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1

  1、东方网:想问一下裴主任,您提到装配式建筑,它在安全性、舒适度方面是否有保障,能否具体给我们介绍一下?

  裴晓(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装配式建筑在全世界的发展历程非常长,中国从五十年代就开始发展。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次我们重新大规模推进装配式建筑,社会各界都很关心现在做装配式建筑性能究竟怎么样。

  首先国际上通过六、七十年代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是一门非常成熟的技术。我们从八十年代以后,又开始推广这一技术,吸收了国际发展装配式建筑几十年取得的良好成果。加上我们国内也进行了二十年的实践,应该说已经解决了安全性(抗震)、功能性(渗水、保温)等一系列问题。因为采用了工业化的手段来代替传统化的手工作业生产,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进度。通过外墙和结构施工的一体化,可以解决外墙保温、渗漏等方面的通病。上海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际经验例子,比如上海的新里程住宅,是万科开发的,经过十多年的检验,目前外窗渗水是零投诉。另外,外墙保温材料达到与建筑材料同寿命。

  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提升绿色建筑的若干规定,主要内容是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外环线以内,鼓励室内装修采用工业化方式生产,进一步提高一体化装修的设计、施工水平,同时为了更好的解决门窗、墙体渗水、外墙脱落等质量问题,规定装配式建筑项目建筑外墙与保温材料、外窗等构建要一体化预制。除此之外,对建筑外门窗的传热系数、门窗的气密性、楼板的厚度以及排水管、建筑外遮阳等指标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相信通过我们生产方式的改变,通过对产品标准的提高,未来给广大市民提供的建筑产品一定是一个性能更高、更绿色环保的产品。

  2、建筑时报:问一下裴主任关于装配式建筑的问题,目前大家对装配式建筑的接受程度如何?有没有统计数据?我们在推进装配式建筑的过程当中,相关部门有没有采取一些机制?请您谈一下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另外关于绿色建筑的问题,现在上海有很多新建的绿色建筑,在申请国家住建部三星级标识的同时还有会申请美国、英国的标准,建委对这样的态势持什么态度呢?

  裴晓:应该说,随着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和项目的不断落地,市场的变化、各个企业的转型升级速度,超过了我们当初制定政策时候的估计和规划。目前落实的情况,全市装配式建筑2014年落地面积是303万平方米,2015年一季度在土地出让环节落实超过了100万平方米,因为第一季度有春节,土地拍卖市场比较清淡,今年到年底估计落地的面积和2014年相比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在落地过程当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激励的措施,加上一定的强制措施。激励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的引领,再依托奖励政策,引导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这个政策包括有规划容积率的奖励,还有节能减排资金的补助,墙体资金的减免。再一个就是刚刚出台的调整预售形象进度,我们也是依法依规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采取了一定的强制性措施,我们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主要是通过设置规模以上的建筑必须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政策要求,通过市场的需求来迫使相关行业,比如说设计、施工、监理包括研究单位,激发内生动力,加快转型发展。当然我们也积极支持行业协会,通过培训宣传来提高自身的能力。

  关于下一步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目标,随着这几年的推广,下一步将会有新的目标出现。首先,范围会更广,从刚刚试点时候基本上从住宅着手推广,今年开始往公共建筑、学校、医院、养老建筑、商场、宾馆、办公等范畴推广。同时进一步推广到市政、管线、桥梁。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建筑废弃物的排放,特别是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噪声扰民、扬尘扰民,来减少社会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一个就是结构类型上也在转变,我们发展初期是聚焦钢筋混凝土的体系突破,下一步体系和范围会更广,把钢结构或者混凝土、木结构纳入装配式建筑的范畴,将根据范围的扩大继续组织技术团队研究更适合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以及结点构造体系,更好的适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应该说绿色建筑的发展最终的受益者是老百姓,是整个社会。我们试点项目中,老百姓的投诉率大大下降。绿色建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老百姓使用过程中舒适度会大幅提高,而使用过程中付出的成本会大大减少。通过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规模,老百姓获得实惠的范围会更大,这些优点也会在今后推广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出来。

  第二个问题,绿色建筑的标准很多,其实绿色建筑的认证体系有很多,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认证体系。比如说中国的三星,还有美国、德国等都有自己的认证体系。而且从划分标准来看都差不多。这些体系应该说还是大同小异,绿色建筑的范畴基本的概念过去说的就是“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当然国情不一样,强调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比如说我们国家的三星级体系,目前绿色的标准在不断地延伸,现在绿色建筑的标准也在与时俱进的提高。最典型的我们在推进的绿色建筑,我们要求建造的过程是绿色的,比如说要求所使用的材料、生产方式也是绿色的。不仅仅是建筑物是绿色,产品的构建也要是绿色的。比如过去的绿色标识是偏重于设计的标识,实际上设计标识是更强调建筑物的硬件。

  下一步要由设计标识往运营标识转变,运营标识是看结果的,本身从逻辑关系来说,硬件和结果是统一的,但实际上这些年实践下来,包括最近几年我们经常收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包括专家学者的意见,某些绿色建筑为什么不是很绿色?后来研究发现,过去的绿色标识仅仅是硬件的设计标识,现在往运营标识来转变,就要加强另外一个软件,我们的管理要精细化。比如房子的设计都是非常绿色的,保温、隔热效果很好,但窗不关也照样不节能,比如用的灯都是节能的,但把灯开的非常多,不按时关,照样有浪费。所以,概念也在不断地提高。

  3、浦东电视台:我想问一下发布当中提到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已经申报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已获通过,迪士尼乐园的基础建设什么时候完工?在迪士尼乐园建设中有哪些绿色生态元素呢?

  裴晓:迪士尼项目是今年的市重大工程,目前正在抓紧施工,预计年内土建和安装可以基本完成。具体运营计划和开园安排由相关部门来发布。

  第二个问题,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我报告里面也提到了,已经申报了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通过了住房建设部专家组的评审。申报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核心区,北片区和南一片区,按功能来分,主要包括迪士尼乐园项目,还有高端总部的休闲区和综合商务区,面积在11.34平方公里,建成以后建筑面积在425万平方米左右,按照建设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区的要求,绿色建筑的比例要达到百分之百,绿色施工比例达到百分之百,城市污水处理率是百分之百,绿地率大于百分之四十。我们在发布的上海市绿色建筑三年行动计划里面,本身对上海整个绿色建筑的要求做了提升,要求一定规模以上的建筑都要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要达到绿色建筑二星以上的标准,这个要求在全国来说都是非常高的,示范区的效应会逐步的推广到全市建设过程当中。

  4、上海电视台:前面您提到对装配式建筑包括绿色建筑有奖励措施,那在处罚方面是否也有相应的措施?比如说在拿地的过程中申报了,但是建筑过程当中没有达到装配式的比例,或者说建成以后绿色建筑没有达到标准,有没有相关的处罚措施呢?

  裴晓:这个命题从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实践过程当中不会出现,因为我们对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是全过程的监管。比如说在土地出让环节设置前置条件,你不满足这个条件的企业不能获得这个土地的出让权,合同的约定具有强制性。还有过程监管,在企业拿到土地以后,它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各个环节都要经受严格的监管。比如说规划方案,必须按照装配式建筑要求来规划,它的设计图纸必须要设计好装配式建筑,在施工图审查过程当中会进行严格的审查。在整个施工过程当中也会受到严格的监管。所以,在这些措施下,这位记者所说的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同时,在整个管理系统里面,电脑流程里把措施全部设定进去,市区两级监管部门通过信息系统从土地环节就锁定,每个环节在信息系统里面都进行锁定,达不到要求信息系统就不能进入下一个流程。我们通过很多措施来确保这项工作的施行。

  徐强(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有关绿色建筑驱动方面我补充一点,绿色建筑发展特别是目前整个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应用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大家都知道,单栋的绿色建筑只是从绿色建筑的单体来进行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效益的发挥。当我们进行规模化推广以后,绿色建筑的技术效益就可以通过规模化进行综合集成。比如说在区域范围内,整个区域都是按照绿色建筑进行设计的话,我们通过信息化的技术集成以后,把相关的资源利用需求信息,就可以进行有效合理的调配。比如说我们水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在单栋建筑来说,可能会使得回收的雨水存在两种情况,一个是回收雨水的量不够,系统运营效率就不高。有时候雨量过大,收集的雨水又用不完,也会造成浪费。我们在区域层面推广雨水利用技术以后,就可以在整个区域范围内进行雨水的收集和雨水利用的合理调配,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效率。这方面的需求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更加有效集成。

  裴晓:徐总说的非常重要,绿色建筑和绿色城区,区别是什么?绿色城区更强调区域规划,比如说雨水回收系统,还有能源的调配制度,这是目前绿色建筑最大的亮点,由过去的绿色建筑到绿色小区再到绿色城区发展。

  5、上海电台:我想问一下徐总,刚才一直提到互联网+和绿色建筑的关系,你能不能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在现实生活当中怎么做这一步?

  徐强:的确互联网技术包括物联网技术发展为绿色建筑,特别是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支撑,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互联网+绿色建筑的发展。首先从楼宇自身的识别系统来看,一个综合楼宇设备系统、用能系统比较复杂,包括通风系统、水系统、消防系统、安保系统等等,这些不同系统的需求信息包括运营信息在传统的建筑技术当中是互相割裂的,有些运营技术要求对绿色效益来说有矛盾。比如说通风,如果说通风量很大,可以保证室内的空气清新度,对保证健康是有效的。但是通风量过大以后,又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增加。如何在确保健康舒适的要求前提下,又同时能够完成节能目标,这就需要对不同系统信息的集成,相互有一个联动,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合理运行,不至于产生相互的干扰。这首先从底层楼宇操作系统来看。

  第二个从区域层面来看,特别是对资源的调配方面,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能够把各个楼宇资源需求信息及时进行沟通,包括采用大量的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光伏发电、太阳能的热水系统,往往碰到的是可再生能源的产能系统和用能时间不一致。比如说,在某一栋楼的屋面有光伏发电设计,在条件比较好的时候光伏发电量很大,但这个楼自身没有运营,或者说运营比较少,消耗不了这些光伏发电。但是边上有一栋商业楼宇或者商务楼宇,完全可以把它周边的光伏发电电量消耗掉。再比如说裴主任提到的,我们用的冷热电一体化的集成集中供能系统,整体利用效率很高,但在发电制冷的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个热量如果在一栋楼宇里,有可能这个热量就消耗不了,同时周边如果有一个宾馆,就需要大量的生活热水,就可以把这些热量同时消耗掉,不至于把热量浪费掉。只有这样我们在一个区域内对能量,对资源的需求信息可以及时掌握、及时调配,才能够充分发挥一体化的集成效应。

  第三个层面就是维护管理。我们能够体会到,特别是提到绿色建筑的设计标识与运营标识的关系,目前来看运营标识还比较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物业管理的水准还比较低,还比较粗放,不能适应绿色建筑运营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大力的进行这方面的普及和培训,提升物业管理的技术水准,但是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利用云技术的平台,把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服务通过远程管理,充分利用社会管理,利用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通过远程管理覆盖到整个区域,甚至可以覆盖到上海以外的区域进行绿色建筑的精细化运营管理。

  6、上海法治报:我想问一下裴主任,我们听说2016年底通过立法程序把《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改为《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主要对哪些方面进行了规范?对《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进行了哪些补充和更改呢?

  裴晓:关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区别,所谓绿色建筑是“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范围更大,产业链追溯更长,涉及到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所以说标准和要求会更高,既是响应十八大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又呼应了国家去年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计划,也呼应了整个社会对绿色发展的渴望。总的来说,就是绿色建筑的发展会比建筑节能要求更高。

  徐威: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