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7
人民日报:上海正在全力打造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标准目前国际化水平如何以及未来提升计划是什么样的?
陈学军: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成果,国际影响力也非常突出。
一是标准国际化能力国内领先。在体现标准国际化能力的重要指标当中,落户上海ISO/IEC秘书处机构有6个,在全国占7%。有ISO/IEC注册专家将近800名,其中有8名专家担任ISO/IEC技术机构主席或者副主席,占全国10%。同时还有12名(次)专家获得“IEC1906奖”,这个奖项主要奖励在IEC国际标准化工作作出贡献的各国技术专家。
二是在国际上标准化工作取得一定影响。上海牵头制定了ISO/IEC标准115项,在多个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当中分享了技术方法,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上海制定的标准也起到了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作用,特别是在重大装备、工程、技术、产品方面,实现了标准“软联通”。
三是在标准国际化工作氛围方面。我们在全国率先成立国际标准化上海协作平台和长三角协作平台,依托上海平台为各个专家参加标准国际化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包括举办第83届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大会,通过国际电工委员会大会在上海的召开,使各国专家认识了上海,同时记住了上海,更是传播了上海。第二个平台是长三角协作平台,依托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平台,在长三角区域产业技术协同发展过程当中,一起共同推进和共享区域标准国际化资源,使长三角区域标准国际化协作、制定和分享有了很好的机制。
刚才问到关于下一步的一些考虑和安排,一是想再进一步健全标准国际化的工作机制,特别是用好上海平台和长三角平台,在推进“技术链”“产业链”“标准链”融通当中发挥更好作用。
二是要在新兴技术,在城市治理、双碳、绿色金融等这些重点领域,鼓励优秀企业和专家积极牵头或者参与到国际标准制定或者修订工作当中,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是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当中,上海要积极参与,发挥更多作用,希望上海有更多优秀企业及专家承担标准技术机构工作。
四是进一步发挥好浦东高水平引领区和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制度叠加效应,探索培育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
最后一个方面,在标准国际合作和交流当中,希望有更多的频率、叠加的效应和更多的互动,能够使上海在ISO/IEC等组织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中贡献更多力量。
文汇报:请问根据这份《行动计划》,上海在标准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做法和考虑?
张宏韬:产业工作一直把标准化作为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产业领域一直是全市标准制定和应用的重要阵地。十三五期间,全市产业和信息化领域发布实施地方标准105项,约占期间发布实施地方标准数量的四分之一。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贯彻落实《行动计划》要求,聚焦重点领域,推进产业和信息化标准由“量”的规模向“质”的提升转变,以高标准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介绍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标准作为企业创新的软实力。企业是产业创新的主体,也是标准制定和应用的重要主体,目前看上海牵头制修订的国际标准中近70%由企业主导,在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奖项目中也有近70%是由企业牵头。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标准纳入评价企业创新活力的“硬指标”,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更多技术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标准向国家和国际标准转化,及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
二是强化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力。近年来,我们积极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以标准化为抓手促进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上海成立了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率先发布全国首个“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生物特征识别的相关标准等入选“上海标准”,部分关键技术指标国际领先,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下一步,我们要持续完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集群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关键环节、领域和产品的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加强产业链标准协同,围绕数字化转型开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标准化试点,形成一批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引领示范作用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海制造”标准。
三是强化标准对产业绿色发展的支撑力。绿色发展既是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对产业发展新的要求,通过不断创新和整合,本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节能低碳标准体系,覆盖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节能建设与改造、节能运行与管理、节能监测检测与评估等各方面,数据中心、能耗在线监测等系列标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对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做好节能低碳标准顶层设计,紧扣能源清洁化、原料低碳化、材料功能化、过程高效化、终端电气化、资源循环化趋势,聚焦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开展标准制定和应用工作,支撑绿色低碳新赛道产业的布局和有序健康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行动计划》对标准化支撑引领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出了要求,请问接下来在这方面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陈学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本周市府常务会议刚刚审议通过,这么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新政策的支撑,非常感谢对上海城市数字化标准化的关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当中,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和支撑。我们考虑从这么几项方面的工作来推进:
第一个方面,确定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的量化目标:第一个目标,我们要发布100项以上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第二个目标,主导或者参与制定50项以上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第三个目标,要形成15项以上“上海标准”;第四个目标,推动50项以上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试点。这是几个量化目标,是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工作来落实的。
第二个方面,要从六个维度来推进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第一个是通用基础,第二个是数据基座,第三个是数字支撑,第四个是数字信任,第五个是场景应用,最后一个是评价改进,从这六个维度对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进行安排和推进。
第三个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清单和责任分工。
这样,通过量化目标,六个维度和重点任务分工清单,使城市化转型当中的标准化工作做到扎实和有序的推进。
澎湃新闻:商务领域标准化现在有什么成效?下一步有什么举措?
刘敏:标准化是商务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引领行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流通变革、促进消费升级的技术支撑。上海坚持市场驱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推动商务领域标准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从重点领域看,率先制定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标准,比如《首发经济评价通则》《黄金珠宝饰品零售店经营服务规范》《儿童验光配镜技术服务规范》。疫情期间又率先发布“分餐制”“公勺公筷”地方标准。
从行业整体看,近年来本市商务领域制定了27项地方标准,38项团体标准,正在建设国家级服务业试点项目17个,还承担了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逐步形成商务领域标准化工作体系。下一步,重点从以下方面深入开展商务领域标准化建设: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提升商务领域标准化工作。为贯彻落实《行动计划》,我们将出台推动商务领域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形成结构合理、覆盖全面、创新引领的标准体系,推动商贸流通提质增效、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作用更加显著,推动商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更加凸显。
重点包括10项主要任务:推动健全消费领域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建设、提升供应链标准化水平、创新大宗商品市场服务标准、完善商贸流通数字化标准、推动标准化引领会展转型升级、深化商务诚信标准化建设、强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打造标准化试点引领区和深入发挥试点示范作用。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商贸流通领域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试点突出问题导向、创新引领,从商贸流通提质增效、内外贸一体化两大方向重点项目先行先试。商贸流通提质增效方向,探索以标准化推动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动打造智慧商圈、智慧菜场,提升商圈服务品质,优化零售商供应链,促进商贸流通品牌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
比如,黄浦区将优化《商业零售业、餐饮企业服务质量规范》,发布服务质量指数。研制《餐饮企业管理规范》,从食品安全、服务规范两方面推动餐饮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内外贸一体化方向,重点推动国内外的标准互联互通,探索以标准化建设带动内外贸领域的认证,检验检疫等衔接。比如在本市消费品进口环节,将对标国际标准制定企业标准,提出切实有效的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议,在检测、认证等环节寻求突破。
新民晚报:这次《行动计划》当中提出了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请介绍目前的情况和下一步具体举措。
沈敏:养老服务质量关系到广大老年人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上海市民政局积极推动标准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率先发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养老机构设施与服务规范》等7项地方标准、还发布了《老年助餐点服务规范》等23项团体标准,这些标准的出台对社区、居家、机构养老服务全领域进行了规范。
同时,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引导本市养老服务机构学标准、用标准,参与标准化试点示范。到去年年底,本市共有60个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国家、本市验收。相关机构还积极争创行业标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等6家养老机构获得了“上海品牌”认证。
这次《行动计划》提出“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行动,重点推进智慧养老、机构养老、嵌入式养老、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等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标准化养老机构标杆。”上海市民政局将以推进落实《行动计划》为契机,结合贯彻落实《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下一步考虑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完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主要结合“智能”“嵌入”“医养”等元素,建立包括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不同类型,涵盖养老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和行业监管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实现老有颐养。
二是提升养老服务标准供给质量。我们将推进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扩大“为老服务一键通”等试点,研究制定《智慧健康养老居家安全监测要求》等地方标准;立足本市试点建设成果,制定《认知障碍照护单元设置与服务要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导则》等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当前7302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21个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建设和服务;我们还将制定《社区嵌入式养老工作规范》,为当前全市371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更加科学的“样本”;对养老服务机构信用评价我们将进行规范,开展动态评价,为强化行业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保障。发挥养老服务标委会专家资源和平台功能,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系统性推进。持续做好标准复审工作,提升地方标准的先进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拓展老年助餐、养老顾问、农村养老领域标准化试点,要树立一批行业领先的行业标杆,复制推广一批先进经验。以上就是本市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一些情况。
21世纪经济报道:这两年新经济、新业态不断出现,请问标准化在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另外上海标准化体系建设相关经验是否会向长三角推广?
陈学军:上海的新经济、新业态发展体现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水平和体量,因此在新经济、新业态发展过程中标准化工作也同步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标准化领域,上海特别注重新经济、新业态等行业发展规范中的标准制定和执行,形成了一批成熟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并通过标准的宣贯执行不断发挥辐射影响作用。比如我们发布了《数字广告》团体标准,还指导电商互联网平台对生鲜产品前置配送服务点等新业态制定了统一标准。再比如充分利用国家级和市级标准化平台,在新经济新业态中选取一些比较成熟的项目指导制定和发布标准。
第二,在推广和辐射方面,我们通过共同制定长三角区域统一标准不断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目前共制定了区域统一标准10项,其中有6项是上海牵头制定的。另外还有一批新领域的标准,正在长三角一市三省共同制定当中,不久也会向社会推出第二批10个标准。这些长三角区域统一标准有效发挥了上海各类标准在新业态、新领域、新模式中的引领作用,不管是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还是企业标准。综上,这两个方面对于促进上海在这些方面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