意识和健身意识比较强,对健身活动场地和活动内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刚才翁市长公布了一个指标:到2030年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46%。为了满足这样的市民需求,我们将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第一,软件方面,一方面办好每年的城市业余联赛,同时办好每四年一届的市民运动会。把这些健身活动真正办到市民的身边,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解、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卫生和体育两大系统的优质资源。既然有这么多人来参加锻炼,锻炼的科学化水平怎么样、是不是科学健身、是不是有利于健康?我们将让两个系统的专业人员学习更多的跨届知识,同时也开设更多的运动健康的联合门诊,为市民科学健身提供指导,帮助市民更好地参与到健身中去。

  第二,从硬件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思考。现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1.76平方米,到2030年要达到2.8平方米。既要做好增量,也要完善我们的存量。做好增量方面,除了建设好新的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场、市民健身苑点以外,我们还把一些健身设施嵌入到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以及绿地当中。比如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中,就有机地、很好地嵌入了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和小型多样的体育场地。接下来在一些市政建设当中还会嵌入更多这样的场地。

  在重大体育设施建设中,比如陆续开工的徐家汇体育公园,也在努力实现体育赛事场地和公共健身休闲场地的有机融合,据初步估算,徐家汇体育公园建成时,室内场馆体育设施通过新建和清退非体功能将增加约8万平方米,室外体育设施面积将增加3.26万平方米。每天可满足健身锻炼活动人次从现在的4000左右,提升到1.5万左右,适应更多的人参加健身的需求。

  另外,优化存量方面,我们会用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譬如市民益智健身苑点,会增加一些运动能力测试、力量训练等。同时完善管理机制,更好地开放学校的设施。至于刚才记者提到的屋顶设施,我们也会认真来思考,制定相关标准,满足更多的健身需求。

  5、解放日报:我想请教一下上海推进医养结合,解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养老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举措呢?

  翁铁慧:确实上海社会老龄化程度现在已经非常高了,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接近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也是上海医疗卫生体系和养老体系的重大挑战。但要解决好养老问题,医养结合少不了,推进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我们已经制定了老年医疗护理体系的发展规划,在上海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里,我们专门把医养结合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次"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里,我们依然把这个问题放到比较重要的位置,因为这是上海接下来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我们要把它解决好。主要有下面这些举措:

  第一,推进社区医养结合平台建设。医养结合最重要的平台还是在社区。推进社区医养结合平台建设,这是头等重要的事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来定位是六大功能,在社区卫生中心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把六大功能分解成141项基本服务项目,这是上海的特色。这141项里面的基本服务中有多少是涉及到老年人群的呢?有69项主要的对象就是老年人群,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养结合当中是一个重要平台。同时,它又和社区的有关机构联动。比如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已经达到了100%。社区托养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已经达到了80%,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照料和护理服务。所以社区这个平台对老人来讲是最有需求的,我们医养结合的平台,最大的应该是在社区。

  第二,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老年人签约覆盖率、有效服务利用率、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就诊率和签约社区的就诊率。这件事情在“1+1+1”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里面已充分体现了,目前我们对慢性病患者和60岁以上老人优先签约覆盖。现在社区签约的老人已经超过52%了。我们希望2020到2030能够逐步覆盖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但是现在我们的力量有限,我们先把这些老人管好,提高服务效率和在组合里面的就诊率,以及在社区的就诊率。

  第三,在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无疑是医养结合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所以这几年在市政府的平台上,几个部门一起合作,在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到目前为止,全市702家养老机构当中已经有244家设立了医疗机构,110家与医保联网。

  第四,推进社区护理站建设。在社区当中这两年比较重视的,除了搭建平台还要有人去服务。所以我们推进了社区护理站的建设,推进老年护理工作。目前我们还是初创时期,到现在为止全市职业护理站61个,接下来还要继续建设。就是在社区建立护理站,让护理站有一支队伍,能够到居家、机构、托老的这些地方去为他们服务。这个是要建专业化的、有职业资格的护理站,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做了。

  第五,我们正在试点实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现在三个区试点,接下来要推广。已经确定42项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我们已建立了一套老年统一照顾评估体系。进入长期护理保险以后,要享受待遇,就必须要先进行评估。评估后进入老年护理的保险制度,可以享受一定的护理待遇。之前高龄老人护理已经开始评估了,上海一步一个脚印,从高龄老人开始推进。

  第六,加强护理员的培养。到现在为止,完成了810名基层护理员的培训,但这还不够。针对一线的需求,无论是居家的、机构的,还是有些养老院里,对护理员都有大量的需求,接下来政府会将此作为重中之重。要建立多层次的培养体系,高层次和中高层次的已经专门成立了健康医学院,现在它的招生和就业非常好。同时,还要培养一些基础的护理员,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为上海应对老龄化,让每一个老人家在有需求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为他提供服务,这是政府要想努力做到的,争取到2020有一个进展,到2030年能够完善这套体系,谢谢。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各位记者如有进一步采访的需求,可以和市卫生计生委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