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4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1

  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没有互联网性质的BAT,现在有了这个《实施意见》,下一个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以培育出更多的独角兽,上海在跟杭州、深圳这些城市相比有哪些具体优势?

  陈鸣波(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目前,全国各个省市在AI的发展推动方面都非常有力,比如中关村、深圳都有聚焦的支持政策。在招商引资或者风投方面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上海学习,比如深圳的中创投很专业也很活跃。我认为,AI发展的关键是数据的共享开放,第二是生态,投融资也是一方面。总的来说,上海发展AI有几方面优势:

  应用方面,上海正在探索把各级政府、各个委办的政务数据都对外开放,数据总量是全国之最。另外还有有利因素是上海产业基础较好,包括产业自动化,比如上汽等等一些工厂的自动、智能化技术,上海是最好的,这是很多AI企业亟需的应用场景。通过政府的引导,形成生态环境,给AI企业带来很大的应用市场机遇。

  另外,科研基础和实力。上海的科研院所众多,比如交大的AI学科排名在全球还是可以的;上海的人才资源丰富,据第三方统计,AI科研从业人员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张江已形成AI人才集聚区。

  上海独角兽企业已经在孕育,据我们了解有10家左右的独角兽已经形成了影响力,但考验是3年以后这些企业还在不在,这是政策制定的关键。以往,上海的独角兽企业长到一定程度就会被收购,所以我说要向中关村学习,在AI投资方面集全市之力来发力。

  这是我们的优势,当然还有迫切性。上海现在的转型,土地、能耗各方面的空间都不大。AI恰恰是转型过程当中的一个巨大契机,是一个好的时代机遇,上海必须要抓住。我们的基础优势和迫切性加起来,就是我们全力发展AI的动力。

  2、上海证券报:我有两个问题。刚才提到人才政策,对于本地人才培养方面是不是有相应政策?第二个问题关于产业基金,接下来会不会针对人工智能出一个市级层面的基金?大概多大的规模?

  陈鸣波:韩正同志曾经提出上海是人才高原,人才高峰不够。市委相关部门和各个委办也在酝酿,总体AI的人才政策是跟着全市的人才高峰政策走的。全球都在抢AI顶尖人才,上海会相对应出台AI人才专项政策,其中,有些政策条款是全市吸引人才共性的,有些是吸引AI人才个性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产业基金。还没有最终定,但是因为上海基金很多,关键是要有专业的团队。我们也在遴选,政府运作基金还是比较难的,我们希望市场化。政府给它投入一部分,《实施意见》里面有,我们还在遴选和寻找。这个基金一定要成立,现在很多天使投资也在做,但是AI专项基金上海一定要成立。

  3、上海电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我想问一下市经信委这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陈鸣波:这个问题比较大,我简单地回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要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我们在年中出了“实体经济50条”,反响很好。上海工业增加值前三季度增长9.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提出,人工智能、互联网,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各个地方要去策划、研究,谁结合得好,发展就快。AI+实体经济,不单单是一个实体经济。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传统产业,加上AI的快速腾飞。我们的高端服务业加AI就是快速的腾飞,说到底通过AI让实体经济的生产、运营效率提高,这个范围是很大的。《实施意见》里面都有,包括应用各方面都会有。同时AI相关的芯片、软件、算法包括硬件等等,本身是实体经济的重要部分。

  4、证券时报: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想问市科委,我们关注到国家人工智能规划和上海实施意见都特别强调科技创新,上海依托科创中心建设很早就在脑科学和类脑智能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目前上海在这些领域的进展如何?有什么基础和优势?未来在人工智能的创新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什么举措?第二个问题想问经信委,AI关键的一点是数据,刚才也提到和阿里可能会有一些合作,下一步是否会和BAT其他的公司有政企合作方面的探索?

  马兴发(市科委副主任):前面两个问题我先跟你做一个交流。

  国家在人工智能规划上强调“新一代”的思想,我们感觉新一代比传统一代更加要符合人性化,智能化,更聪明的智能产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理论和前沿科技上有所创新突破,也需要我们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实质。

  科技创新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只有加强基础研究、核心器件的重点突破,下一代人工智能才有更好的发展。前几年上海就开始关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相关工作,也在相关科研上面布局了。从2014年我们就做了很多调研规划,2015年起在深度学习理论和类脑智能的算法、类脑的芯片以及人机交互方面,包括智能计算模型方面,科委组织了上海高校和科研单位企业,做了一批重点科研攻关任务,取得了一定进展。最近我们积极的跟国家加强“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计划”方面的沟通,正在编制相关的方案,希望这块工作在上海能够落地。

  基础学科和领军人才方面上海也有一定基础,除了产业应用和装备方面的需求,在人才和基础学科方面,上海有一定的实力。例如神经生物学、神经外科学、微电子学、计算机软科学等等十多个学科都是国家重点学科,特别是神经基础研究、智能算法、脑功能、精确诊疗、智能制造方面有多个有扎实基础的团队,集聚了一批领军人才,拥有多个国家级的研发机构和中心。

  在基础研究方面,上海在动态脑图谱方面,大规模记录神经元运动方面,包括新型深度理论学习方面都有一些进展,也取得了一批理论和算法的成果。另外,在技术开发方面,包括在类脑芯片开发上,因为现在很多芯片还是基于学习型的。如何跟脑的神经结合在一起,通过专家的努力,把这个智慧集聚起来,包括片状系统的集成和运动感知等等,我们正在考虑进行重点攻关,攻克一批关键的核心技术。

  在应用方面,脑疾病诊断,智能机器头脑,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工厂等领域都进行了试点和探索,这几年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距离《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还要继续努力。

  关于下一步有什么举措,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强基础前沿技术攻关,其实AI或者新一代竞争非常激烈,必须要聚焦一些重点工作加强基础前沿研究。上海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比如每天医院里面就诊的病人很多,数据量很大。可能国外很多城市医院没有这个条件,我们要更好的破译大脑信息系统和神经编码的原理,通过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和类脑应用。增强基础能力,同时保障原创新和原则共建。

  第二,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能力都是AI里面核心关键技术,这个需要长期支持一些企业和高校持之以恒的进行攻坚克难,我们将努力促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第三,打造一批功能性平台。着力围绕一些共性技术,核心关键,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管理的模式,解决一些共性的关键问题。目前上海正在准备启动一批功能型平台,包括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等等。

  第四,强调成果运用。上海有很好的市场,包括精准医疗,智能汽车,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等,要结合上海特点,以需求为导向加强这方面的人机互动。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这方面要在原来高地上建高峰,我们也在跟有关部门在商量,吸引相关领域的全球顶尖人才。二是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比如市科委的“扬帆计划”,是针对32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的支持计划,把脑科学作为持之以恒关注的方向,不限制评选的名额,让更多好的青年专家能够团队起来围绕实际问题,跟大牌专家通过深度交融,学习提高很快,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大胆创新,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今天《实施意见》发布后,还有很多工作在推进过程当中,也欢迎各位记者朋友继续关注,多给我们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张英(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刚刚陈主任也讲到,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是非常重要核心的要素。整个《实施意见》当中,大数据的支撑是贯穿始终的。上海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我们着力推动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和相关应用的协同,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推动重点领域数据的开放,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上海已经形成最大的开放数据清单,有1500多项数据开放,下一步还将建立公共数据分级分类开放制度,出台相关的政务数据申请公开使用的细则,建立公共数据开放的应急工作机制,来推进整个数据管理、数据利用、安全保护,形成标准和规范。同时,鼓励更多的企业开放数据,进行数据方面的合作。

  第二,加大政府自身数据共享和开放力度。其实政府部门包括很多事业单位,自身系统当中沉淀了大量的数据。如何向社会开放,是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从政府角度非常关注、一直努力推动的事情。结合全市政务云的建设,这两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开放力度,建设满足市级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的、统一的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形成智能治理、智能分析、智能应用试点,推动全市包括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当中的试点示范的应用。

  此外,上海也做了一些探索。例如:每年我们举行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SODA),把政府数据和社会企业数据进行合作交流,今年有30多家机构和企业数据加入到大赛当中。同时,我们引导了如:气象、电力、燃气、通讯、航空、交通等领域的数据,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好的试验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跟企业合作的开放性行业大数据训练库,形成人工智能应用多场景验证环境。从政府角度来讲,我们也想在政策上做一些探索,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资金扶持,帮助创新创业企业获得开放数据。比如说,有些数据开放某一个时段,安全性比较高,供研究人员进行使用,形成开放数据“共治、共享、共创”的格局。未来,上海还会积极鼓励政府和企业数据加强融合,形成更多创新的应用场景。

  6、香港大公报:刚刚陈主任提到AI+时代的到来,对上海来说加号后面具体是哪个产业领域是上海的优势所在还是上海希望在AI时代具体打造的产业?如何达到《实施意见》当中说到的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成为新增长点的最终目标?

  张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上海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实施意见编写过程当中,我们在不断进行梳理。我们将非常关注人工智能在智能装备,产品与核心部件,系统协同和发展。我们重点关注“3+3”一共6个方面的产业发展。

  第一个“3”:第一,我们要加快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领域的培育,特别是现在比较热的像智能驾驶产业重点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创新发展。第二,关注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现在大家非常关注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新的高端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推动特色机器人像手术机器人,康复、陪护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第三,发展智能硬件产业,加快智能终端,智能无人系统等新兴领域产品的供给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是三个新兴产业的培育。

  第二个“3”,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当中,有三个核心基础产业能力是我们培育和打造的:第一,人工智能软件产业要加快软件计算平台,智能操作及通用软件系统,我们要着力突破若干软件关键产品,加强产业链之间的协同与合作。第二,要引领发展人工智能的芯片产业,上海集成电路我们有全球优势,将重点发展面向云端服务和行业终端运用的智能核心芯片和各类中央服务器和特色专用服务器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第三,我们要关注人工智能里面非常重要的智能传感器,重点发展智能工业传感器和消费电子传感器。

  7、新闻晨报:上海下一步数据开放有什么政策方面的突破?

  张英:对于人工智能发展来讲,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支撑。最近,我们正在抓紧梳理政府数据开放清单。届时,清单将向社会进一步公布,供各类创新创业企业使用。

  二是我们会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中的各类应用,加大数据协同应用能力,提高开放数据质量,拓宽数据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陈鸣波:我再补充一下。上海人工智能能不能发展,在全国占不占得了先机,首先要看数据。实事求是说,数据开放共享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近期,市经信委正在研究关于数据共享开放的相关意见,要做到很难,但是政府有决心,也必须要做好数据开放共享。

  8、上海日报:国际合作和引进方面,您提到会引进国际AI巨头到上海设立地区总部或者研发总部,有没有具体的政策?苹果在中国也设了几个研发中心,这方面经验可以借鉴吗?

  陈鸣波:对于上海来讲,如何面向价值链高端招商,同时引领辐射、带动整个长三角的产业发展,是我们正在着手思考和推进的工作。AI的特征是整个产业链全球化,是互联的生态,AI技术不可能封闭应用,AI产业发展要有国际化视野。所以,对于AI企业的招商引资概念要淡化,更多的是合作,商业合作、技术合作,合作共赢,形成创新生态群落跨国公司与上海的合作大有可为。我们将会出台针对性的措施,这方面肯定会发力。

  9、第一财经广播:我看到市发改委也是《实施意见》制定部门之一,发改委在这方面会不会有一些支持政策?具体有哪些?

  裘文进(市发展改革委副巡视员):发改委将会会同市经信委、科委在以下三个方面给予支持:

  第一,支持应用示范。电子政务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将支持政府部门率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现在考虑先行支持市高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审判质量、效率和公信力,以示范应用带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将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积极研究人工智能在政府热线,门户网站和服务窗口当中的应用,提升政府便民服务的水平。政府示范应用主要是给市场一个信号,第一政府非常关心这个领域,第二会持续支持这个领域的发展。

  第二,支持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针对基础前沿研究,我们会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启动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转化,本市相关部门会一起推动建设一些功能性的平台;针对产业发展我们会利用战略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产业转型升级的专项资金,重点科研计划,服务业引导资金等支持优势企业,申报相关项目,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产业的发展。

  第三,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将利用市创投引导资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引导市场化、多元化的资本,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里面来,支持本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实施意见》的具体内容可以在“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市经济信息化委官方网站上查阅。各位记者如有进一步采访需求,也可以和市经信委或者市政府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