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1

  1、界面:因为最近《慈善法》草案马上截止征询意见,想请问一下《慈善法》出台对我们政府服务组织来说会有哪些改变的地方,谢谢。

  姜鸣(市文明办副主任):《慈善法》的修订对志愿服务业是很好的促进,因为慈善组织有很多工作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志愿服务,当然它还包括募捐等等。

  我们在慈善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很好的来倡导、弘扬我们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就是关爱友善的精神,上海市政府在修订的《上海慈善法》落实规则当中也参与了讨论,也专门就把志愿服务的工作纳入到了在《慈善法》将来的执行和推进过程当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2、上海电视台: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刚刚报告里面有说到,像是大批的活动,比如世博会,对于咱们本市的志愿者服务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不是意味着本市志愿者服务或者是活动过分于依赖于这些大活动,而对于身边这些社区,或者是身边这些比较小的一些志愿服务相对来说是比较弱的。

  第二,因为最近天气也比较冷了,咱们蓝色的寒潮预警一直没有解除,对于街头流浪人员咱们有没有救助的措施。

  潘敏(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市志愿者协会会长):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可以说重大的活动,大型的活动参与是志愿服务的重要的途径,大活动的参与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好的,有力的促进了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而且它也是我们上海志愿服务,尤其是志愿者体现风采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社会的关注度也比较高。所以从整个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大活动的参与、大活动的志愿服务是我们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这个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对于上海来讲今后相当的一段时间可能类似于像上海世博会这样的大型活动越来越少,比较大的活动可能也就是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还有一些重要的体育赛事,可能还是经常会举办的。

  因此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把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作为工作的一个发展趋向,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重要的体现就是我们的志愿服务的工作要沉到基层,并且刚才也讲到有这么多注册志愿者,那么多志愿者服务的街镇社区服务中心,还有市级志愿服务基地,这些都是工作的平台。大量的慈善,包括公益、救助、帮困公益服务的志愿服务项目,都是依托这样的平台。并且还有我们信息化的志愿服务工作平台,因此通过这样的一些常态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工作,来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的事业发展,而且我们也相信通过这样的途径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市民会参与,会关注,甚至于有的也越来越多的会受助于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开展。

  当然这里面我还要说一句,我们在“十三五”期间明确提出,我们要把街镇215个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和市一级的志愿服务基地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基础工作,加强基础工作,做实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提出一些建设的指标。你达到了这些指标,我们进行考核验收,然后从市一级的层面,文明办志愿者协会还有志愿者公益基金会还有资金配套具体来支持。

  陈振民(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我想从项目的制作,从我们履行基金会的职能,在市领导统筹下发挥我们基金会为上海志愿者服务事业支持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讲讲我们的做法。现在整个基金会的项目工作非常的明确,就是我们的资助方式就在项目评选过程当中向基层倾斜,向社区倾斜,向群众急、难、求方向倾斜。这也是资金引导方面从暂时向平时发展,按市委要求进一步体现长效、常态发展的要求,从我们资金资助上加强这一方面引导。

  譬如聘选的项目大概近八千,涉及基层社区助老、助残、便民服务、心理咨询、环境保护等等这些项目,体现了基层社区急、难、求。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刚才提到救助问题,我们了解了一下,本市民政部门将充分发挥部门联动机制作用,加大街面集中救助力度,在重点区域全面开展联合巡查救助,做好夜间和重点区域巡视救助,劝导、引导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动员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组织开展街面外展服务,劝导、引导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接受救助。另外,积极实行开放式救助。在流浪乞讨人员、外来务工人员集中活动区域增设开放式临时救助点或临时避寒场所,方便流浪乞讨人员、露宿人员受助。此外,进一步加强寒冬救助信息传播,让每一个需要救助的人了解获得帮助的途径和办法。市民如果发现有露宿街头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可拨打公安部门110、城管部门12319、民政部门962200或市民热线12345求助。

  3、上海日报:第一,我这边有几个小问题是关于这个报告的,一个是说宣传交通和环保类服务是志愿和市民参与的热点。我想请问一下宣传具体指的是什么?

  第二,志愿者所注册的来源的分布排到首位是政府系统,第二是志愿者协会所属志愿服务组织,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注册?我在志愿者协会注册是什么性质的注册方式。

  第三,提到市民自发志愿服务组织,目前在所有注册组织占比8.8%,这个比例不是很高,想请问一下近两年这个比例是不是有所提升?我们政府部门文明办有什么样的举措会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到这个志愿服务,包括我们一些保障机制,让他们参与进来,让更多人能够自发能够组成志愿组织。

  姜鸣:第一个问题,市民参与度比较高,需求量比较大,社会比较关注的这三类,您刚才提到的关于宣传主要是涉及到精神文明的,就是文明素质的提升方面的,或者是不文明行为劝阻方面的宣传,比如今年的十大顽症不文明行为当中的劝阻这个是占主要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志愿者注册问题,客观上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发展过程当中,原来志愿服务也是分散在各个领域当中的,所以目前情况下,上海的志愿者网上的注册数量是最高的,是达到180万以上。但是也确实在其他的地方,譬如我们的民政等等都有一些志愿者注册的系统、平台,所以我们现在所公布的这个数据主要反映是在上海志愿者网上所反映出来的注册。

  第三个问题,现在志愿服务供需双方信息渠道是多种的,主要是线上和线下,线上供需方面的信息主要是上海志愿者网,还有包括我们手机下载上海志愿者的APP和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这个途径。

  另外文明办志愿者协会和民政一起合作,原来的上海社区服务热线,同时现在我们也正是开通成为我们上海的志愿服务的热线。我们还在和线上更多的媒体合作,能够把我们这个影响力做大,更好的便民、利民。同时线下我们要做志愿和需要志愿服务的也可以就近、就便到我们街镇就近的地方一些志愿服务,譬如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包括现在我们在加强基层建设当中的党建服务中心当中,现在也在进一步的来拓展共产党员到社区报道以后,参与志愿服务随手公益,为老百姓提供志愿服务的功能,应该说这会越来越多。

  4、上海电台:报告当中讲到了关于“志愿者保险1+1”项目,这是不是为志愿者首次做保障项目,另外可以详细介绍一下,除了这个保险之外这个报告当中还讲到志愿者最需要志愿服务保障,除了人身保险还有出现问题的应急制度,还有医疗卫生条件,必要的经济补贴等等。这一方面我们有没有考虑?

  姜鸣:上海是依据《志愿服务条例》最早落实对志愿者进行风险保障的,就是我们落实保险的一个城市之一。我们的方式主要是依靠我们的文明单位,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用社会责任的方式,不是政府直接购买的方式来为志愿者提供,主要的途径是注册志愿者,凡是在上海志愿者网上注册的志愿者,都可以享受这一份保险。这一份保险的功能在不断的优化,最初的时候主要是提供最高20万的人身意外风险,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我们年初开始中国人寿他们进一步拓展这个功能,又增加了一万元的医疗补贴,住院每天五十元的补贴。这一次结合“12·5”的活动,中国人寿又进一步希望为更多的志愿者提供更多的优惠,倡导搞了一个如果志愿者出一块钱,把整个原来我们这份志愿者的保障翻倍,二十万就变最高保额四十万,原来看病医疗补贴一万元就变成两万元,住院原来每天五十元就变成一百元。这一块钱的原因不在于要收一块钱,主要是希望大家,就是志愿者能够更加关注这一份保险,能够更好的来用好这份保险。

  关于您讲到的,能够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保障这些服务方面,我们以后在做这些工作了,包括譬如大型活动,我们一般现在都要组织开展医疗的保障,包括大型活动要搞事前的培训,包括大型活动我们要搞安全的演练,这些工作已经全面的展开,同时我们也希望结合我们的制度化、社会化、项目化,在“十三五”期间能够把志愿服务的保障体系系统化的推进,能够更加的科学和规范,这些工作都在进行之中。谢谢。

  潘敏:刚才姜鸣同志的介绍是“1+1”保险计划,事实上对志愿者保险工作在我参与青年志愿者工作时,从2008年开始,这个工作已经有了,也有对志愿者各方面保障的考虑。那个时候主要还是由保险公司无偿向志愿者提供刚才讲到的,类似这样的保障待遇、保障条款内容的保障,不需要志愿者出钱,我们在一些援外,譬如援藏、老挝等等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都会给志愿者提供这样无偿的保险。当然现在按照国际通行的志愿服务保障的体系做法,一般来讲譬如十块钱的保费八块钱可能是政府和社会用公益的方式向志愿者给予支持的,志愿者一般承担20%左右的保费。同时用这样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我们志愿者自我保护的意识,知道自己花钱买了这样一份保险。

  不管怎么说,我们今年推出“1+1”保险还是得到中国人寿上海公司大力支持,中国人寿上海公司不仅从今年开始,五年之前,甚至更早之前就提供了,其他保险公司也都参与到志愿者保障计划当中来。

  陈振民:这项工作很早就开始了,在上海的做法和全国其他省市做法最大的不同,有些城市是政府出资购买保险给志愿者,上海走的是一条社会化募集的方法,通过社会的募集中国人寿原来提供二十万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现在和原来不同的是,第一是出一块钱出现志愿者的自我参与,增强志愿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有一个就是现在我们是四十万元,同时保险的范畴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大。所以应该说这是在原有基础上新的、更大的发展,这样的做法在全国还没有。

  第二,志愿者的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我们今年明确提出要建立上海市志愿服务向纵深支持保障系统,第一是围绕保险、第二是法律援助,第三是资金支持。现在我们除了资金支持之外我们还开辟其他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你有什么优势就奉献什么优势,用这样的思路来推动我们项目的资助和社会资源募集工作。譬如明年我们将在第六人民医院召开上海九家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综合型医院向上海志愿服务基金会捐赠免费体检,我们将用于全国道德模范,上海杰出志愿者,上海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这也是体现我们社会对志愿者的关爱,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每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前后开展。

  5、东方网:平时采访过一些志愿者的工作,像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自杀干预,都是需要专业背景的,请问在志愿者培训、特别是提升专业能力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

  陈振民:因为上海的志愿服务出现多元、多样的发展趋势,其中就包括我们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所提出的,我们在服务领域上的拓展,服务对象上的拓展。譬如我们现在有更多的像自闭症、脑瘫患儿、白血病患儿,这样的服务对象更多的志愿团队深入到儿童医院、儿科医院关心他们。其中非常重要的,很多社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我们志愿者行列,譬如上海医院,上海医院现在最大的发展就是传统的医护人员,医务工作者作为志愿者来开展义诊,开展各类咨询基础上就出现了社会专业人士,康复的患者和社区居民作为志愿者的新来源,加入到我们志愿者服务当中。他服务的内容也开始对患者进行手术前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譬如开设热线、组织微信平台这种新方式的运用。

  我们说现在在上海志愿服务的服务内容、服务模式都有一些新的,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

  6、新浪网:第一,关于报告提到上海要着力打造市、区、街(镇)三级志愿服务中心,这对于上海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意义何在?

  第二,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渠道,就像上海志愿者网我们去成为志愿者,我们去选择对象、选择时间,我们主动的去服务对象。但是反过来,如果我需要志愿者来帮助我,我有什么样的渠道,我可以怎样去联系到他们?这一方面怎样来完善。

  姜鸣:您讲这两个问题,确实都是很好的。我想第一您刚才提到的,上海志愿服务要打造三级中心,志愿服务有三种价值,我们希望把这三种价值得到更好的提升。第一就是教育价值,第二社会价值,第三志愿服务还有经济价值。为了体现这三种价值我们也是按照市委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当中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就是要求我们构建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我们理解就是补短板、接地气、全覆盖。所以这样工作我们主要的做法就是希望通过接下来的争取纳入到市政府“十三五”工程。包括希望用一部分的资金引导制定比较科学的标准,能够让我们的两百多个社区志愿服务中心能够更好的发挥统筹指导、项目对接、资源整合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四做。第一就是做实,让两百多个志愿服务中心实体化运作,第二就是做优,优就是优化配置,把您刚才所提到希望供需双方之间的对接能够在枢纽性平台进行整合。第三做就是做强,就是把我们现在志愿服务当中,我们在制度建设当中很多的管理能够得到强化管理,从整个的招募到培训、激励,整体管理做强。第四就是做大,做大就是能够把我们志愿服务覆盖到更多的人群,就是市委所倡导能够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对志愿服务有获得感。

  第二个问题,您刚才说提到的,就是如果说我需要这些项目,需要志愿者到哪里?我想其实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最捷径的途径就是上上海志愿者网,这上面总共上报的项目已经达到五万多个,但是我们常态的,在志愿者网上运作,常年招募的这些志愿者需要志愿者来提供服务支撑的有四千多个项目。如果您有好的项目,包括您帮我们发动志愿者我们也非常感谢,能够在我们这个网上运用的更好。谢谢。

  7、新民晚报:刚才潘部长提到志愿者服务年平均服务是8次,每次服务2小时,这是统计得出的平均数,我想知道有多少是长期固定的服务项目,怎样避免志愿者服务的过程当中出现扎堆集中服务的现象。

  潘敏:常态性的长期项目数量也非常多,一般按大类来分,刚才有记者问到譬如交通、环保、慈善、救助,包括还有一些学雷锋等等,有七千多个常态性的工作项目,当然刚才姜鸣主任也介绍了,网上开展比较人气旺的项目用四千多个,所以大类还是非常多的,项目也是非常多的。可以说现在生活在我们上海这座城市里面你只要有爱心,你一定可以找得到适合你参与志愿服务的项目,你如果有需求你一定可以找得到相应类似的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你这样的需求。

  当然从市文明办志愿者协会,包括公益基金会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是有引导,引导的重点一个就是刚才讲的,也是为了围绕整个上海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市民的文明素质的提升,现在生活在我们上海这座城市里面,大家感觉到问题最多的方面,困难最多的方面是在哪几个方面?无非就是可能有的觉得交通压力比较大,尤其是路口不太文明,大交通、小交通、汽车、自行车、行人、路口的文明、交通的文明。还有就是环境的改善,环境的保护,还有就是民生更加关切的,譬如就医难,甚至有的时候还有一些特殊人群,现在数量也越来越多,所以这些也是我们加以引导的。而且这一类的项目往往也是志愿者参与人数最多,参与也是比较直接方便的,也不需要太多的志愿服务技能,培训也比较简单。

  还有一个也是需要看到,随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志愿者的数量、注册志愿者的数量越来越多,热心越来越高涨,除此之外我们的教育系统,现在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大高考改革的力度之后,也明确提出要求我们的中学生、高中生,高中期间你每年要参加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服务,以此来提升我们年轻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

  陈建军(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在我们整个报告当中,我们也发现这一次的志愿者在服务社会和回馈社会当中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从我们整个的问卷调查当中发现这个和我们倡导的奉献、有爱、互助、救助的志愿精神很吻合。我们现在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我们这些志愿者,他们通常既有系统参与志愿服务当中奉献社会,同时也在奉献社会同时可以提升自己。这两者是相互结合起来,他们在整个的活动当中既有服务了社会,同时又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既能够对我们中国传统美德相呼应的理念,同时又符合我们现在的社会价值观,同时又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对我们整个社会的风气也是非常有力的促进,我们在整个调查当中发现我们整个上海它的志愿精神的发扬光大和整个志愿服务项目的设定,一直是走在我们全国的前列。

  8、新华社:刚才听报告介绍关于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就想了解一下关于加强激励的具体举措。

  姜鸣:关于志愿服务的激励,上海在这一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探索。譬如我们主要的是在精神层面,因为志愿者强调的志愿和奉献,我们还是比较注重在精神层面的激励,上海已经形成机制化,就是两年一度上海市非常隆重,就是对志愿者项目进行表彰,这种表彰四套班子主要领导都亲自颁奖和志愿者进行合影。同时近年来我们结合这个做了一些拓展和延伸。譬如刚才介绍到的,我们对于志愿者评上杰出,就是优秀志愿者进行免费体检,还有对志愿者来说我们落实了保险,刚才也介绍到了。刚才讲是保险对所有的志愿者群体,同时还关注到让好心人有好报,我们专门建立了好心人关爱基金,这个好心人关爱基金主要就是解决好心人家庭和个人碰到问题给予资助。上海好心人关爱基金建立八百多万的钱,我们帮助了三百多人,直接受益的对象获得的资金是两百五十多万,已经用出去。我们希望把这个资金用的更好,让所有注册志愿者只要是做出了奉献,但是将来碰到分析的时候,我们的好心人关爱基金帮助他。

  同时,刚才陈会长也介绍了,我们对志愿者的组织进一步立足于每年来开发一批项目,来培育扶持一批项目,来宣传一批项目,在项目执行上我们也进一步的加大投入。

  另外就是关于志愿服务的时间记录和对志愿服务奉献的时间给予回馈,这一方面我们也在积极的探索,主要也在鼓励基层的单位,譬如世界银行,还有积分兑换,还有用志愿服务的时间可以抵扣,获取社区服务等等,这些都在基层探索过程当中。当然这确实我们感觉到也有一些问题,因为时间的记录还需要进一步依托与将来的信息化,能够更加的准确,另外我们感觉到我们的志愿者也在流动的过程当中,怎样让流动过程当中志愿者他的时间记录得到延续和使用,还有就是我们也在探索,譬如现在有些企事业单位商业服务,他们也希望为志愿者提供优惠服务,但是这些东西我们感觉是在探索的过程当中,要加以规范。

  另外我们也在研究借鉴外省市,譬如志愿服务以后我们为了对他进行激励,国内外通用的做法,譬如深圳加入深圳籍当中有优惠条件。还有入学,结合入党,包括还有就业方面,在国外很多五百强的企业,包括好的大学都是你有志愿服务经历,特别是获得荣誉的是优先,这些和有关部门进行研究,希望积极探索,总而言之希望进一步营造上海志愿服务更好的文化环境。

  徐威: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