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1

  1、上海电视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战略,也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任务。今年8月市政府与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召开加快建设科创中心的推进会,国资国企也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主力军之一,市国资委为国有企业加快创新发展上提供了哪些制度创新?效果如何?

  金兴明(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要求,这既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上海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上海应该推进的一项重大工程。为了推进好这项工程,市国资委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比如,怎么引进央企这样的资源,更好地投身于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央企具有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在沪央企已经为上海经济社会贡献了四分之一左右的力量,因为上海GDP的构成大体上分为"四个四分之一",即央企、上海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分别贡献四分之一左右。

  除了在沪央企以外,全国各地包括在北京的很多央企同样具有这样的能力,他们也希望利用上海这个平台加入科创中心的建设,同时享受上海为科创中心建设所设立的一系列鼓励政策,这也有利于央企自身的发展。国务院国资委是国家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国务院国资委和上海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鼓励央企走进上海,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今年6月上海在北京开展了一次推介活动,有100多家央企积极参加,上海科创中心的六个集聚区和各个区科创中心的基地、园区功能在那里做了介绍,引起了央企高度重视,大家纷纷进行了沟通商谈。

  8月28号上海正式举行了推进央企深度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推进会,这个推进会效果非常好。在国务院国资委推动下,当时现场签约2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了2200亿元。相信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地,未来对科创中心建设会有很大的推动。

  另外,上海怎么营造良好鼓励创新的氛围,这是国资委要做的,鼓励国企大胆、大踏步的成为上海科创中心的主力军之一,这也是国资委所要倡导的。

  首先,要制定相关政策。在考核和业绩评价方面,我们出台了"三个视同和一个单列"政策,把研发投入、创新转型和境外收购创新资源的投入,视作年度考核的利润或者单列。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最近三年中累计对30家企业的340亿投入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利润。同时,在经营者任期考核的时候,加大对创新评价考核的比重,一般企业创新考核比重提升为30%,对转制科研院所提升为50%,鼓励企业家更多的投入。同时,国资委把国资收益当中三分之一以上的钱用于鼓励企业创新投入,撬动企业进一步投入以及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我们还在激励机制上下了功夫,一共有338家企业实行了各类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带动了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创新人才。另外,以协议方式转让无形资产,鼓励创投企业进行个人跟投,成果转化激励不列入工资总额。

  我们还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首先上海市人大通过了《上海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改革创新中,在符合法律法规和内控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创新项目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且未牟取私利、勤勉尽责的,不对相关人员做负面评价。国资委也积极推动企业把"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要求写进公司章程。现在上汽集团等十多家企业写进了公司章程,这样的效果是好的。

  比如上汽集团,现在就是靠科技创新带动,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供不应求,都是前几年创新的结果。今年上汽一个企业上缴的税收约1000亿,产生的利润约1000亿,两个1000亿左右的规模都是创新带来的成果。还有上海联和投资上海兆芯CPU已经达到了国际主流的水平,联影128层CT投放市场获得认可。这些转型都是在创新过程当中不断得以发展的,这些成效会逐步更好的显现出来,我们也期待国企能够在科创中心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第一财经电视:国际和国盛两大集团在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当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国资有序流动,请问这两家集团目前具体运作情况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创新成功的案例?下一步有什么考虑呢?

  金兴明:国际、国盛两大平台是根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这个文件要求提出来的。首先是定位,国资委负责国资监管,将来平台就是要负责国资运行,企业主要是负责日常生产经营,将来这两个平台要成为部分企业国有股权的持股主体、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的执行主体,也要成为部分一般竞争性领域国资退出的主要通道。

  定位之后要明确架构,上海建立了上海市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会主任是分管国资的市领导,办公室设在国资委。委员会负责平台运营的计划,平台根据这个计划操作。

  定位和架构明确之后要建立一系列制度,国资委首先要建立投决会运行决策程序,明确决策程序和机制,明确这两个平台公司财务管理和成本规制。两个平台公司要制定日常操作的细则,从而保证决策是科学、规范的,操作是有序的。

  2014年对两个平台进行战略重组转型,其中,国际集团完成了金融企业的纵向整合,如浦发银行与上海信托、国泰君安与上海证券、中国太保与安信农保、类金融资产等与上实集团,国盛集团完成了产业企业的横向重组,如蔬菜集团与光明集团、建材集团与地产集团。在2014年剥离改造基础上,2015年、2016年、2017年正常运作,已经持有价值800亿左右股权,有效运作盘活200个亿元左右的资金,投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部分用于民生保障。这些运作有的通过协议转让,有的通过二级市场交易,也有的通过发行可交换债,还有的通过ETF换股份来做,相应的操作方法还是比较灵活的,适时根据市值管理的要求来做。

  如果要说典型的案例,比如2015年国际集团操作上港集团与锦江航运重组,通过市场化运作以后,促进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港口资源和航运资源进一步集聚。而且重组以后带来国资收益全部投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当中去。

  2015年,国盛以建工的股票作为对象进行了可交换债的发行,当时规定最低的利率只有1%,但是这个做法市场为什么欢迎?上面收益是不封顶,下面保证1%的收益,所以受到市场的追捧,发行了50个亿元,市场上供不应求,成为当年度国内发行可交换债额度最大最成功的一单。

  这两个集团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和很好的尝试,这三年运作下来,我们也在不断总结,怎么进一步更好的发挥两个平台的作用,有赖于下一步改革当中进一步深化推进。

  3、上海证券报:最近发改委确定了31家国企纳入第三批混改试点,里面有没有上海企业?上海企业会怎么去落实第三批混改?第二个问题,加快地方国企与央企以及系统企业的战略重组,目前有没有一些推进的案例或者正在进行的工作?第三个问题,未来每年计划增量投资8000亿元左右,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哪些具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王亚元(市国资委副主任):第一个问题,全国有31家国企纳入国家发改委的试点,目前我们还没有接到相关通知。一旦有这方面的信息,我们会及时公布。第二个问题,关于地方国企与央企联合重组,我们非常欢迎央企与地方国企的联合重组。这些年来,央企与上海地方企业的联合重组一直在推进,也有很成功的案例。下一步,如果有相应成熟的计划我们也会及时向大家通报的。

  金兴明:你关心的第三个问题,上海国有企业投入每年在不断增加,刚才说的未来五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每年将计划增量投资8000亿元左右,其中产业类企业投资将达到3000亿元左右,金融类企业大约在4000亿元左右。主要投向四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当然重点是考虑布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基本功能的建设,包括地铁、基础设施建设、水电煤气方面的投入,也有很多是通过国有企业投入的。这些投资的计划目前正在归拢统计中,我们会逐步把相应的投入向社会告知。

  4、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个问题,2017年文化教育等企业纳入国资整体布局,这个情况能不能介绍一下?第二个问题,我比较关注资金市场,最近三爱富重组获得上海市政府这边的批复,能不能介绍一下进展情况?

  王亚元:关于第一个问题,文化教育的国有企业纳入国资改革的范围,涉及到的政府相关部门包括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属企业,通过整体划转或者其他方式纳入国资统一监管当中。关于第二个问题,因为三爱富是上市公司,建议以上市公司的公告为准。

  金兴明:我补充一下。文化类企业纳入改革范围,比如彭湃新闻的改制和多元化投资,就动用了产业类国资资源一起投入,大概有6家国有实体经济企业相应入股,他们之间的联动,加强了这些企业参与文化企业相应的管理。下一步,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文化企业要进一步与其他企业加强沟通和合作。

  5、文汇报:不管是企业发展还是科创中心建设都离不开人才高地建设,下一步在专业人才和团队培养方面,国资委有什么考虑?有一些什么新政策来激发企业家精神?

  董勤(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无论是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还是服务国家战略、科创中心的建设、自贸区建设,人才都是核心资源和主要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国资系统的所有的企业也是把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核心资源当中的核心。人才建设主要是聚焦在"三高"和三个体系方面。

  聚焦"三高",第一是聚焦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第二是聚焦高新技术管理人才,第三是聚焦高技能人才。我们通过三个体系集聚和打造这三个方面高端人才,一是多渠道培养集聚优秀人才,二是双通道促进人才发展,三是宽跑道构建多层次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三个体系的打造能够更加积极的营造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竞争力的人才管理体制。

  具体来说,大概有几个方面:第一,多渠道培养集聚优秀人才。上海国资国企始终坚持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会同相关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制定高端人才整体培养计划,包括导师、大师带教项目工程实战等10个方面。系统企业也纷纷根据公司实际的战略和产业规划,在全球进行布局。到目前,已在美国芝加哥等六个城市都建立起了教育培训基地,累计引进了海外高层次人才40多名。这其中,比如锦江国际集团已经走向国际,并在全球布局,他们在这方面的人才引进更多,包括人才输送每年大约有100多位,以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标准来集聚和培养人才。

  第二,双通道促进人才发展。除了经营管理岗位之外,还设置了如首席工程师、技术总监等技术晋升岗位,形成了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新通道。国资系统很多企业都设置了这样专业的岗位和通道,还建立一些内部技术聘用制度。如上汽等企业集团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经营管理、技术、技能等等方面设置专业通道。

  第三,宽跑道构建多层次长效机制。特别是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与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选任方式相匹配的,与企业功能定位薪资相适应的,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的薪酬分配体系。对于高新技术管理人才参照"张江办法"实施一些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对于高技能人才实施岗位技能等级工资制,分类实施年薪制,补充养老、医疗等待遇,包括发放津贴等一系列激励办法。

  关于企业家精神方面,从全社会来说,越来越形成一个尊重企业家的氛围。特别是国资系统中,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尊重,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专门提到了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的精神,在创新、改革、产业发展中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从上海国资系统来看,对企业家精神一是尊重、二是培育,更重要的是鼓励企业家在各自领域和产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市国资两委和一些企业集团也在研究怎么样进一步在机制方面、分配方面、容错方面,采取创新的措施和方法,包括考核、薪酬激励等一系列措施,上海的国有企业是尊重企业家地位和尊重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们也会在重视他们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氛围下,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金兴明:我再补充一下。关于企业家精神。这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9月中央专门发了一个文件,名称是《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要营造这样一个良好环境。从国资委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按照中央要求和十九大报告精神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企业家精神,成就企业家价值,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往往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在支撑,企业家对于企业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来弘扬企业家精神,让他们放开手脚和甩开膀子干,首先一个要信任他们,给予相应授权。"授权有章,用权有度"是一个原则,充分信任他们。国资委也承诺,一旦跟企业家签订了任期合同,不随意变更目标和考评标准,不干预企业正常经营行为,根据完成目标兑现薪酬奖励。

  第二,要对企业家有正面要求,同时也应该有正向激励。正面要求就是习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说的20个字,"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在这样的要求基础上,在党管干部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最大程度激励企业家。比如我们推进职业经理人的薪酬制度改革,就是用市场化方式管理企业家,用差异化薪酬激励企业家,这方面工作上海已经有一系列的探索了,下一步还会进一步深化。

  第三,对企业家的改革和创新一定要宽容。2013年,市人大出台《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明确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企业将容错纠错机制写进章程,根本目的是让企业家放心、减少顾虑。所以,在符合法律法规和内控制度前提下,改革创新项目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只要是本人没有谋取私利、勤勉尽责,不对相关人员做负面评价,这样可以更好激励企业家有更大的胆量、更大的决心和信心投入到改革创新当中去。

  6、新华社:2016年我们已经实现了对体育、金融领域国资统一的管理,像浦发银行、太保等等纳入了国资委统一监管下。材料里面提到下一步工作包括了产融结合,让金融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目前有哪些成效?下一步工作目标是什么?

  金兴明:我们对金融国资实施统一监管是根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的要求,明确对企业要分类监管,对国资要统一管理。统一管理有一个过程,过去都是委托管理,金融党委和金融办管理。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2016年6月浦发银行、太保集团等国有金融企业归口国资委统一监管。

  统一监管之后,怎么发挥好金融企业的作用、怎么促进金融企业更好跟实体企业融合在一起(产融结合)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贯彻中央精神,中央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以及这次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面非常明确,对现代金融的要求就是三句话:第一服务实体经济,第二防范金融风险,第三促进金融创新。

  我们要紧扣这三句话推进产融结合。首先根据金融企业的特点来确定金融企业的考核目标,考核是一个导向。比如我们希望金融企业一定要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跟实体经济联动发展。再比如,对金融企业的考核,要对标该企业在本行业中的位置,股份制银行全国多少家,你在这里处在什么位置。比如证券公司在同行业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我们要考核。导向非常明确,鼓励产品创新,当然坚决防止金融风险,要在守住金融风险的基础上鼓励创新。

  第二是努力搭建桥梁,实体经济中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由国资委监管,金融企业纳入进来以后,我们要搭建桥梁。比如通过一系列座谈会、交流会、联组学习会以及企业家沙龙,鼓励企业之间进行需求对接。

  第三是鼓励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创新产品。比如,浦发银行为科技型企业、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等提供的"云资金监管服务",与上海建工合作创设PPP产业基金;国泰君安创新跨境全业务链PB综合金融服务;上海银行为国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金融服务方案;国泰君安为临港集团制定综合性金融方案;太保集团首创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参与虹口区棚户区改造项目。这些产品、项目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

  这次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面有一句话非常明确,未来经济发展其中一个着力点,要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新体系。隐含着现代金融要用科技创新的手段,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第四坚决防止风险,无论是金融企业本身的发展,还是金融企业和实体经济相互融合的发展,都要防范金融风险。金融企业归口国资委管理后,我们加强了对金融企业日常运营的监测,防范发生系统性或者区域性重大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防范是整个国家非常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当中也促进了金融企业的发展。上海现在国有金融企业资产占国企总资产68%,利润大概占整个利润的60%左右。可能大家会问数字差异是什么原因?因为金融企业总资产往往是比较高的,负债率比较高,杠杆比较大。净资产比实体经济要低得多,创造这个利润是远高于净资产所占的比例,当然不能跟总资产所占的比例比较。

  总的来说,未来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会有利于上海实体经济国企的发展,也会同样促进金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7、企业观察报:今年全国范围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海在国企混改操作程序、国资定价、董事会建设、监事层的市场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股权激励方面有哪些实质性的、能落地的举措?

  王亚元:上海很早就在推行混改,这轮又是国资国企改革重要内容之一。2013年国资国企改革20条出台之后,2014年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同时在操作层面上出台了《本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制操作指引(试行)》,这方面工作推进还是比较早的。

  推进混改过程当中,我们的总体思路是"3个三"。

  第一个"三"是三个结合。一是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资布局调整和开放性市场化重组结合起来。二是把推动国资有序流动和盘活用好国资存量结合起来。三是把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进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

  第二个"三"是操作当中把好三道关,第一是方案酝酿过程当中把握好科学决策关,第二是方案决策了以后实施过程当中把好审计评估关,第三是在操作最后临门一脚的时候把好市场交易关。

  第三个"三"是三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和核心资产上市。这也可以说是这轮国资国企改革在推行混合所有制过程当中最主要的路径,很多大集团都走了整体上市和核心资产上市的路。这轮改革先后16家企业实现了整体上市和核心资产上市,去年上市的上海银行也是当年最大的一个IPO。

  第二条路径是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就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革。去年推进上海建科院混合所有制改革,其中两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这次改革,股权加起来占15%左右。

  第三条路径是实行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的试点。之前在上港集团、上汽集团和上海建工试行了员工持股,最近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统一部署,选择了8家企业分两批试行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企业核心骨干队成员,包括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分享企业改革的成果。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各位记者如有进一步采访需求,可以和市国资委或者市政府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