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7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第一场)

2022-05-31

  1、上海广播电台:社区警务改革解决了老百姓哪些痛点问题?以及城市管理中的哪些难点问题?比如说,在破解小区里停车难问题上,社区民警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陈臻(市公安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破解社会治理“难点”、缓解人民群众“痛点”正是我们这次社区警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通过警力下沉、重心下移,不断推动社区警务工作深度融入基层组织、融入社区群众,打造社区治理的第一平台,搭建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有效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获得感。

  比如说小区停车难问题,大家都知道上海的机动车已超过400多万辆,机动车总量的增速已经远远超过小区停车位的规划速度,我们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采取了挖掘潜力、推动社会临时停车位开放共享等一系列措施。举个例子,普陀梅山馨苑小区的社区民警想方设法为社区群众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提出“小区红线”概念(就是指开发商土地所有证上规划图的边界,在该界限内可以设立小区停车场),以此为创新思路,主动与房产开发商和有关政府部门协调、整合资源,在小区外的“红线”内挤出了70多个车位,极大地缓解了停车矛盾。杨浦众和小区的社区民警主动协调社会组织建立错时停车机制,把小区周边单位的夜间停车空间开放出来,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

  2、中央电视台:有一个问题,这次上海为什么要推进社区警务的改革?改革是如何体现上海这个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陈臻:上海现代社区警务机制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成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超大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问题,当前,社区警务工作面对的现实是:随着经济加快转型发展,社会发展结构日趋多元、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多样、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社区警务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转变工作理念、机制来适应这样的现状。

  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四个新作为”要求。在提到社会治理创新上要有新作为时,他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社区警务从现代意义来说,就是要融入基层、融入社会治理,利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的理念来治理社区。社区警务如何“绣花”?关键是解决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构好图。要绘成一张蓝图,要心中有目标。所以,社区警务在顶层设计上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打造社区平安、服务群众,让老百姓有安全感和获得感。

  二是要磨好针。针是什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个“针”就是社区民警。以社区民警为主体,要随时随地为老百姓谋福利。我们要把社区民警的角色打造好,理念和方式方法都要转型,要让社区民警成为社会治理、社区平安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是要备好线。绣花要靠线,这根“线”就是要求社区民警在社会治理中,积极组织各方社会资源来参与社区平安建设,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全力推动社区共建共治。

  综上,我们要把这三件事做好,才能更好地绣花。我们正在着力打造社区的群防群治力量,织好社会平安群防群治网络,为整个社区的平安作贡献。

  3、新华社:我看了一下数据,改革之后社区民警同比增加了23.5%,相当于增加了四分之一,包括社区警务室、考核办法都有改变。在社区警务改革中,社区民警在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上会有怎样比较具体的变化?

  陈臻:当前,上海公安工作标准已经由“治安标准”上升为“反恐标准”,“反恐标准”就是最高标准。在新的工作标准下,社区民警的工作方式和内容都作了调整,必须围绕“实有人口管理、掌握社情民意、开展安全防范、维护社会秩序、开展群众工作”五个方面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

  社区民警更多的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各种各样的信息就在群众当中。现在社会流动性很大,社区民警只有深入千家万户才能收集到更多信息。社区民警要天天在社区里,勤务时间要灵活机动,更加贴近群众的作息规律,更加适应治安形势的动态变化,要让群众天天看得到。

  现在全市已经实现“一居一警”“一村一警”,我们要求社区民警在常日班的基础上,实行错时工作法、弹性工作制,每周至少有5个半天下沉到社区开展工作,加大入户走访、社区巡查力度,高频次开展警情通报、治安防范宣传,逐一回访可防性刑事案件当事人,及时发现、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协调推进“小技防、小围栏、小铁门”等防范小工程建设,不断提升社区安全系数,提高社区群众的安全感。

  老百姓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社区和谐平安。通过社区警务改革,我们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我们自身也有成就感。我们连续七年开展了“十佳”社区民警评选,选出一批社区治理工作中能“绣花”的能工巧匠,并以他们为典范,辐射至整个社区民警队伍。今年,我们有一位优秀社区民警还获得了全国公安派出所好民警的称号。她叫盛舒敏,是南京大学英语语言系的硕士,她负责管理闵行分局虹桥派出所管辖的一个社区,70%都是外籍人员,她利用自己的优势来管理这个社区,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类社区问题,得到了辖区居民的交口称赞,成为上海新一代社区民警队伍中的先进典型。

  4、澎湃新闻:上海开展社区警务改革以来,在社区案件防控方面有哪些具体数据能体现改革成效?

  戴民(市公安局治安总队总队长):谈到社区警务工作的成效,除了看案件下降了多少,我们还有一个科学的指标,即“安全感、满意度”指数。根据第三方公司测评,上海市民“安全感、满意度”指数,已经连续四年实现“双提升”。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提升?每天,上海有300多个派出所2万余名公安民警在基层第一线接触群众,而“安全感、满意度”指数直接反映了社区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评价。

  我这里还有一组数据,从一季度情况来看,全市入民宅盗窃案件的接报数同比下降25.1%,盗窃车内物的案件数同比下降25.4%,尤其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电信诈骗案件数量同比下降了51.8%,涉案的金额同比下降63.8%。作为考察小区安全的重要指标,全市火灾起数同比下降了3.1%,死亡人数下降了15.4%,直接经济损失下降27%。就这几个数字而言,全市社会面总体是平稳可控的。

  与此同时,上海公安还通过社区警务改革建成了5100多个社区警务室、8300多个微型的消防工作站。我们还在全市社区组建了13万人的社区群防群治守护网队伍,为守护社区平安做了不少贡献。可以说,社区的平安为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安全贡献了一份基础力量。

  5、解放日报:在社区警务的改革当中提到了创新科技手段的应用,请问一下,在社区警务改革当中,运用科技手段创新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呢?

  陈臻:这次改革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既要传承“马天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又要借鉴“马云们”的互联网思维,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社区警务工作的“引擎”。我们具体做了几件事:

  一是建好专用工作平台。我们建设了社区警务工作系统,实现了“采集录入、动态维护、管理考核、综合应用”等功能,满足了信息流、业务流、管理流“三流融合”的要求,有效提升了社区警务工作效率。

  二是配发移动警务终端。社区民警通过PDA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查询警务信息、采集基础数据,开展治安管理等公安业务,现场查询、当场反馈群众的咨询类求助,切实“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

  三是完善图像监控系统。通过“视频巡逻”与“实兵巡逻”相结合的勤务模式,实现社会治安防控的“可视化”,为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公安机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各个警种都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近年来,我们打破警种壁垒、有效整合了信息资源。社区民警在工作中使用PDA时,后台综合性数据库会提供强大支持。民警发现可疑人员、物品,可以利用PDA即时查询。当前,我们正努力在海量数据中“淘金”,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和挖掘,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城市管理、服务人民群众。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各位记者,由于时间关系,大家有更多问题的话会后可以和市公安局联系,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